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對面向未來的早期兒童教育的思考
對面向未來的早期兒童教育的思(華東師范大學學前與特殊教育學院 朱家雄 裴小倩)
在不同的歷史時期,人們對“知識”“兒童”和“教育”有不同的理解。瑞吉歐教育在世界范圍內引起人們的關注,其深層的原因之一,是它反映了人們對“知識”“兒童”以及“早期兒童教育”的新思考和新定位。
面向未來的早期兒童教育面臨的挑戰(zhàn)
1.來自科學技術發(fā)展的挑戰(zhàn)
在人類發(fā)展的歷史上,科學技術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顯示出它的威力。教育歷來被看作是傳授知識的過程,但是,科學技術的迅猛發(fā)展使教育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zhàn)。
20世紀,整個世界,特別是西方社會,明顯受到了工業(yè)化和后工業(yè)化的影響,人類文明發(fā)生了空前的變化,人類社會進入了有史以來最為輝煌的時期。科學技術的飛速發(fā)展,知識總量的快速增長,促使社會范型發(fā)生變化。21世紀被預言是信息時代,人類正從工業(yè)社會邁向知識社會。
1996年至1998年,德國曾作過一項名為“科學社會的潛力和規(guī)模——對教育進程及結構的影響”的研究,研究者就今后25—30年社會對科技和教育的期望作了問卷調查。研究者在據此寫出的調查報告中指出,在來來,知識將越來越系統地作為用途廣泛的工具而被用于解決問題,知識的產生將越來越有賴于各種需要解決的問題,邏輯知識在各個學科領域的發(fā)展中扮演重要的角色,等等。調查報告進一步指出,在一個信息激增的社會,讓人們去吸收社會所需的全部知識已經不可能,與吸收某個專業(yè)領域的專門知識相比,人們更重要的是學習在復雜的社會中明辨方向并學會隨機應變,提高實現知識復合性的能力。
在這個以知識為中心的社會中,教育機構的角色也要有相應的變化。教育機構應使受教育者獲得能勝任未來生活和工作任務的知識,應有益于知識的更新,應激發(fā)受教育者獲取學習能力的動機,使受教育者善于觀察,學習有用的知識,善于質疑,能獨立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并進行批評性驗證。
2.來自社會關系變化的挑戰(zhàn)
近些年來,社會的各種關系,尤其是家庭和兒童的關系發(fā)生了迅速變化。全球經濟發(fā)展狀況以及由此而引起的失業(yè)問題、對婦女和兒童權利的認同問題以及兒童受虐待問題等都對教育產生了影響。
自上世紀60年代起,西方社會的家庭結構發(fā)生了根本性變化。離婚率的上升,單親家庭和重組家庭的增加,兒童出生率的下降,旁系親屬少而垂直多輩人家庭的增多,等等,使家庭的發(fā)展出現了非連續(xù)性特點,家長與兒童之間的關系發(fā)生了復雜的變化,家庭和社會由此產生了新的生活模式,家庭和社會的關系也隨之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
這些社會關系的變化,要求教育對此作出反應;要求教育更早地將不連續(xù)性引入兒童的生活,使他們盡早獲得克服因社會關系變化而帶來的適應困難的能力。
3.來自人口流動的挑戰(zhàn)
由于社會和經濟結構的變化,人口的流動性和文化、語言的多樣性不斷提高,這也導致社會網絡的重構和家庭生活的變化。人口的流動性已不只是局限于一個國家的范圍,而是發(fā)生在更廣泛的國際范圍之內。來自其他國家或地區(qū)的兒童必然會受到難以與其所在國家或地區(qū)的文化取得一致性的壓力,而這個國家或地區(qū)的兒童則會面臨如何寬容外來的兒童,以及如何應付隨之而來的文化挑戰(zhàn)等問題。
