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guān)推薦
《我與地壇》教學實錄
《我與地壇》教學實錄 篇1
第一課時
師:每個人都需要有自己的精神家園,朱自清的精神家園是荷塘世界,李樂薇的精神家園是他的空中樓閣,史鐵生的精神家園則是一個曾經(jīng)十分荒蕪的園子——地壇。請同學們用十分鐘時間讀一讀課文。
師: 請根據(jù)節(jié)選說一說史鐵生的經(jīng)歷。
生1:他在二十歲的時候忽然患了截癱。最初幾年找不到工作和出路,就經(jīng)常到園子里去思考,母親也給了他很多安慰和幫助。在母親去世之后,他終于發(fā)表了小說,并且不斷獲獎,碰撞開一條寫作之路。
師:講得很好。第一部分初讀有些雜,我們需要理出一個線索,這是以事件或是以明顯的時間先后為線索的嗎?(生:不是)
生2:我認為是以地壇為線索,走進地壇、親近地壇、感悟地壇。
師:有道理。不過我認為地壇深刻地影響了他的感情和思想,他的人生態(tài)度和對生命的思考也有一個變化軌跡,請大家盡量用文中的話表述一下。
生3:失魂落魄、逃避、考慮死、不急于求死、如何活得好一些。
師:很好。從某種意義上說,地壇是作者的再生之地,找出寫地壇的一個關(guān)鍵句。
生4:這古園仿佛就是為了等我,而歷盡滄桑在那里等待了四百多年。
生5:我認為那句只是引出地壇,能統(tǒng)領(lǐng)全文的關(guān)鍵句是“園子荒蕪但并不衰敗”。
學生大都同意后者,教師(板書這句話):荒蕪在哪里?為什么又說不衰敗呢?(打出第三段的幻燈片)
生6:荒蕪很明顯嘛,是說它顯得很破舊;至于不衰敗是說里面的動物,哦,還有植物很有生機。
師:我還想再補充一點;氖彸藲埰浦,還跟人們對它的態(tài)度有關(guān),當時的地壇無人重視,不管是官方還是百姓。(有學生說,對,人們上下班抄近路才去呢!)說它不衰敗是因為它的內(nèi)里各種生物充滿生機,它丟掉的只是——,見學生回答有難度,教師提醒:剝蝕的是什么琉璃?淡褪了什么朱紅?學生從“浮夸”、“炫耀”中馬上找到了答案,它只是失去了虛榮、浮華。
教師出示幻燈片:具體說一說,地壇對作者感悟生命起到了什么作用。
生7:地壇至少給作者提供了一個逃避的場所、思考的場所,我覺得在滿園彌漫的沉靜光芒中,一個人更容易看到時間,看到自己的 身影,也更容易看到自己的靈魂。
生8:我認為地壇也有創(chuàng)傷,這能讓作者聯(lián)想到自己,他并不是唯一的受苦者。
師:你說得真好!地壇昔日有何等的榮華,連皇帝佬每年都去祭拜!現(xiàn)在無人關(guān)注,而且還有一些肆意雕琢它的人,可它仍然沉靜、安詳?shù)拇粼谀抢。作者自己的磨難跟地壇的滄桑相比真是渺小的。
生9:我認為園中的花草和蟲子對作者的態(tài)度變化很重要。
師:是的,這是我們要研究的重點。
教師打出第三段的景物描寫。請同學們品味一下,說說你感興趣的句子。
生10:我喜歡寫螞蟻的句子,想好了才去做,想好了馬上去做。
生11:我注意到蜜蜂如一朵小霧停在半空。云和霧的構(gòu)成是一樣的,但是云給人飄忽感,而霧把人籠罩其間,感覺很穩(wěn)。螞蟻的穩(wěn)和作者的煩躁不安形成對比。
生12:我注意到蟬蛻,蟬脫皮的時刻是十分痛苦的,但它仍然堅持住,于是它完成了再生,于是它得以飛翔,這會對作者擺脫舊我走向新生有啟示。
師(掩不住臉上的喜悅):我真想為你鼓掌!
生13:我也注意到蟬蛻,但我想到的是蟬蛻皮的過程雖然是痛苦的,有紀念意義的,但它并不留戀過去,而是勇敢地飛向新的高度。(學生鼓掌)
生14:我注意到露珠。它在葉子上滾動、聚集,然后繼續(xù)滾動,再聚集,露珠就越來越大了,大到葉子不能承受時掉下,如果這時有陽光,那就太美了。露珠這樣普通的事物都在不斷積蓄自己的能量,然后在合適的時間展現(xiàn)自己的美。
師:說得很好。我想問露珠墜地的聲音很大嗎?為什么說是“轟然墜地”?草木生長能窸窸窣窣的聲音?(學生發(fā)現(xiàn)這確實是一個問題,給學生一點回味的時間后再交流)我認為這都是心靈中的聲音。露珠這樣普通的事物都在不斷積蓄能量,并且尋找時機釋放自己的美。那種墜地的聲音在史鐵生聽來是震撼性的!草木生長的聲音呢?作者曾長時間籠罩在死亡的陰影中,現(xiàn)在草木競相生長又激起他心中生的熱流,這聲音在他聽來是那樣的真切!
