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2023年立秋是哪一天
2023年立秋是哪一天1
2017年立秋的時間是:2017年8月7日 (農(nóng)歷閏六月十六) 星期一
立秋,是二十四節(jié)氣中的第13個節(jié)氣,更是干支歷未月的結(jié)束以及申月的起始;時間在農(nóng)歷每年七月初一前后(公歷8月7-9日之間)。"秋"就是指暑去涼來,意味著秋天的開始。到了立秋,梧桐樹開始落葉,因此有"落葉知秋"的成語。從文字角度來看,"秋"字由禾與火字組成,是禾谷成熟的意思。秋季是天氣由熱轉(zhuǎn)涼,再由涼轉(zhuǎn)寒的過渡性季節(jié),立秋是秋季的第一個節(jié)氣。
宋時立秋這天宮內(nèi)要把栽在盆里的梧桐移入殿內(nèi),等到"立秋"時辰一到,太史官便高聲奏道:"秋來了。"奏畢,梧桐應聲落下一兩片葉子,以寓報秋之意。
立秋后白天仍然炎熱,但早晚寒氣將漸盛,虛弱人群要避免寒氣侵體。不同于長夏屬濕,入秋后燥令當時,天氣干燥,靠近暑天屬“溫燥”、靠近冬天屬“涼燥”。溫燥容易“動血”,不妨吃些滋潤的食品,如銀耳百合、蜂蜜、核桃、芝麻、梨、荸薺、蘆根等,既清熱又潤燥。
秋屬金、金主肺,肺氣虛則機體對不良刺激的.耐受性下降,情緒比較容易低落。專家提醒,秋天要特別注意情緒調(diào)適,做到內(nèi)心寧靜、心情舒暢,遇到傷感之事應主動排解。立秋之后起居方面最好做到早睡早起,待天氣更涼爽后建議加強體育鍛煉,有助于氣血運行、疏導肺氣。立秋時早晚的溫差較大,大家要注意保養(yǎng)自己的身體哦。
2023年立秋是哪一天2
★立秋
每年8月7日或8日視太陽到達黃經(jīng)135°時為立秋。立秋的“立”是開始的意思,“秋”是指莊稼成熟的時期。立秋表示暑去涼來,秋天開始之意。是一個反映季節(jié)的節(jié)氣。
據(jù)《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秋,揪也,物于此而揪斂也”。立秋不僅預示著炎熱的夏天即將過去,秋天即將來臨。也表示草木開始結(jié)果孕子,收獲季節(jié)到了。此時我國中部地區(qū)早稻收割,晚稻移栽,大秋作物進入重要生長發(fā)育時期。古人把立秋當作夏秋之交的重要時刻,一直很重視這個節(jié)氣。據(jù)記載,宋時立秋這天宮內(nèi)要把栽在盆里的梧桐移入殿內(nèi),等到“立秋”時辰一到,太史官便高聲奏道:“秋來了!弊喈,梧桐應聲落下一兩片葉子,以寓報秋之意。
★收獲季節(jié)到了
古代分立秋為三候:“初侯涼風至”,立秋后,我國許多地區(qū)開始刮偏北風,偏南風逐漸減少。小北風給人們帶來了絲絲涼意。“二侯白露降”,由于白天日照仍很強烈,夜晚的涼風刮來形成一定的晝夜溫差,空氣中的水蒸氣清晨室外植物上凝結(jié)成了一顆顆晶瑩的露珠!叭詈s鳴”,這時候的蟬,食物充足,溫度適宜,在微風吹動的樹枝上得意地鳴叫著,好像告訴人們炎熱的夏天過去了。一候為5天,立秋15天,逐漸變涼。變涼是氣候趨勢,根據(jù)立秋三候的描述,或許處在氣候偏冷周期時,就有這種情況。
