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北京中小學課程“大變臉”
《北京市實施教育部〈義務教育課程設置實驗方案〉的課程計劃(修訂)》今年7月出臺。在此“課程計劃”下,新學期的中小學生們將擁有更大的自主性和選擇權。北京的學校如何開展新課程呢?中小學課堂怎樣“大變臉”的呢?小編帶您一起去看看!
東城區(qū)回民實驗小學
小切口唱出素質(zhì)教育
近日,東城區(qū)回民實驗小學召開了一場特殊的故事會,經(jīng)過全校海選入圍的14組選手講述了自己“追星尋美”的成長歷程。孩子們追的星,有草原英雄小姐妹龍梅、玉榮,有身殘志堅的作家杏林子,也有自己的老師和爸爸、媽媽。舞臺上,孩子們展示出良好的口才、表現(xiàn)力,講到動情處,小演員和臺下觀眾的眼中都噙著淚花。
同學們?nèi)绻J為這是一場普通的故事會,那就大錯特錯了!這不是普通的故事會,也不是單純的德育教育,而是學校戲劇綜合實踐課程序列下“追星尋美”主題課程的重要一環(huán)。
“追星尋美”主題課程是東城回民實驗小學的原創(chuàng)課程,早在2013年就開始實施。課程的設計源于學生對“流行”的追求——學校發(fā)現(xiàn),學生們追的“星”幾乎囊括了影視、歌壇的一線明星,外在“包裝”成了學生審美的唯一標準。于是,學校決定在“戲劇綜合實踐課程”序列下設計主題課程,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通過多學科聯(lián)動,從根本上解決學生的價值觀與生活中的問題。
小編了解到,作為北京金帆藝術團、戲劇教育特色校,東城區(qū)回民實驗小學的戲劇教育綜合實踐課程早已實施了三年。
目前,班班有劇組、年級有劇社、學校有劇團。不過,經(jīng)過三年的摸索,如今回小的戲劇教育綜合實踐課已經(jīng)不限于排演話劇、改編課本劇,也不僅滿足于“拼盤式”的學科聯(lián)動。比如說,這學期戲劇教育的主題是“環(huán)境的可持續(xù)發(fā)展”,乍一聽,環(huán)保和戲劇相距甚遠,但在課程設計中,結合語文教材中《灰鵲》這一課,科學、美術、音樂等多學科都會巧妙融入。語文課上,老師會指導孩子們演,但不限于課本劇,整個學習過程也會通過表演的形式來呈現(xiàn)。學科的邊界會軟化,變得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同時,根據(jù)主題實踐類課程強調(diào)多學科融合的特點,回小正在加快“全科教師”的培養(yǎng),要求所有老師盡可能突破學科界限,向全科老師轉型。
好消息還在后面,據(jù)東城區(qū)回民實驗小學校長劉燕君表示:下一步,回小還將聚焦于“戲劇”,請專家助力打磨課程,“用小切口唱出素質(zhì)教育的大戲”。(有沒有很期待呢?)