師:現(xiàn)在我們小結(jié)一下。雖然不能一一對應說螞蟻教會作者什么,蟬、蜜蜂教會作者什么,看了一下露珠便如何,但幾年的觀察、思考還是會影響作者的。園子荒蕪但并不衰敗,人可以殘廢但不能頹廢。在解釋“不能理解園子的人肆意雕琢它,但有些東西是無論如何都不能改變的”時候,作者用了六個譬如,現(xiàn)在請一個同學讀一讀。(生15讀)
師:這一段的景物描寫和前一段相比如何?
生16:我覺得這一段寫得更大氣,這一段寫的是古柏、落日、暴雨,而上一段寫的是螞蟻、瓢蟲、蟬、蜜蜂。(有學生竊笑)
師:我請那個剛才笑的學生發(fā)表一下高見。
生17:我同意他說的.大氣。但認為前一段的生物是自得其樂,過一種“小資”的生活;而這段的事物大多有某種不好的境遇,如雨燕、落日都有和命運抗爭的意味。我認為這一部分更厚重更深沉。(不少學生在點頭)
生18:我還覺得古柏和落葉身上有很好的東西。古柏永遠那么鎮(zhèn)靜,落葉在生命即將結(jié)束時那樣坦然。
師:是啊,一個是寵辱不驚,一個把死當成必然降臨的節(jié)日。它們是生命中的長者、智者。(教師小結(jié)第一部分,略)
第二課時
師:第二部分寫母親為我做了哪些?我所指的不僅僅是事情。
生19:母親讓我去地壇,為我擔憂,去地壇找我。
生20:應該是送我去地壇,而不是讓我去。
生19:我覺得送兒子是很一般的,但那樣理解兒子不限制他去,就十分難得了。
師:我看有道理。找我的部分是十分感人的,大家推薦一個朗讀那里最強的同學讀一下。(學生21讀,眾人鼓掌)
師:讀這一段,你想到了誰?我想到了兩個人。一個是一個男人,他蹣跚著為兒子買橘子(學生中有人小聲說是朱自清的父親,還有人輕輕地背起《背影》);另一個是我的母親,在我出去讀書時,她在家里吃了很多苦,受過很多委屈,但她為了不影響我的學習,在打電話時連一個字也沒有提過。說說你家的情況吧,我覺得提到父母我們沒有什么羞澀可言。
生22(一個男生):作者的母親找他卻不讓兒子看見,懂得為兒子著想;我的媽媽卻不會為我著想,總是嘮叨。我放假在家時她一天能打七八次電話,我沒有辦法,就把放電話的房間鎖起來。
生23(一個十分文弱的女生)站了起來:我認為他太過分了。我的姐姐在杭州工作,我的爸爸在歐洲,半個月才能回來一次。我媽一個人在家,很孤獨的。我每天都給我媽打電話,雖然每次都要等很長時間,雖然只是說些平常的事情,但我聽得出我媽有多高興。你不能只讓媽媽為你想,你為你媽媽想過嗎?
生24:我曾經(jīng)告訴過媽媽,什么時間我肯定不在寢室,不要打電話。前天我有病,八點就回到寢室,剛回去就接到了媽媽的電話。
師:這也許是一種心靈感應吧。母愛的很多內(nèi)涵,作者當時并沒有理解,一個原因是自己年輕、心里痛苦;另一個原因是母親的愛是默默的、不張揚的。不張揚的愛的表現(xiàn)形式太多了: 可能是你酣然入睡時,她加上的毛毯;可能是你大汗淋漓時,她送上的手巾;可能是你誤入歧途時,她無情的責打;可能是你心神不定時,她輕輕的嘆息;也可能是你日常生活中,(看了看生22)她不停的嘮叨。請學會感受那不張揚的愛。
師:這一部分回憶母親貫穿著什么心情?
生:痛悔。
師:我忽然想起白居易《長恨歌》的句子,“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我不知道唐玄宗能否真到這種程度,但我敢說史鐵生是這樣的,F(xiàn)在我們的父母還都健在,也許他們不能給我們很多錢,但他們本身就是最大的財富。回報父母的愛要及時啊!第一步,你要懂得父母那不張揚的愛。(播放歌曲《懂你》,幾個學生悄悄地擦著眼淚)
師:我們還是回到課堂中吧。母親的心理活動,作者何以知之?
生:根據(jù)片段記憶設(shè)想出來的。
師:這種設(shè)想在生活中寫作中都很重要,能說說嗎?
生25:在生活中有了設(shè)想才能理解母親的不張揚的愛;在寫作中如果不設(shè)想就只能寫母親如何送我、有時候找我,就不很感人了。
師:說的好,這給我們一個啟示,作文中要敢于刻畫人物的內(nèi)心世界。大家不妨嘗試一下。我們再想一個大問題,兩個部分,一個寫地壇,一個寫母親,二者究竟有什么關(guān)聯(lián)?