對于成長在這樣一個復合、多質社會中的兒童而言,社會傳統的規(guī)范失去了原有的約束力,家庭教育的觀念和方法也隨著價值觀的轉變而發(fā)生了變化。由于社會對兒童自主權的承認和強調,家長與兒童的關系也逐漸變成為伙伴關系,這種從教養(yǎng)關系到伙伴關系的變化,不僅弱化了傳統的教養(yǎng)關系,促進了新型伙伴關系的建立,而且必然會帶來教育目標的調整和變化,因為新的社會規(guī)范更強調個體的競爭意識以及具有批判精神的自主權。
后現代主義對面向未來的早期兒童教育的觀點
自啟蒙運動以來,人們的思想受到了現代主義的極大影響,結構化、系統化、中心化、標準化、一致性、連續(xù)性以及通過科學的方法論去發(fā)現可證實的真理,這已成為人們思考問題的基本方法。然而,所有這些都受到了后現代主義的質疑。后現代主義倡導的是復雜性、矛盾性、差異性、多視角以及歷史和現實情景的特異性,引導人們抓住由于認識的多元、另類和不可預期而帶來的巨大機會。
后現代主義對整個世界的看法極大地影響著人們的知識觀、兒童觀和教育觀,在世界范圍內促使人們對早期兒童教育作重新思考和重新定位。
在當代西方的早期兒童教育課程中,知識常常被看成是客觀存在的真理,它們或可被兒童復制,或可由成人誘導而來,或可由兒童自己建構。后現代主義則認為,在快速變化的未來社會,兒童要能夠高度適應事物的復雜性和多樣性,人們過去所學得的東西并不能保證未來有用。生活越來越趨向于每個人自己的建構。在后現代主義看來,知識不再是客觀、可以積累的,并在實際中可以被普遍運用的東西;相反,知識是多視角的和具有多種含義的,是與背景密切相連的和局部化的,是沒有完成的和似是而非的,并可以由多種方式產生。
概覽當代西方的早期兒童教育課程,以兒童為中心的教育理念似乎占了上風,盡管在學前教育機構中還能看到以教師為中心而展開的、重學業(yè)成就的教學活動。但是以兒童為中心的觀念是被普遍接受的,這可能與當代社會將兒童看成是世界的中心,可以與其所處的背景相分離的觀點有關。皮亞杰的建構主義理論為此提供了理論基礎。但從后現代主義的觀點出發(fā),兒童要在所謂的后現代主義社會中生存,意味著必須適應高度的個體化和差異性,并且具有應變能力。在快速發(fā)展的社會中,未來對于人的要求是難以預料的,如果“過去”不能為“未來”提供保證,那么人就不得不通過自己不斷的努力去建構和適應。后現代主義是不講以兒童為中心的。因為以兒童為中心意味著把兒童看成是一個能動的、與背景無關的個體。后現代主義也不再把兒童看作是一個可以測量的并且可以與各個領域(如社會發(fā)展、認知發(fā)展和動作發(fā)展等)相分離的個體;不再把兒童看成是孤立的和以自我為中心的,而是把兒童看成是有潛力的、強大的、有能力的,最為關鍵的是與成人和其他兒童相關聯的入。也就是說,將兒童看成是存在于特定的背景之中的,通過與他人或事物建立起關系而存在的個體;將兒童看成是知識、人格和文化的共同建構者,而不是它們的產物。
從后現代主義的觀點出發(fā),學習不再是孤零零的認知過程,而是一種合作、交往的活動。兒童在活動中與同伴和成人共同建構知識,理解世界。學習不再是兒童獲得預先知道的結果,兒童也不是空的容器或知識的復制者。兒童是積極的,兒童擁有的理論和觀念不僅應該被認真傾聽,而且應該被仔細研究,在合適的時候還應該給予質疑和挑戰(zhàn)。兒童是通過與物體、事件、成人和同伴的互動而學習的。當“人處于關系之中”成為教育的基礎時,交往則被看作是兒童學習的關鍵了。因此,教育者必須激發(fā)兒童活動的積極性,并為兒童提供與他人交流自己經驗的機會,讓兒童找到與他人交流的方式,讓兒童使用自己的百種語言,讓兒童通過交往獲得從屬感和參與感,并能從他人的角度看待自己的經驗,等等。
