草船借箭的典故(精華)
草船借箭的典故1
這個成語于《三國演義》,用奇謀孔明借箭。
三國時期,曹操率大軍想要征服東吳,孫權、劉備聯(lián)合抗曹。孫權手下有位大將叫周瑜,智勇雙全,可是心胸狹窄,很妒忌諸葛亮(字孔明)的才干。因水中交戰(zhàn)需要箭,周瑜要諸葛亮在十天內(nèi)負責趕造十萬支箭,哪知諸葛亮只要三天,還愿立下軍令狀,完不成任務甘受處罰。周瑜想,三天不可能造出十萬支箭,正好利用這個機會來除掉諸葛亮。于是他一面叫軍匠們不要把造箭的材料準備齊全,另一方面叫大臣魯肅去探聽諸葛亮的虛實。
魯肅見了諸葛亮。諸葛亮說:“這件事要請你幫我的忙。希望你能借給我20只船,每只船上30個軍士,船要用青布慢子遮起來,還要一千多個草把子,排在船兩邊。不過,這事千萬不能讓周瑜知道。”
魯肅答應了,并按諸葛亮的要求把東西準備齊全。兩天過去了,不見一點動靜,到第三天四更時候,諸葛亮秘密地請魯肅一起到船上去,說是一起去取箭。魯肅很納悶。
諸葛亮吩咐把船用繩索連起來向?qū)Π堕_去。那天江上大霧迷漫,對面都看不見人。當船靠近曹軍水寨時,諸葛亮命船一字兒擺開,叫士兵擂鼓吶喊。曹操以為對方來進攻,又因霧大怕中埋伏,就派六千名弓箭手朝江中放箭,雨點般的箭紛紛射在草把子上。過了一會,諸葛亮又命船掉過頭來,讓另一面受箭。
太陽出來了,霧要散了,諸葛亮令船趕緊往回開。這時船的兩邊草把子上密密麻麻地插滿了箭,每只船上至少五、六千支,總共超過了十萬支。魯肅把借箭的經(jīng)過告訴周瑜時,周瑜感嘆地說:“諸葛亮神機妙算,我不如他!
“草船借箭”這則成語的意思是運用智謀,憑借他人的人力或財力來達到自己的目的。
這個成語于《三國演義》,用奇謀孔明借箭。
三國時期,曹操率大軍想要征服東吳,孫權、劉備聯(lián)合抗曹。孫權手下有位大將叫周瑜,智勇雙全,可是心胸狹窄,很妒忌諸葛亮(字孔明)的才干。因水中交戰(zhàn)需要箭,周瑜要諸葛亮在十天內(nèi)負責趕造十萬支箭,哪知諸葛亮只要三天,還愿立下軍令狀,完不成任務甘受處罰。周瑜想,三天不可能造出十萬支箭,正好利用這個機會來除掉諸葛亮。于是他一面叫軍匠們不要把造箭的`材料準備齊全,另一方面叫大臣魯肅去探聽諸葛亮的虛實。
魯肅見了諸葛亮。諸葛亮說:“這件事要請你幫我的忙。希望你能借給我20只船,每只船上30個軍士,船要用青布慢子遮起來,還要一千多個草把子,排在船兩邊。不過,這事千萬不能讓周瑜知道。”
魯肅答應了,并按諸葛亮的要求把東西準備齊全。兩天過去了,不見一點動靜,到第三天四更時候,諸葛亮秘密地請魯肅一起到船上去,說是一起去取箭。魯肅很納悶。
諸葛亮吩咐把船用繩索連起來向?qū)Π堕_去。那天江上大霧迷漫,對面都看不見人。當船靠近曹軍水寨時,諸葛亮命船一字兒擺開,叫士兵擂鼓吶喊。曹操以為對方來進攻,又因霧大怕中埋伏,就派六千名弓箭手朝江中放箭,雨點般的箭紛紛射在草把子上。過了一會,諸葛亮又命船掉過頭來,讓另一面受箭。
太陽出來了,霧要散了,諸葛亮令船趕緊往回開。這時船的兩邊草把子上密密麻麻地插滿了箭,每只船上至少五、六千支,總共超過了十萬支。魯肅把借箭的經(jīng)過告訴周瑜時,周瑜感嘆地說:“諸葛亮神機妙算,我不如他!
