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馬六甲海峽
馬六甲海峽又譯做麻六甲海峽(英語:Strait of Malacca;馬來語:Selat Melaka)是位于馬來半島與蘇門答臘島之間的海峽。馬六甲海峽呈東南-西北走向。它的西北端通印度洋的安達曼海,東南端連接南中國海。海峽全長約l080公里,西北部最寬達370公里,東南部最窄處只有37公里,是連接溝通太平洋與印度洋的國際水道。
目錄 概況 簡介 海峽歷史 地理概況 自然環(huán)境 收縮展開 概況連接 安達曼海 ( 印度洋 )和 南海 ( 太平洋 )的水道,西岸是 印度尼西亞 的蘇門答臘島,東岸是 西馬來西亞 和 泰國 南部,面積為65000平方公里(25000平方?jīng)?。 海峽 長度為800公里(500浬),狀似漏斗,其南口寬只有65公里(40浬),向北漸寬,到印尼的 沙璜 和泰國的 克拉地峽 之間的北口已寬達249公里(155浬)。馬六甲海峽因在馬來亞海岸上的貿(mào)易港口4馬六甲(Melaka,原稱Malacca)而得名,該城在16和17世紀時是重要的港埠。
馬六甲海峽呈東南-西北走向。它的西北端通印度洋的 安達曼海 ,東南端連接 南中國海 。海峽全長約l080公里,西北部最寬達370公里,東南部最窄處只有37公里,水深25至150米,是連接溝通太平洋與印度洋的國際水道,也是亞洲與 大洋 州的十字路口。
馬六甲海峽因沿岸有 馬來西亞 一古城 馬六甲 而得名。海峽現(xiàn)由 新加坡 、 馬來西亞 和 印度尼西亞 3國共管。海峽處于 赤道無風帶 ,全年風平浪靜的日子很多。海峽底質(zhì)平坦,多為泥沙質(zhì),水流平緩。
馬六甲海峽東端有世界大港 新加坡 ,海運繁忙。每年約有10萬艘船只(大多數(shù)為 油輪 )通過海峽。 日本 從中東購買的石油,絕大部分都是通過這里運往國內(nèi)的。
簡介馬六甲海峽(Malacca Strait) 位于 東南亞 馬來半島與 蘇門答臘島 之間,連接南海與安達曼海,溝通太平洋與印度洋的重要水道。西北至東南走向,長約九百公里。北口寬,南口窄。峽底較平坦,水深由北向南、由東往西遞減,一般為二十五至二十七米。航道最窄處在東岸 波德申 港附近的一點八米淺灘處,寬約五點四公里。主要深水航道偏于海峽東側,可航吃水二十米的 巨輪 。兩岸地勢低平,多 紅樹林 海灘,淤積旺盛,東西 海岸線 每年可伸展六十至五百米。西岸多大片沼澤與廣大的泥質(zhì)島嶼,大船不易靠岸;東岸有零散的 岬角 或 巖島 ,便于船只停泊。通航歷史遠達兩千多年,是環(huán)球航線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每年有五萬多艘貨輪、油輪及其他船只通過該海峽。
海峽歷史憶往昔崢嶸歲月稠。馬六甲海峽有悠久的歷史。約在公元4世紀時, 阿拉伯人 就開辟了從印度洋穿過馬六甲海峽,經(jīng)過南海到達中國的航線。他們把 中國 的 絲綢 、 瓷器 ,馬魯古群島的香料,運往羅馬等歐洲國家。公元7~15世紀,中國、印度和 阿拉伯國家 海上貿(mào)易船只,都要經(jīng)過馬六甲海峽。
16世紀初, 葡萄牙 航海家開辟了大西洋至印度洋航線。
1869年,蘇伊士運河貫通,大大縮短了從歐洲到東方的航路。馬六甲海峽的通航船只急劇增多。近年來,過注海峽的船只每年達10萬多艘,成為世界最繁忙的海峽之一。
沿岸的 新加坡港 ,是世界著名大港, 吞吐量 為世界第四。港內(nèi)碼頭岸線長達三四千米,可同時容納30余艘巨輪停泊。擁有40萬噸級的巨型船塢,能修理世界最大的 超級油輪 。
地理概況馬六甲海峽在 馬來半島 與 蘇門答臘島 之間,有一條細長的水道,呈東南-西北走向。它的西北端通安達曼海,東南端連接南海。這就是馬六甲海峽。海峽全長約l080公里,西北部最寬達370公里,東南部最窄處只有37公里。馬六甲海峽,因沿岸的馬六甲古城而得名。馬六甲城原是個小漁村,位于馬來半島南岸,從15世紀中期起,開始興旺起來,建立了滿刺加王國,統(tǒng)一了馬來半島。到16世紀初,馬六甲城已十分繁華,不亞于當時的 威尼斯 、 亞歷山大 和 熱那亞 等 地中海 名城。