生26:二者都對作者生活下去起了很大的作用,一個讓作者感悟生命應該樂觀、堅強、豁達,一個用自己的言行讓作者感受到愛撫并鼓起生活的勇氣。
師:很好。雖然一個是具體的,一個是抽象的,但她們都是作者由自傷走向自強的精神源泉。下面還有一些時間,讓我們欣賞聞一多先生的一首小詩,他有一個可愛的女兒,在三歲時就夭折了,這是一首悼念詩,聽我讀一讀。
也許 ──葬歌
也許,你真是哭得太累, 也許,也許你要睡一睡, 那么叫夜鷹不要咳嗽。 蛙不要號,蝙蝠不要飛。
不許陽光撥你的眼簾, 不許清風刷上你的眉, 無論誰都不能驚醒你, 撐一傘松蔭庇護你睡。
也許你聽這蚯蚓翻泥, 聽這小草的根須吸水, 也許你聽這般的音樂, 比那咒罵的人聲更美;
那么你先把眼皮閉緊, 我就讓你睡,我讓你睡, 我把黃土輕輕蓋著你 , 我叫紙錢兒緩緩的飛。
(學生久久地沉浸在悲哀而優(yōu)美的意境中,教室中一片肅靜。)
(幾分鐘后)師:今天大家要回家,寫一封給母親的信吧。再見!
《我與地壇》教學實錄 篇2
師:上課
師:三年前,也是這個季節(jié),有一天,在我上課之前,一位學生跑到我的辦公室來,跟我說:老師,我無意中看了一篇電視散文,被它深深感動了,并流淚了。一年前的暑假,我在北京,也是為了這篇文章,獨自一個人跑了很遠的路,專門去看了一個地方,這個地方就是……
生:地壇
師: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史鐵生的《我與地壇》。
接下去讓我們一起來認識一下作者(多媒體顯示),請一位同學朗讀一下。
生:(朗讀作者簡介)
師:好的,請坐。
簡介中尤其要注意最后一句:他的寫作就是為了不至于自殺。
大家看一下這張黑白照(多媒體顯示),時間很長了,是史鐵生做知青時的照片,那時的他還是四肢健全。
注意左邊的黑體字,大家要注意,他這樣解釋自己的名字:心血傾注過的地方……這也是對他作品最好的詮釋。因此,史鐵生在他所有的作品中,都貫穿了這樣一個思想,那就是對生命的解讀。
現(xiàn)在,就讓我們一起來閱讀感受作品,跟隨作者一起去解讀生命。
從他的簡介經(jīng)歷之中,你會發(fā)現(xiàn)他作品的特點,正如有人說過這么一句話:史鐵生的《我與地壇》是作者苦難心路歷程的再現(xiàn),因此,從這個角度看,本文可以算是一篇自傳性的散文。大家可以在書中找到相關(guān)的背景信息,有嗎?
生:第三頁
師:大家一起朗讀一下
生:他等著我出生,然后……
師:這個句子我們仔細看一下,有一個定語很關(guān)鍵,是……?
生:“最狂妄”
師:是,“最狂妄”的年齡應該是20幾歲吧,你怎么去辨析“最狂妄”這個詞語,它跟兒童時代或年老時候失去雙腿有什么不一樣嗎?
生:我的理解是,如果很小時候失去雙腿,那時對人生志向不明確,沒有很強的想要事業(yè)成功的欲望感,而且適應生活比較快;老年的話,那時,事業(yè)已經(jīng)成功了,那時失去雙腿的話,和現(xiàn)在年輕相比,在感情上不會太強烈,就是說,事業(yè)已經(jīng)成功的話,失去雙腿,對他生活不會產(chǎn)生太大的影響,而且年紀大了,會比較想得開,F(xiàn)在這個年齡的話,失去雙腿,等于前途一片黑暗,突然打擊了他的自信心。
師:請坐,分析得很有道理。也就是說,比較三個年齡階段,這個年齡階段失去雙腿對他人生的打擊是最大了。
那么作品里面介紹到的“自傳性散文”信息,除了這個句子,其他還有嗎?
生:第4頁
師:讀出這個句子來
生:正如我在一篇小說中所說的……
師:這里他說到,在這篇散文里,引用了另一篇小說中的一句話。
師:大家在第7頁里,也可以看到一個句子:在我的小說第一次發(fā)表的時候……
師:因此,我們大家如果去讀自傳性散文的話,可以從文章里面找到相關(guān)的作者背景情況等信息,有助于我們對文章的理解。
師:我這里有幾張去年在北京拍的地壇照片,大家可以看一下(多媒體顯示圖片)。公園里的景色怎么樣?如果把它與文中關(guān)于地壇的景物描寫相比,一樣嗎?( 多媒體顯示問題一)
生:不一樣
師:哪里不一樣?
生:剛才的照片里面是芳草青青,書上寫的是荒草一片。
師:我拍的地壇是生機盎然,然而作者在課文中描寫的景物怎樣?你找到了嗎?
生:第3頁第3段。
師:讀一下
生:四百多年里,它……(暫停)
師:這么好的語句怎么不讀了?讀下去!
生:它……
師:(板書)坍圮。這個字念什么?
生:tān pǐ
師:我們在理解這些句子時,可以抓住幾個關(guān)鍵詞。
生:剝蝕……淡褪了……又散落了
師:嗯,看到這里,我想起了近代學者王國維的一句話:一切景語……
生:一切景語皆情語
師:大家對這句話含義不太陌生,就是在作者描寫的景物里,已經(jīng)滲透了自己的思想感情。
師:他描寫的景物有什么特點?
生:破敗
師:因為景物比較破敗,那他當時的心情狀況會怎樣?
生:失魂落魄,課文中有的。
師:對了,文中第一次寫到的景物描寫是,十五年前無意中進入這個地方,他當時雙腿殘廢,是最失魂落魄的時候。
師:在破敗荒蕪的景物里,其實還夾雜了另一種景物特征,滲透著另一絲情感,發(fā)現(xiàn)了嗎?
