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小學低年級語文課的教學重點
語文是一個多義詞,通常作為語言文字、語言文學、語言文化的簡稱,其本義為“語言文字”。語文課一般被認為是語言和文化的綜合科。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小學低年級語文課的教學重點,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教學重點1: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從識字寫字、閱讀、寫話、口語交際、綜合性學習五個方面提出了低年級段的階段目標,每個方面都有具體的要求。既然課標做了規(guī)定,那就是要通過一節(jié)節(jié)語文課的教學認真完成的,因此都是低年級語文課教學的內容。至于低年級的教學重點是什么,就要從識字寫字、閱讀、寫話、口語交際、綜合性學習五個方面來確定了,比如說:識字寫字是閱讀和寫作的基礎,是第一學段的教學重點;喜歡閱讀,感受閱讀的樂趣等,總之低年級是重在培養(yǎng)學習語文的興趣以及良好的習慣等。建議你認真閱讀課程標準的有關要求,相信你會從中找到低年級段的教學重點。
在低年級的語文教學中,一定注重識字教學,閱讀中也要圍繞識字,盡而進行句子的訓練,培養(yǎng)一定的識字習慣和閱讀習慣,讓低年級的學生快樂識字,快樂閱讀,對識字和閱讀感興趣是關鍵。
教學重點2:
在基礎教育階段,語文學科是大家一致公認的最重要的學科,所以占的課時最多,語文教師不僅人數最多,而且實力最強,學生和家長對這門學科的學習也很重視,花費的時間最多,按理說有這么多的有利因素,這門學科應該理所當然的成為基礎教育階段最成功的學科。然而事實卻并非如此,這怎不令人費解?
從廣義上說,我國有記載的語文教學已經有幾千年的歷史。但是古代教的是文言文,書面的“文”和口頭的“語”相去甚遠,學生學的文章基本不理解,在教法上以多讀多背、大量積累為主,強調先積累后理解,在理解和運用上采用無師自通的方法。而現代語文學的是白話文。學生讀一篇文章,如果有一定的理解生字新詞的能力,對讀懂理解課文思想內容應該沒有太大的困難。然而現實的情況是:無論是小學還是初中的語文課,大部分時間是教師的講解分析和學生的回答問題,語文課的主要形式就是教師和學生對文章的分析討論。這種以“文章分析”為主要特征,以“問題討論”為主要形式的語文教學,似乎已經成為中小學語文教學通行的主要模式。這種模式是怎樣形成的?我們不妨深入地作一番觀察。
解放初期,我國的語文教學就十分強調政治思想教育。每教一篇課文,教師都要努力挖掘課文的教育因素,進行思想內容分析。一方面是幫助學生理解課文的思想內容,另一方面也是為了借助課文思想內容達到語文學科的教育目的。然而單純的課文思想內容的分析,即使在解放初期也不被大家認為是合格的語文課。1952年有蘇聯專家組織的“《紅領巾》教學觀摩討論”以及1956年我國語文學科實行《漢語》和《文學》分科教學,對我國的中小學語文教學產生了極大的影響。這場以引進蘇聯語文教學經驗為特點的語文教學改革的直接結果是:我國的語文教學開始大量滲透“文學因素”和“字詞句篇”等“語文知識”(或稱“語文因素”)的分析,逐漸形成了以“文章分析”(不是“內容分析”)為特征的教學模式。
這種教學模式以“思想內容分析+語文知識分析”為教學的主要內容,在分析文章思想內容的同時,注重了文章所包含的語言知識和文學知識的分析。隨著語文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和政治形勢的變化,這處教學模式雖然在分析的內容上經常有所調整,比如1958年“教育大革命”強化了思想教育的內容;六十年代淡化了“文學”因素,強化了語文基礎知識教學。