立秋節(jié)氣預示著炎熱的夏季即將過去,秋天就要來臨。當立秋到來時,我國很多地方仍然處在炎熱的夏季之中。立秋后雖然一時暑氣難消,還有"秋老虎"的余威,但天氣總的趨勢是天氣逐漸涼爽。氣溫的早晚溫差逐漸明顯,往往是白天很熱,而夜晚卻比較涼爽。當然,由于全國各地氣候不同,秋季真正開始時間也不一致。
在現(xiàn)實中,秋季開始的'劃分有幾種:在二十四節(jié)氣中以四立中的立秋為秋季的開始;在天文學上根據(jù)地球繞太陽的公轉(zhuǎn)軌道把“秋分”作為秋季的開始;在氣候統(tǒng)計上,因一般以1月為最冷月,7月為最熱月,故3~5月為春季,6~8月為夏季,9~11月為秋季的開始;在日平均氣溫上,把連續(xù)5天,每日日平均氣溫在≤22℃~≥10℃時,首日作為秋季開始的日期。
由于我國各地的地理位置的南北差異、地表以及海拔高度的差異太大,不可能都在立秋這一天同時進入秋天。
秋來最早的黑龍江和新疆北部地區(qū)也要到8月中旬入秋,一般年份里,9月上半月華北(首都北京9月初)開始天高云淡;西南北部、秦淮地區(qū)在9月中旬方感秋風送爽;10月初秋風吹至江南;10月下半月,嶺南炎暑頓消;11月上中旬,秋的信息來到達雷州半島、海南島北部;而當秋天的腳步到達海南省三亞市的“天涯海角”時,己經(jīng)快到元旦了。
立秋日對農(nóng)民朋友顯得尤為重要,有農(nóng)諺說:“雷打秋,冬半收”,“立秋晴一日,農(nóng)夫不用力”。這是說立秋日如果聽到雷聲,冬季時農(nóng)作物就會歉收;如果立秋日天氣晴朗,必定可以風調(diào)雨順的過日子,農(nóng)事不會有旱澇之憂,可以坐等豐收。此外,還有“七月秋樣樣收,六月秋樣樣丟”,“秋前北風秋后雨;秋后北風干河底”的說法。也就是說,農(nóng)歷七月立秋,五谷可望豐收,如果立秋日在農(nóng)歷六月,則五谷不熟還必致歉收;立秋前刮起北風,立秋后必會下雨,如果立秋后刮北風,則本年冬天可能會發(fā)生干旱。
在我國封建社會時期,還有立秋迎秋之俗,每到此日,封建帝王們都親率文武百官到城郊設壇迎秋。此時也是軍士們開始勤操戰(zhàn)技,準備作戰(zhàn)的季節(jié)。由此可見立秋日為何種天氣是如此的重要。
★常識介紹
根據(jù)氣候平均溫度劃分季節(jié)的標準,必須是連續(xù)5天的平均溫度在22℃以下才算是秋天,按照這樣的標準,江淮地區(qū)一般是在9月中下旬才進入秋天。立秋后雖然一時暑氣難消,雖有“秋老虎”的余威,但總的趨勢是天氣逐漸涼爽。氣溫的日較差逐漸明顯,往往是白天很熱,而夜晚卻比較涼爽。此外,秋的含義,還有莊稼快成熟的意思。