我們知道,建構主義理論對當代西方學前教育課程產生相當大的影響。建構主義理論認為,兒童是主動的,教育起始于兒童每天對其所處環(huán)境的理解和建構。但是,建構主義理論似乎將知識看得過分絕對化和不可變化了,知識成了與兒童分離的、存在于文化和歷史真空中的一些事實。建構主義理論忽略了知識的讓會建構性質,它基于自身的理論,強調讓兒童通過解決問題去內化知識。
社會建構理論與建構主義理論在將兒童看成是主動體等方面是一致的。但是,讓會建構理論并不將知識看成是具有普遍性和標準化的,它要求兒童形成自己對世界、對知識、對人格和生活風格的認識,這種個性化的過程意味著兒童需要對自己的行動具有高度的選擇性,既要個別化,又要群體化。社會建構理論認為,概念的同一性是在特殊的背景中建構或重新建構的,而背景總是在變化的。兒童會在動態(tài)的過程中共同建構或重新建構同一性。在兒童共間建構知識、人格和文化的過程中,會發(fā)生對話、交談、商量、沖突、對抗等。社會建構理論批評“兒童中心論”將兒童看作是自主的、孤立的和與背景無關的人,它認為,關系才是最重要的,兒童、家長、教育機構和社會之間的關系是兒童所作所為的憑借,沒有一個人和一樣東西能夠存在于背景相關系之外。
需要指出的是,人們對于后現代主義的觀點尚存諸多爭議甚至疑義,因此,將其理論運用于當今早期兒童教育中,尚需采取謹慎態(tài)度。但是,后現代主義的觀點也確實為我們思考面向未來的早期兒童教育提供了新的思路。
對面向未來的早期兒童教育的新思考
未來人類的發(fā)展,機遇和挑戰(zhàn)并存,人類駕馭自己命運的希望在于當今的教育。學前教育是基礎教育的基礎,面向未來,學前教育應通過不斷改革和創(chuàng)新,真正為人的終身發(fā)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在未來,每個人都必須以自己的方式去適應變化莫測的世界。知識性質的變化使教育的價值不再體現在知識的傳遞和積累上,而是體現在知識的共同建構和創(chuàng)造以及入文精神的加強上。換言之,教育要讓兒童學會生存、學會學習、學會生活、教育不僅要將人培養(yǎng)成為成功的人,而且要將人培養(yǎng)成為幸福的人。
強調在背景中學習,在關系中創(chuàng)新,從學前階段就應該開始。由于重視關系和交往,面向未來的學前教育勢必產生一種“聆聽的教育”——聆聽兒童的觀點,努力理解兒童的語言,擯棄相去除那些所謂合乎“標準”的價值判斷。加強人文精神教育,促進人的身心健康發(fā)展,其關鍵期在兒童早期。面向未來的學前教育應著眼于將兒童培養(yǎng)成有良好人格品質和有發(fā)展?jié)撃艿娜恕>唧w地說,學前教育應為兒童人格的建構播下種子,使之今后逐漸發(fā)展成為對世界充滿愛心和具有自我認同感的人,成為既有獨立自主性又有合作精神的人,成為有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人。
【對面向未來的早期兒童教育的思考】相關文章:
農村留守兒童教育的現狀與對策思考04-30
面向未來的生態(tài)藝術04-27
總結經驗面向未來05-02
兒童教育指南04-27
兒童教育心得12-27
正視歷史,面向未來作文04-30
面向未來市場開發(fā)油氣技術04-27
留守兒童教育總結01-01
兒童教育-愛與自由0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