八十年代以后,在改革開放的大背景下,受現代教育思想的影響,中小學教育開始重視智力的發(fā)展和能力培養(yǎng)。進入九十年代以后,更是把充分發(fā)揮語文學科在提高中華民族的科學文化素質和思想道德素質中的新的內容。
可以這么說,解放50年,小學語文學科逐漸形成并主要采用的是“以文章分析為重點(包括理解課文思想內容和語文知識),以師生問題討論為主要方法”的語文教學模式。這一模式的目標指向主要是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閱讀分析”的能力。
在語文學科似乎已經成為一個社會問題引起各界人士非議的今天,我們很有必要重新反思一下這種教學模式對整個語文教學的低效應該承擔的責任。
評價教學模式的運用是否恰當,主要依據是學科的教學目標。語文教學的主要目標是“指導學生理解和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培養(yǎng)學生聽說讀寫的能力”。那么以訓練學生“文章分析”為重點的教學模式是否能夠有效地完成上述目標呢?從目前實際的教學效果分析,答案絕對是不樂觀的。
以“文章分析”為重點的教學模式主要培養(yǎng)的是學生“理解”語言的能力,也就是閱讀能力。閱讀能力是小學語文教學應花大力氣培養(yǎng)的一種基本的語文能力,然而它只是“聽說讀寫”技能中的一項。學生的語文能力,除了體現在能夠讀文章,還應該體現在“說”和“寫”,也就是表達運用語言的能力上。
可以說,評價一個人語文能力的標志主要不是“理解語言,而是“運用語言”,具體就是指口頭表達和書面表達的能力。從兒童言語學習的心理特點看,“不理解—理解”是一次飛躍,“理解—能運用”是第二次飛躍。而第二次飛躍的難度遠遠超過了第一次。而以“閱讀分析”為特點的教學模式,恰恰就是在第二次飛躍上出現了戰(zhàn)略性的失誤,主要表現在:
1.教學目標把握上的錯位。
語文是一門工具學科,語文學科主要幫助學生掌握語文這種工具進行社會交際,衡量一個人是否掌握語言工具的主要標志不是看他對這種工具的理解,而是看他是否能夠運用。語文這門學科教學的目的任務就是要讓學生能夠讀得懂,聽得懂,能夠說,能夠寫,也就是運用這種工具進行交際。而“分析文章”是一種專門的技能,它包括分析文章的主要內容、中心思想、段落結構、人物形象、寫作特點以及遣詞造句、布局謀篇方面的特點等等,盡管這種技能與語文能力有某種程度上的聯系,但它絕對不是每個人都“必須”而且“能夠”掌握的技能,更不是小學生能夠掌握的技能。因此,將“分析文章”這一專門技能作為教學的主要目標,將大量時間花費在上面,是語文教學目標把握上的嚴重錯位。這種現象如果不能根本上得到糾正,語文學科的效率問題永遠不可能得到解決。
2.教學要求認識上的越位。
將“分析文章”作為中小學語文教學的重點,嚴重超越了中小學生認知發(fā)展的水平。因為“分析文章”這種技能對邏輯思維的要求極高,絕不是小學年齡段認知發(fā)展一般水平的兒童所能夠接受的。以“分析文章”為重點來組織語文教學,所導致的后果不僅僅是降低語文教學的效率,還嚴重挫傷了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小學語文教材從中年級開始每一篇都要求分段、概括主要內容和中心思想。因為考試中經常出現類似的題目,而學生在答題時正確率往往不高,所以教師只能拼命抓。其實這主要不是教學問題,而是認識問題?梢詰c幸的,修訂大綱刪去了分段、概括中心思想、解釋詞義等要求,從根本上解開了長期禁錮小學師生頭上的枷鎖。
【小學低年級語文課的教學重點】相關文章:
中考語文課文重點生字詞04-30
小學語文低年級識字教學05-02
小學低年級美術教學計劃04-28
小學低年級語文教學總結04-26
小學低年級數學興趣教學05-02
小學語文課教學反思04-16
小學低年級語文教學中的識字教學04-29
小學語文課《掌聲》教學反思04-18
小學低年級評語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