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清明上墳可以提前幾天
1、新墳提前掃墓時間
新墳指埋葬未超過3年的,笫一次掃墓的時間,選擇在清明節(jié)前10天的某一天吉日進行掃墓;笫二次掃墓的時間,選擇在清明節(jié)前或當天;笫三次掃墓的時間,選擇在清明節(jié)后的10天的某一天吉日。
2、舊墳提前掃墓時間
舊墳指埋葬超過3年的,舊墳掃墓的時間,選擇在清明節(jié)前后10天的任意一天,不必選吉日。
需要注意的是,清明節(jié)當天掃墓并不是越早越好。需要根據(jù)自己情況,最好是在5—7點,即卯時。掃墓并不一定非要在上午進行,一般在上午8時至下午3時之間都可以,只要不是天未亮或者太陽已下山就行。
清明節(jié)飲食習俗
1、青團子
清明時節(jié),江南一帶有吃青團子的風俗習慣。青團子是用一種名叫“漿麥草”的野生植物搗爛后擠壓出汁,接著取用這種汁同晾干后的水磨純糯米粉拌勻揉和,然后開始制作團子。團子的餡心是用細膩的糖豆沙制成,在包餡時,另放入一小塊糖豬油。團坯制好后,將它們入籠蒸熟,出籠時用毛刷將熟菜油均勻地刷在團子的表面,這便大功告成了。
2、艾粄(bǎn)
客家人有句老話,叫“清明前后吃艾粄,一年四季不生病”。艾粄是清明節(jié)客家人必備的傳統(tǒng)小食。首先是將采摘回來的鮮嫩艾草洗凈,放鍋中煮熟后撈起,瀝干水份,煮艾草的水要保留備用。然后將煮熟的艾草剁成草泥,草泥剁得越細越爛越好。艾草泥剁好后,用煮艾草的水,加上糯米粉一齊和拌成團。然后把準備好的芝麻、眉豆、花生等餡料包進面團里,再封口捏成圓形、長形等形狀,放入鍋中隔水蒸15—20分鐘后即可出爐。
3、暖菇包
暖菇包是泰寧的傳統(tǒng)特色小吃。暖菇原料學名鼠曲草,又叫佛耳草,當?shù)厝朔Q為暖菇草。每年清明前夕,田間地頭長滿鼠曲草,毛茸茸、鮮嫩嫩的,正是采摘的好時節(jié),也是制作暖菇包的好季節(jié)。在泰寧,制作暖菇包南北片有些差異。南片制作,用的是新鮮采摘的暖菇草原料,形似圓月,類似包子;北片的用暖菇粉制作,形似彎月,更像水餃。南片的一般在清明前夕吃,圖的是新鮮口味,不講太多規(guī)矩。
清明節(jié)的習俗
1、掃墓
清明節(jié)是我國的傳統(tǒng)四大祭祀節(jié)日之一,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掃墓俗稱上墳,在漢族和一些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人們按照當?shù)氐娘L俗習慣,帶上水果食品、紙錢等物品來到墓地,將供品擺放在墓地前面,將紙錢焚化,為墳墓添一些新土,然后再在墓前磕頭祭拜。
2、踏青
踏青又叫春游,古時叫探春、尋春等。四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處呈現(xiàn)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時光。所以我國民間長期保持著清明踏青的習慣。
3、植樹
清明前后,春陽照臨,春雨飛灑,種植樹苗成活率高,成長快。因此自古以來,我國就有清明植樹的習慣,有人還把清明節(jié)叫作“植樹節(jié)”,植樹風俗一直流傳至今。
4、蕩秋千
秋千是我國古代北方少數(shù)民族創(chuàng)造的一種運動。春秋時期傳入中原地區(qū),漢代以后,秋千逐漸成為清明、端午等節(jié)日進行的民間習俗活動并流傳至今。
5、放風箏
放風箏是清明時節(jié)人們所喜愛的活動。每逢清明時節(jié),人們不僅白天放,夜間也放,夜里在風箏下或風穩(wěn)拉線上掛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燈籠,像閃爍的明星,被稱為“神燈”。
過去,有的人把風箏放上藍天后,便剪斷牽線,任憑清風把它們送往天涯海角,據(jù)說這樣能除病消災,給自己帶來好運。
總結:清明節(jié)風俗有掃墓、踏青、植樹、蕩秋千、放風箏。
【清明上墳可以提前幾天】相關文章:
關于懷孕幾天可以測出來03-11
上墳的作文09-22
上墳記作文08-17
上墳祭祖作文10-31
上墳的作文(經典25篇)02-19
這幾天作文09-15
韭菜種子需要幾天發(fā)芽03-25
分手第幾天男人最難受12-17
《一個星期有幾天》數(shù)學課堂反思0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