古代立秋之日,皇帝會率領文武百官到西郊祭祀迎秋,并下令武將開始操練士兵,以保家衛(wèi)國。另外,不論朝廷還是民間,在立秋收成之后,會挑選一個黃道吉日,一方面祭拜感謝上蒼與祖先的庇佑,另一方面則嘗試新收成的米谷,以慶祝。
立秋以后氣溫由熱轉(zhuǎn)涼,人體的消耗也逐漸減少,食欲開始增加。因此,可根據(jù)秋季的特點來科學地攝取營養(yǎng)和調(diào)整飲食,以補充夏季的消耗,并為越冬做準備。秋季氣候干燥,夜晚雖然涼爽,但白天氣候仍較高,所以根據(jù)“燥則潤之”的原則,應以養(yǎng)陰清熱、潤燥止渴、清新安神的食品為主,可選用芝麻、蜂蜜、銀耳、乳品等具有滋潤作用的食物。秋季空氣中濕度小,皮膚容易干燥。因此,在整個秋季都應重視機體水分和維生素的攝入。
秋季為人體最適宜進補的季節(jié),以在冬季到來時,減少病毒感染和防止舊病復發(fā)。秋季進補應選用“防燥不膩”的平補之品。具有這類作用的食物有茭白、南瓜、蓮子、桂圓、黑芝麻、紅棗、核桃等。患有脾胃虛弱、消化不良的人,可以服食具有健脾補胃的蓮子、山藥、扁豆等。秋季出現(xiàn)口感唇焦等“秋燥癥”的氣候,應選用滋養(yǎng)潤燥、益中補氣的食品,這類食品有銀耳、百合等,可起到滋陰、潤肺、養(yǎng)胃、生津的補益作用。
中國東南沿海地區(qū)于“立秋”時,一般可種植下列蔬果:
1.北部:高麗菜、花椰菜、茄子、芹菜、烏豆、白豆、蔥。
2.中部:番茄、茄子、芹菜、芥藍菜。
3.南部:高麗菜、長年菜、番薯。
可捕獲下列魚類:
目吼、卓鯤、鱘魚、龍尖、沙魚等。
★立秋的作文
在夏日時,早已習慣了每日聽著蟬鳴和蛙聲入睡,這天,卻怎么也睡不著覺,仔細想了一會,似乎有什么東西丟了一般,聽見蟬有一搭沒一搭地叫著,這才想起,今日似乎是立秋了呢!蟬和蛙也都躲了起來,收藏糧食等待冬天的到來了吧?
出門走走,晚風還是和之前一樣,涼涼的,舒服極了。天上的星星也紛紛捉起了迷藏,余下的星星屈指可數(shù),想必一會兒后,便也會去捉其它的星星了吧?
早晨,沐浴著不算太強烈的陽光出門,在路邊竟然看見了雛菊,小小的一朵兒,朝氣蓬勃地仰起了指甲蓋大小的小臉兒,被微風姐姐一推,搖來晃去的,倒也是倔強地站直了身子。
打掃公共區(qū)衛(wèi)生時,一棵大樹上落下來了一片枯葉,我很驚訝,這不是才立秋么?大樹爺爺怎么就多愁善感了起來?我輕輕將那片葉子放到大樹的根上,既“化做春泥更護花”了,又“葉落喜歸根了”,妙哉妙哉!
回家的時候,下雨了,我靜靜地看著雨滴用力地拍打窗戶,想要進屋來,我不為所動,對著雨水說:“你聽過《農(nóng)夫與蛇》的故事嗎?就是一個農(nóng)夫救了一條凍疆的蛇,蛇蘇醒后,就咬了那個農(nóng)夫,F(xiàn)在你就是那條蛇,如果我打開窗戶,你就會跳到我的身上,如果我的衣服濕了,會感冒的!”說完,我忽然又笑了,把窗戶打開,任由雨點肆意地打濕了我的衣裳,將手伸出窗外。風,比往日寒冷多了;天,也比往日陰沉多了;人,也比往時安靜多了。
如果問我,我最愛哪種天氣,我一定會脫口而出:“立秋!因為是以多云居多,不用擔心曬得更黑!哈哈哈!”