花家地實驗小學
多學科融合開展課程
小編在花家地實驗小學201教室看到,兩位同學組成一組,每組的桌子上有10支竹制筷子以及一些皮筋,同學們要在10分鐘內(nèi)搭建一座高度不小于50厘米的架子,搭建形式不限,如果10分鐘內(nèi)搭建支架超過了100厘米高度,該組員每名成員將獲得兩枚印章獎勵。
負責的老師介紹,通過手搭支架的體驗活動,同學們會逐步認識到,支架的穩(wěn)定程度與材料及結構是有關的,在相同材料支架的搭建中,同學們會發(fā)現(xiàn)許多的建筑物除了應用良好的材料增加其牢固程度之外,同時會利用三角形結構穩(wěn)定的原理,還運用了物體上輕下重、上窄下寬會使物體重心下移從而更穩(wěn)定的原理。
據(jù)小編了解,花家地實驗小學本周各校區(qū)同時開展了“慧心探世界”課程實踐體驗周,本次活動以科技項目體驗與實踐為主線,以多學科融合為輔線,綜合了語文、數(shù)學、美術、音樂、書法等學科,共設計活動27個,其中同學們可以體驗的項目有24個。另外,除了本次活動外,花家地實驗小學還為同學們開展了“慧心閱世界”、“慧心繪世界”等主體體驗活動周。
北方交通大學附屬中學
學道課上滲透應試
叢林法則和考試技巧間有什么關系(小編也很想知道啊)?別著急,在北方交通大學附屬中學的“學道課”上,學生們便能從中找出答案。
新學期,學校與清華大學相關院系探索通識課程的創(chuàng)新,并聯(lián)合開發(fā)“學道課”,大至人生目標、小至應試“捷徑”,為學生學習助力。
“我是誰?”這是學道課中的一個教學內(nèi)容。課堂上,老師以講故事的方式將“我是誰”代入,并向?qū)W生發(fā)問“我怎么做自己?”隨后,從“人類的追求”“道與靈魂之間的關系”等方面,將“本我、自我與超我”以淺顯易懂地方式向?qū)W生詮釋。而課程的最后,老師將讓學生以“我是……”為題按照模板
作詩,其中包括父母眼中的我、陌生人眼中的我、我聽到、我看到、我感到等多個維度,表現(xiàn)“我”。但只是課程的意義之一,更重要的是,通過這幾個維度,讓學生掌握一種寫作手法和思路。這樣的課程,將以必修課的形式自學校高一年級起鋪開。
課程負責人這樣認為:目前,中學教育的關鍵問題不在于學生能不能學會,而是愿不愿意學,這便是該課程亟須破解的難題之一。學道課將以三項內(nèi)容為教學核心,其一是讓學生理解生命與生活;其二是引導學生將所學知識為我所用;其三是感受生活之美,其中包括自然、人際、科學與藝術之美。但最終落點是應試技巧。
還有更好的消息是,從高二起,這門課程將向研學轉變,錯題本將成為必備“教材”之一。當學生各學科出現(xiàn)錯題時,能夠?qū)じ菰,找到問題出自“數(shù)據(jù)庫”或是“操作系統(tǒng)”,并自動“打補丁”。這也是學校構建幸福校園的第一步。
陳經(jīng)綸中學分校
開發(fā)文化歷史課
陳經(jīng)綸中學分校發(fā)展課程中有一類特殊課程,既主題學習課程。這類課程打破學科邊界,融合多個學科知識,以研究性學習為核心,以社會實踐活動為載體,圍繞一個主題展開學習,學校開發(fā)了以文化為內(nèi)涵的《文化歷史探尋》系列發(fā)展課程,由《北京文化歷史探尋》、《中原文化歷史探尋》、《齊魯文化歷史探尋》和《江南文化歷史探尋》四個課程系列組成,初一到初二的每個學期一個主題。
陳經(jīng)綸中學分校副校長徐首美介紹,主題學習打破了學科邊界。例如,語文、歷史、地理三學科教學內(nèi)容都涉及泰山,于是在《齊魯文化歷史探尋》課程中,三個學科打破學科界限,引導學生探究“泰山并不是我國東部地區(qū)最高的山峰,為什么孔子說‘登泰山而小天下’?再比如學校的物理和地理學科聯(lián)合引導學生探究,像用溫度計和氣壓表測量泰山不同高度的氣溫和氣壓,記錄測量數(shù)據(jù),并嘗試科學地解釋你的結論”。
第一六六中學
百名小導師登大講臺
“所有蜘蛛都有毒嗎?”
“哪些品種的蜘蛛可以作寵物?”
上周,166中學主辦的“實踐課程嘉年華”上,小導師——初二年級的朱胤寧登上講臺,為初一年級的學弟學妹們上了一節(jié)生物課。提問、講解、互動、展示,小朱老師表現(xiàn)得有板有眼,絲毫不見緊張和生澀。
小編想說,這孩子真的好厲害。!