生:蒼幽、茂盛、自在
師:這些詞語讓你看出了什么?
生:生機
師:課文的景物描寫,除了這個地方,還有嗎?找到了的話可以站起來讀讀。
生:第4頁第3段:……
師:寫地壇園子里的景物,還有嗎?
生:蜂兒如一朵小霧穩(wěn)穩(wěn)地停在半空;螞蟻搖頭晃腦捋著觸須……
師:你把最后一句讀了,前面一句是不是景物描寫。
生:是
師:大家數(shù)一數(shù),小院子里有好多小動物,有蜂兒、螞蟻、瓢蟲……,你們再看黑板,第一次景物描寫的感覺是“破敗”。那讀到這里,你們有什么感想?這里的景物變成了——
生:生機盎然
師:剛才不是說過,一切景語皆情語。你們感覺到他心里有一種什么變化?
生:對生活有了一點希望
師:或者是說對生命有了渴望。其實,我們從這一層的最后兩句,可以看出他對生活的希望,要不然,他老是呆在園子里,如果想不開,就不好了。
師:類似的景物描寫句子還有嗎?
生:第4頁第一句:那時,太陽循著亙古不變的路途正越來越大,也越紅。
師:這里怎么樣?
生:這一句話象征了史鐵生心中的希望。
師:他希望越來越大,太陽也越來越紅,是嗎?(師微笑)
師:還有嗎?
生:第5頁第二段第8句開始,有七八個特寫鏡頭都是。這時候開始,他的思想開始出現(xiàn)了轉(zhuǎn)折,他有了奮斗的目標,他要努力地活下去。
師 :具體是哪些語句,能不能讀給大家聽聽?
生:譬如祭壇石門中的落日,寂靜的光輝平鋪的一刻,地上的每一個坎坷都被映照得燦爛;譬如……滿園中播散著熨帖而微苦的味道。
師:這里寫了幾個片段啊?
生:6個片段,即6個特寫鏡頭。
師:從這些景物中,我們能感覺到他對待生活要怎樣活下去?
師:這里的景物描寫,已不是從“生機”或“破敗”等表面層面去寫了,我們對這些景物描寫的語句要從語境角度去理解。大家看這六個片段之前的一句話:十五年中,這古園的形體被不能理解它的人肆意雕琢,幸好有些東西是任誰也不能改變它的。
師:這道出了自然怎樣的一種特性?
生:自然亙古不變。
師:是不是自然永恒,他從自然的永恒中,也悟出了一點,他要怎樣地活下去?
生:堅強地活下去。
師:對,堅強地活下去。 他也感覺到了一種生命的渴望。其實,作者在這個院子里來來去去,整整有多少年?
生:十五年。
師:那么在這十五年里,他每天在做些什么?有什么收獲嗎?(多媒體顯示——問題二)
生:發(fā)呆
師:發(fā)呆十五年有收獲嗎?
生:有。這樣想了好幾年,最后事情終于弄明白了:一個人,出生了,這就不再是一個可以辯論的問題,而只是上帝交給他的一個事實;上帝在交給我們這件事實的時候,……
師:你把課文中的一段話讀了一下,其實,我們稍微概括一下的話,他在這個園子里思考了人生的一個問題——
生:生的問題,死的問題。
師:還思考了什么問題嗎?
生:(沉默)
師:那么你贊同剛才讀到的那些觀點嗎?能理解嗎?
生:贊同。(微笑)課文中說了: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個必然會降臨的節(jié)日。
師:嗯,或許,生死對大家來說可能還是一個很遙遠的問題。那么大家看看,作者還在思考什么問題?
生:怎樣面對生活。
師:也就是怎樣——
師生:怎樣活下去的問題。
師:那怎樣活下去的問題解決了嗎?
生:我覺得應該是解決了。
師:你從哪里看出解決了?
生:——噢,沒有解決。
生:(大笑)
生:他可能要活多久就想活多久,書上有這句話。
師:那他總的方向性有嗎?
生:應該有的,否則的話——(支吾)
師:你覺得他會怎么活?
生:他應該有信心,有活下去的`勇氣。這樣,以后在人生道路上就不會半途而廢。
師:這是你從文章中感覺到的,是嗎?好的,請坐!
師:我們大家想想,他應該究竟怎樣活?
師:史鐵生在他領(lǐng)悟了一個道理:人生就是一種不可捉摸的命運的造就后,包括生命中最不堪忍受的殘酷與傷痛也都是不能選擇的必然。這時,他慢慢地越出了自身的范圍,開始去關(guān)注身邊的人,這第一個關(guān)注的人便是他的母親。所以,我們可以看看他如何寫他的母親。
師:文章的第二部分,時時處處散發(fā)著樸素又真摯的母子深情。或許,里面的一個句子讓你很感動,也或許里面的某一種心情你也曾經(jīng)有過。請大家找出來,并用心感受,也可以談?wù)勛约旱目捶。(多媒體顯示——問題三)
師:你們自己跟父母溝通是一個敏感的話題,看看作者跟母親的感情是怎樣的?
生1:第七、八頁之間,有三處:① 母親已經(jīng)不在了。
② 可是母親已經(jīng)不在了。
③ 母親不能再來園中找我了。
第一處,寫出了母親已經(jīng)不在的事實。第二處,可能是一種強烈的希望,懷念母親。第三處,寫出了以前母親對他的愛,與他相依為命,母親是他的精神支柱,在生活上教會了他怎樣活下去。
師:這個同學找得很好,思考方式也很好,把相似意思的句子找出來進行比較閱讀,這是一種很好的閱讀方法。
師:還有嗎?