2023年立秋是哪一天3
2020年立秋什么時間幾點幾分:8月7日09:06:03,星期五。
關于立秋,在民間確實有著“早立秋”和“晚立秋”之說,而且在不同的地區(qū)還有不同的說法,不過大致分為兩種。第一種就是看立秋節(jié)點是在白天還是在晚上,如果是在白天的上午立秋,也就是在中午12點鐘之前立秋,那就是“早立秋”。而如果是在12點鐘以后立秋,那就是“晚立秋”了。
今年的立秋時間是在8月7日09:06:03,以此來看就是在早上立秋,因此就是“早立秋”。而在民間關于早立秋有著“早上立秋涼颼颼,晚上立秋熱死!钡'說法,就是說早上立秋,秋后就會很涼快,酷暑天將很快結(jié)束,取而代之的是涼爽的秋季。
2023年立秋是哪一天4
公歷:2017年8月7日 15:39:58
陰歷:農(nóng)歷閏六月十六
丁酉年(雞年)戊申月丙寅日
宜:破屋 壞垣 治病 余事勿取
忌:祈福 納采 訂盟 嫁娶 入宅 安葬
立秋由來
立秋,是二十四節(jié)氣中的第13個節(jié)氣,每年8月8日或9日立秋!扒铩本褪侵甘钊鰜,意味著秋天的`開始。到了立秋,梧桐樹必定開始落葉,因此才有“落一葉而知秋”的成語。秋季包括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6個節(jié)氣,是由熱轉(zhuǎn)涼,再由涼轉(zhuǎn)寒的過渡性季節(jié)。
每年8月7日或8日視太陽到達黃經(jīng)135°時為立秋。《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七月節(jié),立字解見春(立春)。秋,揪也,物于此而揪斂也!绷⑶镆话泐A示著炎熱的夏天即將過去,秋天即將來臨。立秋后雖然一時暑氣難消,還有“秋老虎”的余威,立秋又稱交秋,但總的趨勢是天氣逐漸涼爽。
立秋,七月節(jié)。秋者,揫也,物于此而揫斂!稌x樂志》:"七月為申,申者,身也,言萬物身體皆成就也。時為龍火西頹。""龍火西頹",即所謂"七月流火";鹦菈嬄洌鹌鹗济C而暑退。
立秋三候
第一候,涼風至。立秋之日"涼風至","涼風繞曲房,寒蟬鳴高柳"。涼風是西風肅清之風,肅清是為收斂,秋為"揫","揫"就是斂聚。
立秋日,戴揫葉
第二候,白露降。"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xiāng)明",清涼風來,露珠晶瑩變白,白是秋之標識。但露尚未凝滯,還能在陽光下滾動,非"相思黃葉落,白露點青苔"之露。東漢劉熙的《釋名》釋露為"慮",草木感知一年一度將凋零而憂,由此"露紅凝艷數(shù)千枝",亦成一種壯美悲愴。
第三候,寒蟬鳴。"踟躕亦何留,相思無終極。秋風發(fā)微涼,寒蟬鳴我側(cè)。"這是曹植詩。古人硬要分辨寒蟬小而青紫,其實應是蟬們秋涼后發(fā)聲困難,知生命將盡的變聲凄切。碧樹未搖落,寒蟬已悲鳴。此時"夜涼枕簟滑,秋燥衣巾輕"了。
2023年立秋是哪一天5
古人如何判斷立秋,又是如何過的?
相比于現(xiàn)代人可以通過網(wǎng)絡和日歷來精確判斷立秋時間相比,古代人就沒有這么好的運氣,時間上總是會出現(xiàn)一定的偏差。可是古人的智慧可不能小覷,他們有著自己一整套辨別節(jié)氣的方法。
其中一種就是利用“斗轉(zhuǎn)星移”,當古人觀察到北斗星的斗柄,即“勺子把兒”指向西南方位,太陽到達黃經(jīng)135度時,古人就判斷立秋正式開始了。
古人在迎接立秋時,要比現(xiàn)代人有意思的多。在立秋這一天,除了皇帝會進行大型的祭祀活動以外,民間的一些做法實際上更有趣。有人會在立秋這一天,在頭上戴上楸樹的樹葉,以此來告知其他人秋天到了;還有人會選擇“貼秋膘”,開始大魚大肉的往肚里咽,來彌補夏天由于高溫食欲不振所造成的營養(yǎng)缺失,而且在我國部分地區(qū),這一習俗仍然保持著。
現(xiàn)代人過立秋,又有哪些特別的'活動?
