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教育反思:實踐主題背景下音樂活動的感悟
“二期課改”中,幼兒的學習活動是以主題活動的形式呈現出來的,是幼兒圍繞著一個主題、自主觀察、探索周圍現象和事物,活動的內容是孩子們所感興趣的,以幼兒生活經驗來展開的活動。我認真學習理論,大膽實踐操作,不斷進行反思,開展主題背景下的音樂活動,引領幼兒走進音樂世界,在嘗試和實踐的過程中我獲得了很多感悟……
一、音樂活動回歸生活
1、 內容選擇生活化
內容選擇就是要在主題的背景下,幼兒有相應的經驗,能滿足幼兒的興趣,是幼兒想知道的有一定成立的價值。如在主題“植物的營養(yǎng)”中,各種能泡茶的植物是幼兒熟悉的,與生活緊密相關的題材,相關的經驗為游戲的實施、能力的提高打下扎實的基礎,當老師問到:“最近天氣變化很大,我有點頭痛、嗓子痛,可我害怕吃藥。我聽說你們在研究各種茶的功效,我最喜歡喝茶,那請你們幫幫我告訴我應該吃什么茶?”時,孩子們爭先恐后地說出了很多有營養(yǎng)的植物,孩子們眼中躍躍欲試,積極探索的真情流露。
在選擇教材時,總是盡量選擇從歌詞到音樂、從體裁到形式、從結構到風格等多方面都能貼近幼兒生活、體現兒童情趣的教材。這些教材充滿趣味,使孩子喜歡,學起來也就有積極性。如“中國娃娃”、“泥娃娃”、“買菜”、“種豆”等。
結合季節(jié)的特征,我們在開展“植物的營養(yǎng)”的主題。秋天是一個植物成熟、豐收的季節(jié),為了讓幼兒充分感知這一特征,我們挖掘了家長資源,帶著孩子來到了附近的菜園,當孩子們看到滿園蔬菜時,開心得不得了,并嘗試了摘采蔬菜,由此產生了很大的興趣,隨后我們又參觀了蓮溪菜場,在此基礎上,在主題背景下的音樂活動“蔬菜大賣場”、“蔬菜音樂會”孕育而生;顒又,在回憶采摘蔬菜、搬運蔬菜的情景中,孩子們的情緒一下子調動了起來,整個活動,孩子的情緒是愉悅的,表現時也能隨著音樂的節(jié)奏而動起來
“植物的營養(yǎng)”的主題活動中,孩子們對各種豆豆產生了興趣,在家長的幫助下,有的孩子收集了不同顏色的豆豆,還用豆豆制作了漂亮的“豆豆畫”;有的孩子和家長一起串起了豆豆鏈。孩子們通過各種活動,了解豆豆簡單的知識后,我通過“鼓上的小豆豆”、“我是一粒米”讓孩子們感受糧食的來之不宜。
2、設計趣味化
精心設計每一次活動過程是音樂教學成功與否的關鍵所在。只有教材的處理和教學的設計充滿趣味性的,這樣,才能吸引孩子學習。如:游戲“保健茶”,由于幼兒在主題背景中游戲,所以孩子們非常喜愛游戲,專注的眼神,一張張富有表情的小臉,當在老師注入“沸水”后,隨著音樂慢慢綻放,各自都發(fā)揮了自己的創(chuàng)造天賦,擺出各種優(yōu)美的姿態(tài),表現出各種植物在水中泡開的樣子。而且每一次的泡茶讓孩子們在輕松自由的氛圍中舒展自己,孩子們展現著他們的童齡妙舞。就這樣在模擬的泡茶游戲中,讓孩子們借助音樂積累了豐富的生活經驗,激發(fā)了孩子表達的愿望,真正體現了“玩中學”、“學中玩”。
3、環(huán)境創(chuàng)設輔助化
良好適當的環(huán)境往往對我們的教學活動會產生一定的輔助,橋梁作用。我們以往總是會將環(huán)境創(chuàng)設放在活動出現使用,其實環(huán)境也可置前給予。如:游戲“保健茶”我在之前就為孩子們創(chuàng)設了“茶研坊”,讓幼兒在環(huán)境中看看、玩玩、嘗嘗,知道植物與人的關系。
在環(huán)境創(chuàng)設中,我們將幼兒園活動設計部分空間讓給了孩子,讓孩子們在各種活動中充分表達自己的需要、想法,教師從中擷取幼兒興趣所致、幼兒發(fā)展所需、符合幼兒年齡特點的課題生成新的課程。例如在開展“中國娃娃”主題活動中,為了讓孩子們更多的了解家鄉(xiāng)浦東的新變化,發(fā)動孩子采用自己的方式收集所需資料。再在集體、分組活動中和孩子一起對資料進行整理,在整理資料過程中逐步接近知識本源。于是孩子們邊拍手邊說浦東新面貌時,將原有的知識再次整理,有節(jié)奏的再現出來。