馬六甲海峽是溝通 太平洋 與 印度洋 的咽喉要道,亞、非、澳、歐沿岸國家往來的重要海上通道,許多發(fā)達國家進口的石油和戰(zhàn)略物資,都要經(jīng)過這里運出。
自然環(huán)境馬六甲海峽位于 馬來半島 和 蘇門答臘島 之間。因馬來半島南岸古代名城 馬六甲 而得名。海峽西連安達曼海,東通南海 ,呈西北-東南走向,長約1080千米,連同出口處的 新加坡海峽 為1185千米。西北寬370千米,東南寬37千米。面積6.4萬平方千米。海底比較平坦,多泥沙質(zhì)。水深由北向南、由東向西遞減,一般為 25~115米。東南峽口有許多小島,一些小島邊緣有巖礁和沙脊,妨礙航行。主要深水航道偏于海峽東側,寬度2.7~3.6千米,可通航吃水20米的巨輪。 海峽西岸 地勢低平,多大片沼澤、泥質(zhì)島嶼和紅樹林海灘,大船不易靠岸。
馬六甲海峽處于赤道無風帶,終年高溫多雨,風力很小,年均氣溫25℃以上,年均降水量 2000~2500 毫米,馬六甲港等地達3000毫米,甚至更多。一年中絕大部分時間風力微小,4~5月、10~11月可能出現(xiàn)猛烈的暴風雨,但一般歷時短暫,不過數(shù)十分鐘,對船艦航行阻礙不大,世人稱馬六甲海峽是風平浪靜的航行海峽。
馬六甲海峽是溝通太平洋與印度洋的重要航道。通航歷史遠達2000多年,是環(huán)球航線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每天平均通過的船有200多艘,每年通過8萬多艘,成為僅次于多佛爾海峽- 英吉利海峽 的世界最繁忙海之一。然而海峽寬度較窄,其中還有沙灘和沙洲,淺于23米的地方就有37處,再加上過去的沉船等有礙巨型油輪通行,因而不斷發(fā)生巨輪 擱淺 事件,載重20萬噸以上油輪只得繞道印尼的 龍目海峽 ,多航行2000多千米。同時兩岸泥沙不斷向海峽內(nèi)淤積,海岸線每年大約向前伸展60~500米。如按此淤積速度,馬六甲海峽1000年內(nèi)就會消失。因而加強 航道疏浚 和綜合治理是艱巨任務。
馬六甲海峽的南部水深很少超過37公尺(120尺),一般約為27公尺(90尺),越向西北海底越深,到與安達曼海盆匯合處水深約達200公尺(650尺)。海峽南口有許多小島,有些小島的邊緣上有巖礁和沙脊,因此阻礙了馬六甲海峽南入口的航行。已確定沙脊是由來自 蘇門答臘 的河水中夾帶的物質(zhì)淤積而成。
從地質(zhì)上看,馬六甲海峽是巽他陸棚的組成部分,在第四世紀開始階段(大約160萬年前)是一片延綿的低地,自第三世紀后期(大約700萬年前)至今似未曾受到過地殼運動的影響,目前的輪廓是因后冰期高緯地區(qū)的 陸冰 融化而上漲的 海水浸泡 而成。
馬六甲海峽的兩岸?煽匆 海岸沼澤 ,沿蘇門答臘東部的海岸便有一處面積很大、地勢低洼的沼澤林。 海峽兩岸 均泥沙淤積,大河口附近泥沙淤積外展程度不等,在馬來亞沿海,每年泥沙淤積外展幅度約為9公尺(30尺),而到蘇門答臘東部沿海則約為200公尺(650尺)。 馬六甲海峽地區(qū)氣候濕熱,冬季盛行 東北季風 ,夏季盛行 西南季風 ,年平均降雨量由1,941公厘(76寸)到2,565公厘(101寸)不等。 北半球 冬季,北...
【馬六甲海峽】相關文章:
馬六甲04-29
莫桑比克海峽04-29
巴士海峽04-29
跨越海峽的握手05-02
白令海峽簡介04-29
跨越海峽的生命橋反思03-09
《跨越海峽生命橋》教案01-10
夜航瓊州海峽作文07-12
瓊州海峽成因與時代04-29
跨越海峽的生命橋1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