草船借箭的典故2
周瑜提出讓諸葛亮在十日之內(nèi)趕制十萬支箭的要求,諸葛亮卻出人意外地說:“曹操大軍即日將至,若候十日,必誤大事。”他表示:“只須三天的時間,就可以辦完復命。”周瑜一聽大喜,當即與諸葛亮立下了軍令狀。在周瑜看來,諸葛亮無論如何也不可能在三天之內(nèi)造出十萬枝箭,因此,諸葛亮必死無疑。
諸葛亮告辭以后,周瑜就讓魯肅到諸葛亮處查看動靜,打探虛實。諸葛亮一見魯肅就說:“三日之內(nèi)如何能造出十萬枝箭?還望子敬救我!”忠厚善良的魯肅回答說:“你自取其禍,叫我如何救你?”諸葛亮說:“只望你借給我二十只船,每船配置三十名軍士,船只全用青布為幔,各束草把千余個,分別豎在船的兩舷。這一切,我自有妙用,到第三日包管會有十萬支箭。但有一條,你千萬不能讓周瑜知道。如果他知道了,必定從中作梗,我的'計劃就很難實現(xiàn)了!濒斆C雖然答應了諸葛亮的請求,但并不明白諸葛亮的意思。他見到周瑜后,不談借船之事,只說諸葛亮并不準備造箭用的竹、翎毛、膠漆等物品。周瑜聽罷也大惑不解。
諸葛亮向魯肅借得船只、兵卒以后,按計劃準備停當。第一天,不見諸葛亮有什么動靜!第二天,仍然不見諸葛亮有什么動靜!直到第三天夜里四更時分,他才秘密地將魯肅請到船上,并告訴魯肅要去取箭。魯肅不解地問:“到何處去取?”諸葛亮回答道:“子敬不用問,前去便知!濒斆C被弄得莫名其妙,只得陪伴著諸葛亮去看個究竟。
凌晨,浩浩江面霧氣霏霏,漆黑一片。諸葛亮遂命用長索將二十只船連在一起,起錨向北岸曹軍大營進發(fā)。時至五更,船隊已接近曹操的水寨。這時,諸葛亮又教士卒將船只頭西尾東一字擺開,橫于曹軍寨前。然后,他又命令士卒擂鼓吶喊,故意制造了一種擊鼓進兵的聲勢。魯肅見狀,大驚失色,諸葛亮卻心底坦然地告訴他說:“我料定,在這濃霧低垂的夜里,曹操決不敢毅然出戰(zhàn)。你我盡可放心地飲酒取樂,等到大霧散盡,我們便回!
曹操聞報后,果然擔心重霧迷江,遭到埋伏,不肯輕易出戰(zhàn)。他急調(diào)旱寨的弓箭手六千多人趕到江邊,會同水軍射手,共約一萬多人,一齊向江中亂射,企圖以此阻止擊鼓叫陣的“孫劉聯(lián)軍”。一時間,箭如飛蝗,紛紛射在江心船上的草把和布幔之上。過些時間,諸葛亮又命令船隊頭東尾西,靠近水寨,并囑加勁擂鼓吶喊。等到日出霧散,船上草把排滿密密麻麻的箭枝。此時,諸葛亮才下令船隊返回。還命令士卒齊聲大喊:“謝曹丞相賜箭!”當曹操得知時,諸葛亮取箭船隊因順風順水,已經(jīng)離去20余里,曹軍追之不及,曹操懊悔不已。
船隊返營后,共得箭十幾萬枝,為時不過三天。魯肅目睹其事,極稱諸葛亮為“神人”。諸葛亮對魯肅講:自己不僅通天文,識地利,而且也知奇門,曉陰陽。更擅長行軍作戰(zhàn)中的布陣和兵勢,在3天之前已料定必有大霧可以利用。他最后說:“我的性命系之于天,周公瑾豈能害我!”當周瑜得知這一切以后自嘆不如。
草船借箭的典故3
三國時期,魏國占據(jù)北方,蜀國占據(jù)西南方,吳國占據(jù)南方。
有一次,魏國派出大軍,從水路攻打地處長江邊上的吳國。不多久,魏軍就進發(fā)到離吳國不遠的地方,在水邊扎下營地,尋找時機出兵作戰(zhàn)。
吳國的元帥周瑜,在研究了魏軍的情形后,決定用弓箭來防守來犯之敵?墒窃趺丛谳^短時間內(nèi)造出作戰(zhàn)所必需的十萬枝箭呢?因為根據(jù)當時吳國的工匠情況,要造出這么多箭,至少要用十天時間,而這對于吳國的防守來說,顯然等不了這么長的時間!