生2:第6段倒數(shù)第二行:① 她有一個長到二十歲上忽然截癱了的兒子,這是她唯一的兒子。②她情愿截癱的是自己而不是兒子,可這事無法代替。③只要兒子能活下去哪怕自己去死呢也行。
我覺得這句話說得很感人,每個母親對待自己的孩子都會像他母親一樣,恩——
師:慢慢說,母親會怎么樣?
生:只要自己的孩子有一點點的危險,母親就會拼了命去救他。
師:嗯,很有感觸,能不能聯(lián)系自己談?wù)劊?/p>
生:很多的。
師:能不能隨便舉幾個例子?
生:忘記了。
師:有沒有特別讓你感動的事?
生:一時想不起來了。
師:你覺得他講得很有道理,能感動就好!也許是一時激動,語言無法表達了,也許這是你和母親之間兩個人的秘密,是嗎?(師微笑)
生:點頭。ㄎ⑿Γ
師:還有嗎?
生3:第7頁第3段:莫非她來此世上只是為了替兒子擔憂,卻不該分享我的一點點快樂?她匆匆離我去時才只有四十九呀!
我的感覺是要把兩個“只是”、“只有”讀成重音。
師:你剛才已把它們讀成重音了,我們都聽到了,有什么用意嗎?
生:這兩個“只是”、“只有”反映了史鐵生失去母親的那種非常悲傷的心情。她來世上,“只是”為兒子擔憂,就說明母親心里想的全都是兒子,沒有想其他事情。在“我”四十九歲時母親去世了,說明了母親在有生之年不是非常的可以享受生活,而是非常苦難的日子。
師:就是當他有成就的時候,她卻已經(jīng)不在人世了,而且,在她母親在世的時候,作為兒子,有時對母親也不是那么孝順、體貼;等到母親不在時,想孝順、體貼,已經(jīng)來不及了。鮑明浩同學的這種解讀方式也很巧妙!請坐!
師“還有嗎?
生4:還有下面一句:“我甚至對世界對上帝充滿了仇恨和厭惡!
生:就是在母親去世后,他特別地感到,希望母親能多活幾年。這句話寫出了他非常希望母親多活幾年,他為了母親能多活幾年,甚至可以跟世界作對,跟上帝作對,這就表明了他對母親形成的愛是——
師:很強烈的愛,是嗎?
生:對,非常強烈的愛。ㄉR鼓掌)
生5:還有第6頁第一段。
師:大家一起看一下。
生:她不是那種光會疼愛兒子而不懂得理解兒子的母親。她知道我心里的苦悶……
師:怎么不讀了?
生:有人說,父愛如山,母愛如海。但是。這里母親的愛也如山一樣,這是多么偉大的一種母愛(大笑)。
師:原來是情感要噴涌而出了。◣熚⑿Γ┲v得很好,又很流利。大家也看到光會疼愛兒子而不懂得理解兒子的母親。我想知道我們同學對父母的感覺怎么樣?有沒有父母很疼愛你,而又不理解你的情況?
生:沒有
師:那說明我們同學跟父母相處、溝通得比較好。我剛才聽到下面?zhèn)別同學在說“有”——就是雖然疼愛卻不能理解溝通的情況還是有的。如果母親只會疼愛而不懂得去理解,那么這種愛會讓孩子變得喘不過氣來,是不是?
生:是——
師:在這里,大家感覺應該還是比較羨慕他有偉大的母愛!皞ゴ蟮哪笎邸边@幾個字雖然通俗,但在這里感覺到有分量,對嗎?
師:這種描寫還有嗎?別的同學也要有所得呵。
生6:第6頁!懊看挝乙獎由頃r,她便無言地幫我準備,幫助我上了輪椅車,看著我搖車拐出小院!蔽矣X得這里說明了母親的一種關(guān)心、擔心,表現(xiàn)了一種真摯的毫不張揚但絕對是很深厚的那種愛。
師:你有兩個詞語用得很好:“毫不張揚”但卻非!吧詈竦哪欠N愛”。這兩個詞語概括得很好。你有沒有類似的感觸?
生:有
師:能不能透露一點?
生:因為這種事情太多了,所以——(大笑)
師:這種感情能體會到,太多了,那我們課后交流吧,好嗎?請坐。
師:早上我在7班上課,一個同學說,他每個禮拜六下午放學回家的時間是固定的,但有一次,他心里很震撼,很想流淚。我問為什么?他說,那種感覺跟文中的母親很相似。他的母親也是在大門口等著他放學回來。好象他不久前跟母親吵過架,但那次他看到母親在大門口盼望兒子歸來的那種期盼渴望的眼神時,心里非常震撼、非常感動。我不知道我們的同學有沒有過這種感受。
生:有的。
師:剛才還有誰舉手要發(fā)言。
生7:第7頁。這樣一個母親,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親。
師:很短的一句話。
生:是。首先,這句話是對前文的概括,“這樣一個母親”我認為是一個既能理解兒子又疼愛兒子的母親。一個母親可以是很主觀地去疼愛自己的兒子,但卻能在精神上或者其他什么事情上又能理解兒子,比如前面一節(jié)寫到的,“她是怎樣心神不定坐臥難寧,兼著痛苦與驚恐與一個母親最低限度的祈求。”這句話就是好象說,母親是在受精神上的折磨一樣。
師:嗯,有這樣一位母親應該很幸運。其實,你們母親也一樣,母愛都一樣,是不是?只不過他處在特別困境、逆境中的時候,這種母愛表現(xiàn)得特別明顯,是嗎?請坐!
