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了解幼兒的需要調(diào)整教師的行為
(北京市崇文區(qū)教育研修學院學前教育研修部 鄭淑娟)
“教育診斷”欄目:
您好。我是一名中班的幼兒教師。一次,我們班組織了一個認識各種各樣袋子的主題活動;顒娱_始,我讓幼兒自選事先準備好的各種袋子,如塑料袋、布袋等,互相操作、觀察。班級里發(fā)出了各種袋子的響聲。孩子們一會兒將袋子鼓滿氣,一會兒將袋子當作降落傘,一會兒透過塑料袋的顏色看周圍世界的變化,一會兒又把袋子比劃在身上當作衣服……
一段時間后,我想請幼兒來介紹和分享對各種袋子的認識經(jīng)驗,便用擬人化的口吻說:“小朋友,現(xiàn)在我們讓袋子休息一下,好嗎?”并建議他們把袋子藏到自己的椅子下面,以免袋子發(fā)出響聲,分散注意力。很多孩子讓袋子“休息”了,可有幾個孩子意猶未盡,還在玩。我又暗示他們:“袋子累了,它要休息了,要不它會不喜歡和你做朋友的!”這些孩子顯得很不情愿,其中飛飛還站起來回答:“老師,我的袋子有力氣!”說著,還把自己的袋子高高地舉了起來。為了不影響教學的正常進行,我請飛飛將他還有力氣的袋子“飛”到老師身邊休息。沒了袋子,飛飛的臉上露出了一絲沮喪的神情,在接下來的經(jīng)驗分享活動中顯得有點消極……
其實,我的心里是比較矛盾的。幼兒園的活動非常主張動靜交替,但現(xiàn)在班里孩子人數(shù)多、年齡小、自控力差,教學過程中總有一部分容易興奮的幼兒很難安靜下來。《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指出:“幼兒園教育應尊重幼兒的人格和權利……”可活動中如果為了滿足這幾個幼兒的需要和權利而拖延時間,就會給活動的組織帶來一定的困難,甚至影響活動的進程;如果剝奪這些幼兒的權利,則又打擊了這些幼兒學習的積極性。教師到底應該怎樣處理好尊重權利與滿足需要的關系,做到收放自如呢?
江蘇省張家港市梁豐幼兒園 許麗萍
許老師:
您好!很欽佩您對自己的教育行為提出質(zhì)疑的勇氣。
我們先來看看您所質(zhì)疑的教育行為產(chǎn)生的背景:活動開始,孩子們以各自的方式玩著各種各樣的袋子。一段時間后,您請他們介紹和分享對各種袋子的認識經(jīng)驗,此時,飛飛等小朋友意猶未盡地繼續(xù)玩耍著。在您的暗示下,不情愿的飛飛們放下了手中的袋子……而在隨后的活動中,飛飛沮喪的神情和消極的情緒使您產(chǎn)生了心理矛盾。
那么,造成您心理矛盾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呢?從您的描述中不難看出:矛盾的一方是您“想請幼兒介紹和分享對各種袋子的認識經(jīng)驗”,矛盾的另一方是飛飛等小朋友不情愿接受教師的“安排”,仍想自由地擺弄手中的袋子。于是,您產(chǎn)生了這樣的困惑,“如果……就會給活動的組織帶來一定的困難,甚至影響活動的進程”。至此,我想對這一活動的“進程”談談我的幾點看法。
透過您描述的活動情境,分析一下孩子們在活動前一階段反饋給我們的信息:將袋子鼓滿氣、把袋子當降落傘、透過塑料袋的顏色看周圍世界的變化、把袋子比劃在身上當作衣服……孩子們的操作顯示出他們對各種各樣的袋子充滿好奇和探索的欲望。正是在他們這些自發(fā)的活動中,有很多與教師預設的活動目標相吻合的“點”。我們就來借助這個開始,進一步引導幼兒伴隨著思考去操作,孩子們就會有更多、更新的發(fā)現(xiàn)。例如,我們可以引導孩子們試一試“紙袋、布袋、塑料袋,哪種袋子能夠裝滿空氣”,可以提出“用布袋、紙袋能捉住空氣嗎”的問題讓幼兒嘗試和討論,可以帶著孩子們一起做一個“薄厚不同的塑料袋在風的吹動下能飛多遠”的小實驗,也可以問問孩子們“把不同材質(zhì)的袋子做成衣服穿在身上有什么不同的感覺”。如果有條件,還可以給孩子們提供更多的操作空間,比如,在不同材質(zhì)的袋子里裝水,觀察水的保留與滲透,以及水流出去后袋子的變化;拉一拉、撕一撕,觀察各種袋子的變化結果……在具有適宜的材料支持幼兒充分探索的環(huán)境里,孩子們對各種各樣袋子的認識和體驗會更加豐富。只有在每名幼兒對各種各樣的袋子積累了大量的感性經(jīng)驗,有了一個又一個新的發(fā)現(xiàn),幼兒之間的分享和交流才會更加飽滿,更有價值,也才更利于教師引導幼兒提升認識,構建新的概念。反之,如果我們在幼兒對各種各樣的袋子還沒有足夠的了解、感知的情況下,急于安排下一步的活動進程,就會給孩子們的分享和交流造成很多困難,孩子們會因?qū)Ω鞣N各樣袋子的不夠熟悉而不能理解同伴的體驗,“分享”就成了“獨角戲”,難以引起碰撞或共鳴。那么,這樣的分享和交流就會流于形式。因此,在活動進程的安排上,多給孩子們一些獨立探索、發(fā)現(xiàn)的時間,多一些耐心等待孩子,允許每一個孩子有自己獲得認識和經(jīng)驗的過程——或長或短,飛飛等小朋友的“意猶未盡”就會減少一些。