與孩子的生活經驗相貼近,適合孩子的表現表達,只有回歸生活的話題,才能促進孩子的發(fā)展。
二、音樂活動追求整合
《綱要》指出:要改變以前課程過于注重知識傳授的傾向,強調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tài)度。倡導幼兒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培養(yǎng)幼兒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交流與合作的能力。
1、關注幼兒情感的培養(yǎng)。
《綱要》重視幼兒興趣、情感、態(tài)度的培養(yǎng),把情感作為認知發(fā)展的推動力。一個幼兒教師首先要有豐富的情感,老師的情感對幼兒具有強大的感染力。教師應尊重幼兒,平等地對待每個幼兒,在師生互動中幼兒愉快輕松,主動積極,形成一個良好、溫馨的氛圍。這樣才能達到互相了解、互相尊重、互相熱愛。師生間建立起平等的情感關系,教師才能在教學中傾聽幼兒的愿望,在可行情況下滿足他們的要求。更重要的是教師平等對待每個幼兒,教師要善于捕捉幼兒的發(fā)現、創(chuàng)造的苗子及時地給予鼓勵,讓每位幼兒有充分表現自我的機會,讓幼兒成為活動中真正的主人。如在“運菜”的活動中,教師的動作引導既能給幼兒啟發(fā),也是對幼兒美的熏陶,給孩子提出新的挑戰(zhàn),讓孩子們表現地更好。又如歌曲“老烏鴉”,從歌詞內容上看是一首表達親子間關愛和親情的敘事性歌曲;從音樂效果上看采用了旋律節(jié)奏的變化和滑音渲染了兩個人物之間親密的關系和各不相同的人物特征。它更像一個述說小烏鴉愛媽媽的感人音樂童話,容易與幼兒產生感情交流,激起幼兒心理上的感動,每時每刻都能感受到媽媽愛我、我愛媽媽的情感。這是在“我愛媽媽”的主題活動中開展的活動。這個活動設計不局限在一次活動,而是放在一個連續(xù)性的活動中,調動幼兒的已有經驗,運用動作、歌唱、接唱等多種音樂語言,盡情地表達個人的感受。
2、關注幼兒能力的培養(yǎng)。
(1)、創(chuàng)造能力的培養(yǎng)
要培養(yǎng)幼兒的創(chuàng)造能力,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決的問題,這是一點一滴扎實地積累,在音樂活動中,更要結合音樂本身的特點,為幼兒創(chuàng)設多種條件和機會,使幼兒創(chuàng)造能力得以發(fā)揮,給孩子多接觸音樂、了解音樂的機會。在開展音樂活動時,教師可恰當地提供有利于幼兒進行想象、創(chuàng)造的示范,激發(fā)幼兒的學習動機,加深幼兒對音樂形象的理解。如“小蝌蚪找媽媽”,這是一個老教材的語言故事,而將之與音樂相結合無疑是教材創(chuàng)新上的一個亮點,符合課改中整合的理念。音樂活動中幼兒的參與、探索、表演、動手實踐,使他們有機會獨創(chuàng)、試驗自己的藝術想象,嘗試對已經感知了的東西進行變化與重新組合。這些創(chuàng)造性活動沒有對、錯之分,也不會給幼兒造成挫折感;這個嘗試的過程能夠使他們體驗到發(fā)現的樂趣與成功的喜悅,表達自己的獨創(chuàng)性與個性,豐富自身經驗,是教育中最有價值和意義的部分。在活動中,我提供了幼兒熟悉的樂器,讓幼兒運用已有的節(jié)奏與表達表現經驗,來進行創(chuàng)作回旋曲,孩子們在活動中大膽的創(chuàng)編、合作,將各種樂器進行組合表達表現,在這過程中孩子們可以根據自己對樂器的認知感受結合表達事物的形象來調換樂器,從而達到了更完美的效果。
(2)、合作能力的培養(yǎng)