不過我知道還有更厲害的
在“實踐課程嘉年華”上,166中學共展示了32節(jié)新鮮、有趣的課程,像朱胤寧這樣的小導師就有七八位:講《紅樓夢》、講茶文化,或是帶著小同學動手制作風動小車。
看到這里大家就有疑問了:肯定是為這次的活動專門準備的課,哼哼!小編告訴你,還真不是。166中學的“小導師課”是該校博雅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每學期都會開設10多門,參與的小導師有上百名。
副校長翟麗梅告訴小編:“講座類課程,小導師可以隨時在校園內(nèi)張貼海報征集學生。但是,如果想上升到選修課的層面,必須報‘課題’,由學校進行篩選。而且一旦立項,必須講到8小時以上。”“由于年齡相近,有更多共同話題,小導師課特別受歡迎,最多時有200多學生報名,爆場了!”
除了小導師,其他課程也足以刷新人們對中小學課程形式的認知啊,往下看你就知道了
在物理教室里,數(shù)學老師張韜正帶著學生用針管和氣體壓強傳感器,用物理實驗深入闡釋反比例關系的知識。在生物實驗室,美國頂級實驗室冷泉港實驗室為初三學生展示了“DNA條碼技術”。在話劇團,語文老師陳楠正帶著“祥子”、“小英子”等劇中人物研討原創(chuàng)課本劇《北京舊事》……(好多,寫都寫不完,哎)
校長說
這些年學校一直致力于整體育人、課程融合的實踐探索,打造獨特的博學-雅行課程,通過推動學科融合、學段融合、資源融合、顯性與隱性課程融合、課程與育人融合,凸顯課程中蘊含的核心素養(yǎng)。在這個過程中,高中生命科學實驗班、冰心文學實驗班、舞蹈、話劇全員通識課程、冷泉港國際青少年生命科學學院以及六大類實踐課程等應運而生,讓學科知識有了溫度,學科邊界增加了寬度,讓師生感受著文化的浸潤、創(chuàng)新的魅力、互動的快樂。
北京理工大學附屬中學
以傳統(tǒng)節(jié)日講古代史
如果小編問大家一個問題:喜歡中國古代史嗎?
肯定很多人會說,中國古代史太枯燥了,太難了,不喜歡
但對于北京理工大學附屬中學的學生們來說,中國古代史太”好玩“了。(小編不相信呀,不相信呀,不相信!重要的事情說三遍)
新學期,學校新增歷史校本課程,以傳統(tǒng)節(jié)日串講古代史。課上,故事、視頻一個都不能少;課下,查資料、做調(diào)研活動不斷。
該課程面向初一、初二、高一年級學生開設,學生可通過自愿選課的方式報名,目前開設2班,初中、高中學生各一班。
據(jù)歷史學科主任、也是該課程的創(chuàng)始人劉建新介紹,課程基本囊括所有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包括春節(jié)、端午節(jié)、清明節(jié)等。每一節(jié)日在講授時力求保證與節(jié)日節(jié)點并軌,這樣安排的原因,劉建新解釋:“學生要完成社會實踐活動作業(yè)!北热,春節(jié)期間,學生需要采訪爺爺、奶奶,了解他們是如何過春節(jié)的,從而形成過去與現(xiàn)在的對比,并以視頻、PPT等形式記錄。課上,學生們的作業(yè)便成為教學素材,此外,老師也會搜集相關資料,以小故事等形式向?qū)W生介紹節(jié)日的由來、節(jié)日風俗、詩句等。這也是學科間整合的途徑之一。比如,在介紹端午節(jié)時,老師會向?qū)W生介紹屈原這一人物以及《離騷》等相關詩詞。
劉建新老師表示,開設這門課程的初衷,是為加強傳統(tǒng)文化、國學教育。“現(xiàn)在的孩子們對一這塊太欠缺。”開設之初,老師們擔心內(nèi)容枯燥學生不愛學,但從目前來看,開課班級將增加至3個班。
【北京中小學課程“大變臉”】相關文章:
中小學課程今秋大變臉04-30
中小學面臨新課程--綜合課程04-30
中小學美育課程方案(精選12篇)05-22
中小學美術課程標準04-30
中小學音樂課程標準04-30
中小學活動課程的設計與實施04-30
北京擬改中小學學制04-30
北京自考小詞典:非筆試課程05-07
中小學課程開設方案(通用17篇)0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