當時蜀國的軍師諸葛亮正好在吳國進行訪問。諸葛亮聰明過人,周瑜于是向他請教怎樣以最快的速度得到戰(zhàn)事所需的`十萬枝箭。諸葛亮對周瑜說,三天時間就可以了。眾人都認為諸葛亮是在說大話,但是諸葛亮卻寫下了軍令狀,如果到時完不成任務,就甘愿被斬首示眾。一直嫉妒諸葛亮才能的周瑜則在暗地里樂開了懷,一心等著諸葛亮完不成任務,命喪黃泉。
話說諸葛亮寫下軍令狀后,并不著急。他向吳國的大臣魯肅說,要造這么多箭,用常規(guī)辦法自然行不通。接著,諸葛亮讓魯肅為他準備二十只小船,每只船上要軍士三十人,船上全用青布為幔,并插滿草,諸葛亮一再要求魯肅為他的計謀保密。魯肅為諸葛亮準備好船和其他必需品,但并不知道諸葛亮用來做些什么。
諸葛亮說三天時間就能備好十萬枝箭,可是第一天并不見到他有什么動靜,第二天還是這樣,第三天馬上就要到了,一枝箭也沒有見到,大家都為諸葛亮捏了一把冷汗,如果到時候沒有完成任務,諸葛亮的人頭可就不保了。
話說第三天半夜時分,諸葛亮悄悄地把魯肅請到一只小船中,魯肅問:“你請我來干什么?”諸葛亮說:“請你跟我一起去取箭!濒斆C滿臉迷茫地問:“到哪里去取?”諸葛亮故作神秘地笑著說:“到時候你就知道了!庇谑侵T葛亮命令二十只小船用長繩子連接在一起,向魏軍的宿營地進發(fā)。
當天夜里,大霧漫天。霧越大,諸葛亮越是命令船隊快速前進。到船隊接近魏軍營地時,諸葛亮命令把船隊一字排開,然后命令軍士在船上敲鼓吶喊。魯肅嚇壞了,對諸葛亮說:“我們只有二十條小船,三百余士兵,萬一魏兵打來,我們必死無疑!”諸葛亮卻從容地說:“我敢肯定魏兵不會在大霧中出兵的,我們只管在船里喝酒好了!
再說魏軍營中,聽到敲鼓吶喊聲,主帥曹操連忙召集大將商議對策。最后決定,因為長江上濃霧重重,不知道敵人的具體情況,所以派水軍弓箭手亂箭射擊,以防敵軍登陸。于是魏軍派出約一萬名弓箭手火速前往江邊,朝著有吶喊聲的地方一個勁兒地射箭。霎時間,箭像雨點般飛向諸葛亮的船隊,不一會兒,船身的草把上都扎滿了箭。
諸葛亮瞅準時機,命令船隊火速轉(zhuǎn)頭,把沒有受箭的一面朝向魏軍,這一面很快也扎滿了箭。諸葛亮估計船上的箭扎得差不多了,就命令船隊迅速返回,這時大霧也漸漸開始散去,等魏軍弄清楚發(fā)生的事情時,氣得捶胸頓足,那叫一個悔啊!
諸葛亮的船隊到達吳軍的營地時,吳國的主帥周瑜已經(jīng)派五百名軍士等著搬箭了,經(jīng)過清點,船上的草把中足足有十萬枝箭。吳國元帥周瑜對諸葛亮的智慧佩服得五體投地,自嘆不如。那么,諸葛亮怎么會知道當天晚上水上會有大霧呢?原來啊,他善于觀察天氣變化,經(jīng)過推算,得出當天晚上水面上會有大霧的結(jié)論。就這樣,諸葛亮運用自己的智慧巧妙地從敵軍那里弄來了十萬枝箭。成語“草船借箭”便由此引申而出。
【草船借箭的典故】相關文章:
草船借箭的典故03-02
三國典故:草船借箭02-27
煮豆燃萁典故05-07
人琴俱亡的典故05-07
大腹便便的典故05-07
指鹿為馬的典故05-07
響遏行云的典故04-29
指鹿為馬的典故12-19
馬革裹尸典故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