下面,再說說我在活動組織形式方面的一點想法:您以“袋子累了,要休息了”為由,組織幼兒將袋子收到椅子底下,目的是“以免袋子發(fā)出響聲,分散注意力”。不可回避的是,在集體活動的組織過程中,確實有需要幼兒安靜下來的時候,這樣的要求無論對幼兒良好傾聽習慣的培養(yǎng),還是尊重他人禮貌行為的養(yǎng)成,或是無障礙交流氛圍的創(chuàng)設等都有著相當重要的作用。但我們在強調(diào)習慣、行為、常規(guī)的同時,更應該考慮的是要求幼兒安靜傾聽、交流的時機是否成熟,幼兒是否產(chǎn)生了傾聽、交流的強烈需求?僅就這個活動而言,我認為,當幼兒對各種各樣的袋子興趣正濃時,當幼兒對袋子的操作還有新的玩法沒有嘗試時,當幼兒受同伴的操作啟發(fā)又有智慧的火花進發(fā)時,讓孩子們停下自己的活動,收起好玩的袋子,安安靜靜地傾聽別人的講述,真的有點難為他們了。一方是被好玩的袋子勾得心里癢癢的,千方百計地想動一動、摸一摸椅子底下的玩物,而無法靜下心來認真傾聽的大多數(shù)的孩子,另一方是因感受不足而只能片斷介紹和交流的少數(shù)孩子。在這樣的情景下,教師組織起活動來就會有力不從心的感覺。我們不妨試著采取如下的辦法,讓幼兒在與各種各樣的袋子充分接觸的過程中分享和交流。
可以讓有著相似操作方法的幼兒組合在一起,相互介紹、補充完善;可以讓拿著不同材質(zhì)袋子的幼兒湊成一組,同時按照一種方法操作,交流每個人對不同材質(zhì)袋子的認識,如把紙袋、布袋、塑料袋放在水中,觀察每種袋子的變化;教師認真觀察、及時發(fā)現(xiàn)有創(chuàng)意有價值的“新玩法”,推薦給其他孩子,倡導他們在看和聽的同時試著做一做,等等。在實際的操作過程中采取個別的、小組的、你說說我試試等交流方式,或許比“放下袋子,不出聲,坐下來交流”的方式更有利于每個孩子的表達,有利于孩子之間的相互學習,這種方式也更加適合幼兒。
當幼兒積累了豐富的感知經(jīng)驗后,就需要教師以集體活動的形式幫助他們梳理、歸納、提升,使每一名幼兒都能在原有的水平上建構新的知識經(jīng)驗,獲得發(fā)展。這就涉及到從“放”到“收”的轉(zhuǎn)換,也就是您最困惑的“怎樣做到收放自如”的問題。我覺得您不妨從以下幾方面去實踐。
明確收與放的目的,找準收與放的時機。放,是幼兒獨立探索、自主發(fā)現(xiàn)、主動學習的過程;收,是幼兒展示自己的學習成果、向他人學習、提升認識的過程。只有放得開,使孩子們的感知、感受積累得豐厚,才能保證收時孩子們有感而發(fā),更有成效。這一點,在前面已經(jīng)談了不少,在此不再贅述。
因人而異,運用教育技巧,引導幼兒順利實現(xiàn)從放到收的轉(zhuǎn)換。飛飛小朋友針對您“袋子累了需要休息”的擬人化引導,想出了“我的袋子有力氣”的應對方法,您何不將計就計,讓飛飛“有力氣的袋子”發(fā)揮出它的能量——“請你的有力氣的袋子幫助我們看好它的小伙伴(指其他的袋子)”,讓飛飛自己把“有力氣的袋子”放到一個合適的地方。這樣,“有力氣的袋子”的小主人收得會比較舒心,在后面的活動中“不情愿”和“沮喪”也將大大減少。
鼓勵幼兒自我約束,把管理自己、維持秩序的權利交給幼兒。請相信幼兒,您可以明確地對他們提出:“請自己把袋子放在不會發(fā)出聲音的地方”,“想辦法讓你手中的袋子不再發(fā)出聲音”,等等。隨著幼兒年齡的增長,他們會對“擬人化”的引導持懷疑態(tài)度,明確地提出要求對于他們來說就很重要。但這樣的要求和管理—定要建立在尊重孩子、信任孩子的基礎上。
來源:《學前教育》2007.7、8
【了解幼兒的需要調(diào)整教師的行為】相關文章:
調(diào)整教師自身素質(zhì)結構適應課程改革需要04-28
幼兒教師課堂行為表現(xiàn)論文04-27
高考生申請美國留學需要了解哪些問題?04-26
關注幼兒的“告狀”行為05-02
幼兒行為規(guī)范03-15
讓幼兒了解沙錘的教學教案08-26
幼兒園教師保教行為培訓心得01-04
非全日制考研我們需要了解哪些事項?04-28
申請新加坡碩士留學需要了解的三個問題04-30
了解0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