生8:第9頁最后面,“多年來我頭一次意識到,這園中不單是處處都有過我的車轍,有過我的車轍的地萬也都有過母親的腳印!边@說明母親時時刻刻都在關(guān)心著我,她對我的愛就像一條無形的線一直牽著我,一直在后面擔心著我的安危,所以,母親——(支吾),(學生竊笑)。
師:慢慢來,不要急!
生:母親心里想的都是自己的孩子,就像我母親一樣。我到奉化來讀書,其實母親也是很想到奉化跟我一起來。▽W生竊笑)。但是,工作的需要,沒辦法來。
師:雖然你母親最終留在了家里,但是你仍能感受到你母親那份強烈的愛,對嗎?
生:是。她以前好幾次跟我提起過,但為了生活、工作,也沒有辦法。
我感覺他的母親跟我的母親差不多,所以,我的母親也很偉大。(師生鼓掌)
師:那是肯定的。這位同學能聯(lián)系自己的經(jīng)歷,分析得很到位,很好!
師:嗯,大家看到,文中有很多地方能引起我們的感觸,還有嗎?剛才舉手的哪位同學?
生9:第7頁!吧系鄣目紤],也許是對的!
同學都在說母親對兒子的愛,我覺得這句話體現(xiàn)的是兒子對母親的愛。
師:從這個角度考慮,另辟蹊徑,很好!
生:原文有“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的句子,這就是上帝的考慮,因為母親活得很苦,讓母親早點進入天堂,也是對的。(生大笑)
師:別的同學都是從母親對兒子的愛角度來談,你換個角度,文中作者史鐵生雖然在這之前,可能對母親的愛細細地品味沒有那么多,但在母親去世后,他也感悟到對母親的愛也是很強烈的,是嗎?
生:對!
師:請坐。當然,還有一點,文中寫到:(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我似乎得了一點安慰。這樣一想的話,他自己心里可能也能夠想得開點,要不然的話,就是要把悔恨和內(nèi)疚積聚在心里了。
師:還有嗎?
生10:第8頁第1段!拔乙部匆娺^幾回她四處張望的情景,她視力不好,端著眼鏡像在尋找海上的一條船,她沒看見我時我已經(jīng)看見她了,待我看見她也看見我了我就不去看她。”那時,應該說她找不到我的話,可以直接叫我的名字,那就可以直接找到我。
師:那我倒要問一下,她為什么不直接叫他的名字?
生:因為她不想讓她兒子知道,她對兒子是默默地愛。
師:那種愛的感覺是很默默無聞的,是不是?
生:就是——(支吾),我也說不清楚了(學生竊笑)。
師:對這偉大的母愛,復雜的愛,可能一下子難以全說清楚,但你能感覺到,是嗎?
生:嗯。
師:請坐。其實,這位同學剛才讀的地方,后面還有一句:過一會我再抬頭看她就又看見她緩緩離去的背影?吹健氨秤啊,我們大家應該會想起朱自清的《背影》,不過他寫的不是母親,是——
生:父親。
師:父親也好,母親也好,父母的愛是一樣的,對不對?
師:同學們劃出的這類語句還有嗎?
生:還有(輕聲)
師:因時間關(guān)系,還有的話,課后再交流,好嗎?
師:大家再回過頭來看看,就會發(fā)現(xiàn),這里母親她那種無私的愛,母親堅強的意志和母親坎坷的命運,以及自己帶給母親和母親自己的苦難,讓作者明白了生存的意義,生存的價值;讓作者在逆境中活得更加堅強,這其實也正好回答了——
生:(教師手指板書)第三個問題。
師:就是怎樣活的問題,那怎樣活呢?
你看了第二部分后,你感到史鐵生會怎樣活?
生:他一定會勇敢堅強地活下去。
師:這正好強烈地回答了這一問題,所以,史鐵生他從困境走向成功,他精神跋涉的每一步都有地壇和母親伴他同行,可以這樣說,地壇是她內(nèi)心的放縱,而母親是他情感的歸宿,地壇和母親都是他精神的支柱。
所以,我們大家剛剛找的也好,讀的也好,感受的也好,都很精彩!
最后要送給大家一句話,是美國一個著名的黑人領(lǐng)袖說的,朗讀了,這話就是你們的了。
生:(齊讀)“這個世界上沒有人能讓你倒下,如果你的信念還站著的話!”——馬丁·路德·金
師:記住這句話了嗎?
生:嗯!
師:今天的作業(yè):
請大家從“苦難”、“生死”、“母親”三個詞語中選一個為話題寫一段話,要寫出你對它的深刻理解。
師:下課!