音樂活動是一個群體活動,如合唱、集體舞、游戲等,因此要把個體的創(chuàng)造和群體的合作交往緊密地連成一個整體,既要尊重個體發(fā)展,又要關注群體合作能力。如在合奏“蔬菜大賣場”的過程中,孩子們不是機械的練習和操作,規(guī)則的建立是循序漸進地,不斷深入的,是由幼兒通過觀察、討論、操作自己建立的。在幼兒了解游戲方法后,教師邀請幼兒由一個到數個地蔬菜的隊伍,并在敲奏中引導大家觀察思考操作上的問題,共同尋找原因,使幼兒不斷地觀察和把握按照音樂的節(jié)奏適時介入敲奏的方法。最后全班幼兒用一人一塊音塊的方法,自如地進行了合奏,為“蔬菜大賣場”營造出熱鬧的場面,活動中發(fā)展了幼兒合作能力、手眼協調、自控、聽辨等能力。
。3)、審美能力的培養(yǎng)
幼兒只有學會認識音樂、駕馭音樂,學會尋找體驗音樂的美,才能進入音樂的天地,并借助音樂獲得積極的人生經驗。因此,幼兒音樂教育的基本原則是以審美為核心,促進幼兒全面發(fā)展。在音樂教育活動中,幼兒學會感受美、體驗美、表現美,從而逐步獲得身心發(fā)展的和諧美。如幼兒在演唱“老烏鴉”時,通過對歌曲的處理『第一段:小烏鴉(活潑、歡快);第二段:老烏鴉(痛苦、沉重);第三段:小朋友(活潑、歡快)』,使幼兒情感上的共鳴,投入到小烏鴉愛媽媽的情感中。在合唱時,每位幼兒都能控制好自己的聲音,與同伴的聲音達到統一和諧,從而感受歌曲的美。
三、音樂活動“教”與“學”
《課程指南》指出:教師的教育方式應以直接傳授知識為主,轉變?yōu)橐约ぐl(fā)幼兒主動探索、自主活動為主。優(yōu)化幼兒的學習方式,使幼兒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因此我們不僅要研究教師怎樣教,而且要研究讓幼兒學會學習的方法。
首先,教師應當去觀察了解幼兒年齡特點及身心發(fā)展階段的需要,為幼兒創(chuàng)設環(huán)境,提供材料,從“問題情景”、“問題材料”出發(fā),在教師主導下幼兒探索性、創(chuàng)造性地學習。如在開展回旋曲“小蝌蚪找媽媽”時,我們將“小蝌蚪找媽媽”的圖片展示在音樂區(qū)中,并提供了各種小樂器,幼兒根據圖片上的動物特征選擇不同的樂器,在此同時,我會與幼兒討論用什么樂器的聲音、節(jié)奏表現動物,將音樂的元素與角色緊密結合,如孩子們討論出用木琴表現鴨子搖搖擺擺地走路,用響板啪啪的聲音表現鴨子的叫聲……用元素來建構,用音樂的形式來表現。
其次,教師應使個別幼兒身上的閃光點變成全班幼兒身上的閃光點。讓幼兒有充分的自信心和成功感,從而自覺去謀求知識并創(chuàng)造性地加以表現。如在律動“運菜”中,我從孩子們中選出了兩位幼兒進行演示,一位幼兒手臂一前一后做挑菜狀,一位幼兒則彎著腰做背筐狀,對于他們的表演加以大肆表揚。經過他們的啟發(fā),其他幼兒也有所感悟,再次表演時,動作豐富了,夸張了,逼真了,各個興趣昂然。
再次,教師應善于使用教育機智。高超的教育機智可以使教育藝術錦上添花。如在游戲“種豆”中,教師采用了情景性的語言,針對性的分句練習,對于音高不準的問題,教師說:“豆豆沒結到上面,再長上去一些!焙⒆觽凂R上意識到耳朵要聽著鋼琴,并對自己的音高加以控制,在動作創(chuàng)編動作時,教師發(fā)現了幼兒用“跪”的動作表示長得低的豆豆。于是立刻將這一信息傳遞給其他幼兒,及時拓展了幼兒的思路。
總之,在主題背景下的音樂活動中孩子們體驗的不再是枯燥乏味的練唱和技能技巧的練習,而更多的則是體驗自主參與的氛圍,同伴合作、協商的愉悅,增強了孩子們探索、實踐的興趣和自己尋求解決各種問題的能力。相信,這種與時俱進的音樂活動不僅可以熏陶孩子們美感,更重要的是能夠培養(yǎng)孩子健康、活潑、開朗的性格,為立足于現今社會打下扎實的基礎。
【教育反思:實踐主題背景下音樂活動的感悟】相關文章:
主題背景下歌唱活動的教與學04-29
主題背景下活動區(qū)游戲(春天)05-01
淺談素質教育背景下的幼兒音樂教育04-29
全球化背景下的倫理反思05-02
全球化背景下的倫理反思04-28
新課程背景下高中音樂創(chuàng)作模塊教學的實踐與探究04-29
新課程背景下數學實踐活動在教學中的作用0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