實際上由于各個地區(qū)的風俗不同,大家迎接立秋的方式也不一樣。部分地區(qū)的老一輩農(nóng)民講立秋這一天絕對不能去田埂上走,認為這樣會影響秋收;還有一些地區(qū)的老人講立秋這天如果出現(xiàn)狂風暴雨,那么收成就會減少。當然這只是一些有趣的說法,不能迷信。
除了上面的一些禁忌以外,部分地區(qū)的人們會選擇在一張紅紙上,寫上“今日立秋,百病皆休”的條語,然后將其張貼在墻上,寓意一家人健健康康。還有的人會用紅布剪成一個“葫蘆”,然后縫補在孩子的衣服上,希望好運和平安能夠緊隨孩子左右。在筆者小的時候,自己的衣服上就縫過這種“小葫蘆”。
2023年立秋是哪一天6
立秋后如何養(yǎng)生
常大笑:常笑宣肺,經(jīng)常大笑可以使肺部擴張,反復擴張收縮的肺部是在給呼吸道做“清潔”,使呼吸更順暢,經(jīng)常大笑會吸收更多的氧氣,使血液更加暢通。
常呼吸:經(jīng)常深呼吸有清肺的作用,具體做法可以選擇在空氣清新的地方,快速吸滿一口氣后緩慢吐出,空氣在肺里停留的時間長,會讓肺部氣體充分交換,更利于肺部排濁。
常運動:立秋之后可以選擇適合自己的戶外運動,登山就是個不錯的選擇。人在登山過程中能夠增強呼吸和血液循環(huán)功能,使人的肺活量增大。另外,立秋后山上的空氣中有更多負氧離子,對人體神經(jīng)系統(tǒng)有很好的調(diào)節(jié)作用。
常喝水:喝水益肺,秋季天氣干燥,使人體更容易缺水,秋后建議多喝白開水,保持肺臟與呼吸道的正常濕潤度,更有利于肺部健康。
食補潤肺:中醫(yī)認為肺臟嬌弱,喜歡滋潤。秋季養(yǎng)肺可以吃一些養(yǎng)陰生津的.食品,使得肺臟滋潤。常見的潤肺食物有梨、蜂蜜、芝麻、銀耳、蘿卜等。宜少吃辛辣食物,多食山藥、大棗、蓮子、百合、甘草等補益脾肺的食品。
2023年立秋是哪一天7
2023年的立秋日期是8月8日,也就是公歷的星期二。到了這一天,炎熱的夏季已經(jīng)進入尾聲,萬物開始迎來質(zhì)變。天氣逐漸轉(zhuǎn)涼,氣候變得干燥,人們開始感受到秋季的氣息。
在傳統(tǒng)文化中,每個節(jié)氣都有著特定的習俗和慶祝活動。立秋則代表著“秋收始終”,是一個豐收的開始。為了慶祝新的收獲季節(jié)的到來,人們會互贈新秋、寄托親情,祈求來年風調(diào)雨順、五谷豐登。
此外,立秋還意味著一些節(jié)令的結(jié)束,如“三伏”、“盛夏”等。在傳統(tǒng)醫(yī)學中,人們認為此時應該適當改變飲食和生活方式,以適應天氣的變化。例如,夏季多吃涼性食品,而立秋時則應該適當多吃些溫熱的食物,以滋潤身體。
隨著社會的發(fā)展,人們的生活方式和觀念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傳統(tǒng)的節(jié)氣文化也逐漸失去了一些影響力。但是,作為中華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節(jié)氣文化依然有著不可替代的地位。通過節(jié)氣這一載體,人們可以更好地了解傳統(tǒng)文化,感受大自然的變化,同時也可以更好地調(diào)整自己的生活方式。