《我與地壇》教學實錄 篇3
導入新課。
師:史鐵生是一位不幸的作家。正當生命最燦爛,活得最狂妄的季節(jié),命運卻給了他沉重的打擊──雙腿殘廢。他一時被命運擊昏了頭,覺得“自己是世界上最不幸的人”。于是在他家附近的地壇,這個荒涼、冷落的古園,便成了他“可以逃避一個世界的另一個世界”。
史鐵生在這個古園里浸泡了十五年,沒有人比他更熟悉這里的一草一木,沒有人比他對園子的感受更豐富!段遗c地壇》就是他在這里浸泡、思考的結(jié)晶。節(jié)選的課文一共包括兩個部分,寫自己,寫母親,表達了作者痛苦、復雜、深沉的感情。下面我們學習第一節(jié)。
聽課文朗誦。
切入第三段。
師:讀第三段,完成填空,分析史鐵生心理變化歷程:
雙腿殘廢后,找不到出路,失魂落魄,焦躁不安,地壇曾經(jīng)富麗堂皇(浮夸的琉璃、炫耀的朱紅、富麗的玉砌雕欄),經(jīng)歷了四百年的風雨后,如今破敗了,但園內(nèi)的草木依然茂盛得自在坦蕩,太陽依然亙古不變,園子顯得很沉靜,他從中看到了時間的流逝與永恒,歷史的滄桑與悠久,心靈漸漸平靜下來。
師生共同完成填空,把握史鐵生心理曲線。
輔導與思考:德國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赫爾曼?黑塞說,當我們不幸的時候,不能再好生忍受生活的時候,一顆樹會對我們說,平靜,平靜,瞧著我!那么地壇要是能說話,它會對史鐵生說些么呢?如果你是地壇,你會對史鐵生說些什么?
生1:平息心中燃燒起來的對命運之神的怒火。
生2:人是在挫折中不斷長大的。
生3:你將從我身上感悟到些什么呢?
生4:人生難免有我這樣破敗的時候,但自然總是生生不息。
生5:對著空空的褲管,我希望你能對他說:沒有你,我依然能站起來。
師: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獨到的理解,要把自己的身心都放到文章中去讀。我們再來讀一遍第三段。
師:史鐵生殘廢之后,焦躁不安,失魂落魄,悲觀失望,他從有四百年滄桑歷史的地壇中,從蒼勁的古柏樹身上,從自在坦蕩的野草荒藤中,從亙古不變的太陽和宇宙里,讀懂了生命的真正意義,獲得了靈魂上的安靜。失魂落魄的史鐵生的'內(nèi)心世界已趨于平靜,這就具備了細心觀察園中的昆蟲草木的心理基礎(chǔ),加上他又不能自由活動的生理原因,因此,園中的一只昆蟲,一片葉子,一滴露水,都能深深地感染他,打動他。
下面學習第五段:先讀書,找出中心句。然后分小組問答,再舉行全班問答。比一比,看誰問得精彩,看誰答得精彩。
學生分小組互問互答。
全班交流。
生6:(1)為什么說忽然間什么也找不到了?
生7:既是遭遇不幸,更主要地是被擊昏了頭。
生8:“一個世界的另一個世界”兩個“世界”如何理解?
生3:前一個指“現(xiàn)實”,后一個指逃避現(xiàn)實的“精神世界”。
生9:驅(qū)趕那些和我一樣不明白為什么要來到這世上的小昆蟲,表現(xiàn)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師:沒有同學回答,解鈴還須系鈴人呀,你說說你自己的理解吧。
生9:我想一是焦躁,二是同病相憐,三是你們有什么活頭,我又有什么活頭。
師:你思考得很深入,一二三點都很有道理。實際上,精彩的答案往往是屬于提出問題的同學的。
生10:(4)螞蟻想透了什么?
生11:實際上是寫史鐵生自己想明白了:“一個人,出生了,這就不再是一個可以辯論的問題,而只是上帝交給他的一個事實”,“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個必然會降臨的節(jié)日”。
生10:“疾行而去”有什么含義?
生12:想好了去做,想好了馬上去做。作者有時想到了生活的出路,也有一種“疾行而去”的狂熱。
生13:寫“瓢蟲”象征著什么?
生5:我覺得這是在寫作者的思考狀態(tài):想累了,歇一會兒,忽然走神了。
師:想象精彩。
生14:“蟬蛻”?
生8:這可能是寫作者思想斗爭的:經(jīng)歷了一場思想的“蟬蛻”,一種新生,痛苦之后的新生。
生15:露水一句的含義?
生16:露水生命短暫,但也有它的坦蕩,也有它的輝煌。
生3:史鐵生在痛苦中掙扎,好好地活下去的念頭,終于壓彎了軟弱、頹廢、沮喪的“草葉”而放出萬道金光。
師:精彩!
生:還寫出了作者的精神幻覺。我們在精神發(fā)呆或特別專注的時候,就會有這種感覺。
生17:為什么能聽到草木生長的響?
生18:是用心聽到。因為平靜下來了,感到生命的頑強、可敬、可愛,有這樣的心理基礎(chǔ),他才能聽到。
師:大家的表現(xiàn)可讓老師平靜不下來了?墒,史鐵生需要平靜,我們也需要平靜。馬克思也說,寧靜是唯一能夠產(chǎn)生成熟果實的土壤。下面讓我們平靜下來齊讀第五段。
師:下面我在大家問答的基礎(chǔ)上,談?wù)勎覀人對這些寫景的理解。它是史鐵生內(nèi)心掙扎的形象表達。他的心理忽而很穩(wěn)定,忽而想透了什么,忽而又很不耐煩,頭腦發(fā)熱,忽而想到過去,深深寂寞,忽而又想到出路,內(nèi)心里爆發(fā)出萬道光芒。總之,痛苦,飄忽不定,然而又有一種生的欲望,一種生還要有意義的生的欲望。非常真實。
也可以這樣看,自然充滿變化。人生如此,草木昆蟲在變化中發(fā)展、生長,那么,自己的苦難也是充滿變化的人生中自然的事,苦難之后,新的生機的降臨也是自然的。
總之地壇向我展示了一個鮮活靈動的生命世界,讓“我”意識到,不管怎樣微弱纖細的生命主體,都有它自身的價值,都有屬于它的歡樂、悲傷及情趣,這是任何其他生命都無法替代的。生命的自得其樂,促使我認識到每一個個體生命,都有屬于自己的那份生命的喜悅。當然,人也不例外。
地壇給了史鐵生內(nèi)心的平靜,地壇使史鐵生認識到生命的頑強、可敬,地壇還給了史鐵生人生哲理的思考,提升了史鐵生的人生境界,所以他在中這樣寫道:
(配音樂、幻燈,示范朗讀“十五年中……所以我常常要到那園子里去”)
師:這六個譬如,就如同六幅畫,看到這六幅畫,你想到了什么?
生7:對第一幅,我想到“夕陽無限好,‘正因’近黃昏”;也讓我想到坎坷是燦爛的,對于強者來說。
生19:對第四幅,我想到了老師剛才說的兩句話,那個獲諾貝爾獎作家的和馬克思的。
師:哦。是德國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赫爾曼?黑塞說的,當我們不幸的時候,不能再好生忍受生活的時候,一顆樹會對我們說,平靜,平靜,瞧著我!馬克思說的是:寧靜是唯一能夠產(chǎn)生成熟果實的土壤。
生20:我也想到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寵辱皆忘”。
生21:我想的是第二幅:讓暴風雨來得更猛烈些吧。引發(fā)對生命的惆悵、傷悲、思考。
生2:第六幅:秋風掃落葉,落葉卻飄搖歌舞,坦然安臥,使我想到“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
師:大家聯(lián)想都很好。好的文藝作品就應該是這樣,能夠激發(fā)讀者揮動聯(lián)想與想象的雙翅;高水平的閱讀也應該是這樣揮動聯(lián)想與想象的雙翅。
石門落日,容易傷感,史鐵生卻看到光輝燦爛,最為落寞的時間,他看到的是雨燕的高歌;冬雪覆蓋一切,看不到一點生機的時候,孩子們的腳印卻讓他產(chǎn)生了豐富的聯(lián)想;蒼老而孤獨的古柏樹,讓他看到了亙古不變的寧靜之美;暴雨驟臨園中他聞到了灼烈與清純;秋風忽至,似乎滿目凄涼,然而,他看到的落葉飄搖歌舞或坦然安臥。總之,他是從凄涼之中,看到美好,看到人生的豐富。正如《我與地壇》第七部分中說:
但是,太陽,它每時每刻都是夕陽,也都是旭日,當它在這一面熄滅著走下去,散盡蒼涼殘照之際,正是它在另一面燃燒著爬上山巔布上烈火朝暉之時。
在這一方看來是落日,在另一方看來卻是旭日;在悲觀看來是落日,在悟出了人生哲理的人的心里和眼里,看到的卻是旭日東升。
另外,我認為這一部分還可以有另一種理解:寫的是史鐵生在人生不幸中所體味出的,人生真正的一種滄桑之味。不管我們怎樣理解,總而言之,地壇使史鐵生從絕望中看到了希望,地壇給了史鐵生第二次生命,地壇成了史鐵生無言的母親。
下面總結(jié)一下本文景物描寫的作用:第一,有襯托作者心境的作用;第二,為作者的思考提供了一個特定的“情緒背景”,在那樣一個安謐、沉寂、荒蕪的背景上,最容易展開對生命的思考;第三,景物描寫本身,實際上也是作者對“生命”對“世界”(世界本身也是生命)的解讀的外化。
最后老師提一個寓言故事,說掉在枯井里的驢子,主人無法救它,只好埋它,結(jié)局可能是什么呢?
生12:爬了上來:驢子把埋葬自己的土塊變成了提升自己的階梯。
生22:悲觀絕望地死去:主人都不要我了,我還有什么活頭。
生23:主人都沒有辦法了,我還能怎么辦!
師:讓我們齊讀“把埋葬自己的土塊變成提升自己的階梯”,作為精彩一課的精彩結(jié)束吧。
本堂課思路和主要內(nèi)容均來自來自湖北省水果湖中學戴厚文老師,瑾以致謝!
編輯短評:本教學實錄很生動,讀之如同親臨教學現(xiàn)場。在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上體現(xiàn)了新課程的特點。師生對文本把握得非常精準而深刻,凸顯了文本的人文內(nèi)涵。表述的語言也很優(yōu)美、流暢。只是對文本語言的直接感知少了些。
【《我與地壇》教學實錄】相關(guān)文章:
《她是我的朋友》教學實錄03-02
《我是什么》教學實錄03-05
《我要的是葫蘆》教學實錄03-06
《我愛故鄉(xiāng)的楊梅》教學實錄03-02
《我不是最弱小的》教學實錄03-03
《我是什么》教學實錄[通用]03-06
《荷花》教學實錄03-02
《坐井觀天》教學實錄03-02
《趙州橋》教學實錄0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