總之,立秋是我們的一個重要節(jié)氣,它代表著豐收的開始、季節(jié)的轉(zhuǎn)換以及新的生活方式的.調(diào)整。在傳統(tǒng)中華文化中,每個節(jié)氣都有著自己獨特的意義和習俗,這些也是我們文化傳承的重要組成部分。
立秋節(jié)氣的寓意
立秋的寓意:秋季開始,暑去涼來立秋,是二十四節(jié)氣中的第13個節(jié)氣,更是秋天的第一個節(jié)氣,標志著孟秋時節(jié)的正式開始:“秋”就是指暑去涼來。立秋時,北斗指向西南。從這一天起秋天開始,秋高氣爽,月明風清。此后,氣溫由最熱逐漸下降。
立秋,意味著降雨、風暴、濕度等,處于一年中的轉(zhuǎn)折點,趨于下降或減少。季節(jié)轉(zhuǎn)換,南方地區(qū)的降雨量、風暴、干濕度等變化明顯;北方地區(qū),這些變化不明顯,變化明顯的是氣溫。進入秋季后,在自然界中,陰陽之氣開始轉(zhuǎn)變,萬物開始從繁茂成長趨向蕭索成熟,氣候開始由夏季的多雨濕熱開始向秋季的少雨干燥氣候過渡。立秋并不代表酷熱天氣的結(jié)束,所謂“熱在三伏”,按照“三伏”的推算方法,立秋至處暑往往還處在“三伏”期間,所以初秋天氣還很熱,真正涼爽一般要到白露節(jié)氣之后。熱與涼的分水嶺在秋季,并不是在夏秋之交。秋天的氣候分為兩個階段,初秋“悶熱”,仲秋后趨向“干燥”、“涼爽”氣候特征。這是一個暑熱與涼寒交替的季節(jié)。
立秋節(jié)氣的傳統(tǒng)習俗
立秋節(jié)
立秋節(jié),也稱七月節(jié),時間在公歷每年8月7日或8日開始。在周代是日天子親率三公九卿諸侯大夫,到西郊迎秋,并舉行祭祀少嗥、蓐收的儀式。宋代,立秋之日,男女都戴楸葉,以應時序。有以石楠紅葉剪刻花瓣簪插鬢邊的風俗,也有以秋水吞食小赤豆七粒的風俗,明承宋俗。清代在立秋節(jié)這天,懸秤稱人,和立夏日所秤之數(shù)相比,以驗夏中之肥瘦。民國以來,在廣大農(nóng)村中,在立秋這天的白天或夜晚,有預卜天氣涼熱之俗。還有以西瓜、四季豆嘗新、奠祖的風俗。又有在立秋前一日,陳冰瓜,蒸茄脯,煎香薷飲等風俗。
秋忙會
秋忙會一般在農(nóng)歷七八月份舉行,是為了迎接秋忙而做準備的經(jīng)營貿(mào)易大會。有與廟會活動結(jié)合起來舉辦的,也有單一為了秋忙而舉辦的貿(mào)易大會。其目的是為了交流生產(chǎn)工具,變賣牲口,交換糧食以及生活用品等。其規(guī)模和夏忙會一樣,設有騾馬市、糧食市、農(nóng)具生產(chǎn)市、布匹、京廣雜貨市等。現(xiàn)今把這類集會,都叫做“經(jīng)濟貿(mào)易交流大會”。過會期間還有戲劇演出、跑馬、耍猴等文藝節(jié)目助興。
秋社
秋社原是秋季祭祀土地神的日子,始于漢代,后世將秋社定在立秋后第五個戊日。此時收獲已畢,官府與民間皆于此日祭神答謝。宋時秋社有食糕、飲酒、婦女歸寧之俗。唐韓偓《不見》詩:“此身愿作君家燕,秋社歸時也不歸。”在一些地方,至今仍流傳有“做社”、“敬社神”、“煮社粥”的說法。
摸秋
夏歷八月十五日,是為中秋節(jié)。這天夜里婚后尚未生育的婦女,在小姑或其他女伴的陪同下,到田野瓜架、豆棚下,暗中摸索摘取瓜豆,故名摸秋。俗謂摸南瓜,易生男孩;摸扁豆,易生女孩;摸到白扁豆更吉利,除生女孩外,還是白頭到老的好兆頭。按照傳統(tǒng)風俗,是夜瓜豆任人采摘,田園主人不得責怪。姑嫂歸家再遲,家長也不許為難。
立鰍
無錫人還有一種有趣的說法,就是立秋這天會見立鰍。如果秋季有大風大雨,立秋這天稻田里的泥鰍就會在水里立直。所以每到立秋,有經(jīng)驗的老無錫人都會抓一條泥鰍放在水里,預測這個秋天會不會有大風大雨。
稱水
以前,宿遷老百姓要在立秋前后用容器裝滿水,容器的大小要一樣,然后稱重。如果裝的立秋前的水重,就表明伏水重,那么秋天雨水就少
如果立秋后的水重,那么秋天雨水就多,有可能形成秋澇。在淮安,湖上漁民也有立秋稱水之習,根據(jù)水質(zhì)輕重,推測秋水漲落,水重則是不祥之兆,舊有秋水漲,賣漁網(wǎng)之說。
吃西瓜、吃清涼糕
在金華市民的心里,立秋吃西瓜、吃清涼糕是必不可少的傳統(tǒng)習俗。何為清涼糕?就是用番薯淀粉熬成羹狀,倒在碗里。待第二天早上,結(jié)成一整塊。遠看似一塊圓潤剔透的白玉,然后切成小塊,撒上白糖、醋、薄荷,清涼爽口、酸甜開胃。
江蘇各地都有立秋日吃西瓜的習俗,稱為啃秋。而立秋這天,也往往是這一年最后一次吃西瓜――人們覺得立秋后,早晚天氣變涼,吃涼的東西會對腸胃產(chǎn)生影響,因此立秋后就不再吃西瓜。
食秋桃
立秋時大人孩子都要吃秋桃,每人一個,吃完把核留起來。等到除夕這天,把桃核丟進火爐中燒成灰燼,人們認為這樣就可以免除一年的瘟疫。
吃“福圓”
立秋節(jié)氣是臺灣龍眼的盛產(chǎn)期,人們相信吃了龍眼肉,子孫會做大官,而且龍眼又稱為“福圓”,所以有俗諺:食福圓生子生孫中狀元。
吃“渣”
山東萊西地區(qū)流行立秋吃“渣”,一種用豆末和青菜做成的小豆腐,并有“吃了立秋的渣,大人孩子不嘔也不拉”的俗語。秋天是胃腸道疾病的高發(fā)期,很多地區(qū)的民俗帶有治病和祈求一年健康的寓意。四川、山東是這一類民俗的典型代表。
貼秋膘
民間流行在立秋這天以懸秤稱人,將體重與立夏時對比來檢驗肥瘦,體重減輕叫“苦夏”。因為人到夏天,本就沒有什么胃口,飯食清淡簡單,兩三個月下來,體重大都要減少一點。那時人們對健康的評判,往往只以胖瘦做標準,瘦了當然需要“補”。等秋風一起,胃口大開時,就要吃點好的,增加一點營養(yǎng),補償夏天的損失,補的辦法就是“貼秋膘”:在立秋這天各種各樣的肉,燉肉烤肉紅燒肉等等,“以肉貼膘”。
每年立秋的時間都一樣嗎
立秋是每年8月7或8或9日,每年立秋日子不固定。
立秋,是二十四節(jié)氣中的第13個節(jié)氣,更是秋天的第一個節(jié)氣,標志著孟秋時節(jié)的正式開始:“秋”就是指暑去涼來。立秋時,北斗指向西南。從這一天起秋天開始,秋高氣爽,月明風清。此后,氣溫由最熱逐漸下降。
立秋時,北斗指向西南。太陽黃經(jīng)為135°。于公歷8月07-09日交節(jié)。在立秋節(jié)氣期間,太陽從巨蟹座運行到獅子座。夜晚觀天時能看到北斗星的斗柄指向天干“申”的方向。交立秋的那一天,正是農(nóng)歷的七月,七月也正是“申月”。立秋之時太陽處在赤緯+16°19,比起夏至那天的+23°26已經(jīng)向南偏了不少。
【立秋是哪一天】相關文章:
夏至是哪一天03-08
立秋的習俗10-15
立秋的介紹06-28
2022立冬是哪一天05-10
北方小年是哪一天06-06
立秋發(fā)給朋友的07-14
立秋的民俗活動03-13
立秋唯美短句03-14
2023年入伏是哪一天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