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初中語文魯迅的《風箏》教案
導語:魯迅的《風箏》這篇文章敘事與抒情緊密相聯(lián),在敘事的基礎上,抒發(fā)了作者對冷酷現(xiàn)實的極端憎惡和對美好明天的憧憬。此文以白描寫景、寫人,舒事與感嘆、議論相結(jié)合,滲透著一種深沉的理性精神。魯迅的風箏教案如何去寫?本文為大學網(wǎng)為網(wǎng)友精心準備幾篇教學方案,歡迎瀏覽
初中語文魯迅的《風箏》教案
教學目標
(一) 知識與能力目標:
1、整體把握課文內(nèi)容,理清文中的人物、事件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2、掌握課文的生字詞,理解重點詞句的含義以及其語境意義。
(二)過程與方法目標:
從多角度分析和理解文章的主旨,把握“我”復雜的思想感情及其變化過程。
(三)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
1、分析“我”、弟弟的人物性格特點,感受文中通過“我”與弟弟之間的矛盾沖突體現(xiàn)出的濃濃兄弟情,捕捉文中作者對親情的體會,讓學生感受親情的珍貴。
2、結(jié)合課文的寫作背景,理解作品中對封建教育思想的批判,提倡勞逸結(jié)合。讓學生了解保持兒童的天性益于兒童的成長。
3、學習魯迅先生嚴于自我剖析、善于自我反省的精神。
一、 教學重點
1、讓學生以“風箏”為線索,掌握課文內(nèi)容,感受作者思想感情變化的過程。
2、從“我”和弟弟的誤解、沖突中體會兄弟間濃濃的手足之情,并 從中掌握兩人的性格特點。
3、學習魯迅先生嚴于自省的可貴精神。
4、品味重點詞語、句子的含義,理解重點詞句的語境意義。
二、 教學難點
1、從多角度分析文章的主旨,理解課文的主題思想。
2、通過當年“我”不許小兄弟放風箏,而弟弟身受“虐殺”卻毫無怨恨這種現(xiàn)象分析文中對封建的教育思想的批判性。
三、 教學方法
1.講授法。對于課文中的重難點知識進行詳細的講解,幫助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理解課文內(nèi)容、體會本文的主題思想。
2.探究法。對課文主題思想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重點探究,可讓學生自主閱讀。通過生生互動,在討論交流中完成學習任務,培養(yǎng)學生合作探究的意識。對于一些難以解決的問題,教師可作必要的點撥指導。師生互動,提高課堂的學習效率。
四、 課時安排
兩課時
五、 教學過程
1、 第一課時
(1) 導入新課
同學們,你們在兒童時代都喜歡玩些什么游戲呢?大家有沒有放過風箏?清代詩人高鼎寫過這樣一首詩:“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痹娭械暮⑼谕媸裁茨? 早春二月,草長鶯飛,楊柳拂堤,兒童們興致勃勃地放風箏。讀了這首詩,我們好像跟詩人一起飽覽了農(nóng)村的美麗春景,分享著孩子們放
風箏時的歡樂時光。孩子們仰觀扶搖直上的風箏,自然會隨之放飛心情,享受放風箏給自己帶來的喜悅。但是,是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盡情的享受放風箏的自由和快樂呢?那就讓我們走近魯迅先生,來了解一段發(fā)生在魯迅先生與弟弟之間關于風箏的故事。
首先,在學習課文之前我們先了解本文的作者——魯迅先生。魯迅,(1881-1936)本名周樹人,浙江紹興人,字豫才。偉大的無產(chǎn)階級文學家、思想家、評論家和革命家。《風箏》發(fā)表于1925年2月2日《語絲》周刊第12期,后編入散文詩集《野草》。
(2) 學習課文的新字詞。
丫杈chà 憔悴qiá cuì 模樣mú 嫌惡xián wù 可鄙bǐ 什物shí 驚惶huáng 瑟縮sa 懲罰chng 虐殺na 寬恕shù 苦心孤詣yì 墮du 蜈蚣wú gōng 伶仃líng dīng
(3)魯迅先生的《風箏》是一篇回憶性散文。課文中的“我”回憶的是怎么樣的故事,故事中幾個人物,而課題“風箏”與文中敘述的故事又有什么關系呢?帶著這些問題,讓學生朗讀課文。朗讀后,讓學生思考并回答問題。
①課文回憶一個什么故事?
提示:文章回憶“我”在童年時代因為不愛放風箏,認為這是沒出自的玩藝,則不許弟弟放風箏,甚至折斷弟弟偷偷做的風箏。長大后,“我”對兒時虐殺弟弟的風箏夢感到無限懊悔。
故事中的人物:“我”、弟弟
②課題的“風箏”與作者敘述的故事有什么關系?
提示:文章以風箏為引線,引出發(fā)生在“我”與弟弟間的故事。
(4)探究課文,從“我”和弟弟的因風箏起的沖突中體會兄弟間濃濃的手足情,并從中掌握兩人的性格特點。
①課文從哪一自然段開始回憶“我”與弟弟的童年往事?
提示:第三自然段。文中的第一段,寫作者在北京看到有一二風箏在,肅殺冬日的`空中浮動,深感悲哀。北京冬景渲染肅殺的氣氛,烘托“我”悲哀的心情。第二段寫作者由北京的風箏想起故鄉(xiāng)的風箏時令,有各式各樣的風箏在空中出現(xiàn)。與故鄉(xiāng)二月的熱烈和溫和相比,北京肅殺的二月更顯悲涼。見到風箏,不由想起自己少年時虐殺弟弟放風箏的童年夢的往事,由此引出下文的故事。
②“我”對放風箏是怎樣的態(tài)度,為什么不許弟弟放風箏?
提示:“我”不愛放風箏,甚至嫌惡。認為放風箏是沒出息孩子的玩藝。作為兄長,理應管教好弟弟。
③弟弟對放風箏是怎樣的態(tài)度,從中看出弟弟有怎樣的性格特點? 提示:文中的“張著小嘴”、“呆看”、“驚呼”、“高興得跳躍”說明弟弟喜歡放風箏!拔摇辈辉S,他便看著別人放風箏,自己還苦心孤詣偷做風箏。弟弟是個天真、活潑、瘦弱、聽從長輩的小兄弟形象。 ④“我”是如何虐殺弟弟放風箏的童年夢,弟弟的反應是怎樣的? 提示:不許弟弟放風箏。得知弟弟偷偷做風箏時,便憤怒的把風箏折斷、踏扁,之后傲然離開。弟弟沒有反抗,只是絕望地站在小屋里,自認該罰。從中可看出“我”是一個粗暴、專橫、嚴厲的兄長形象。
⑤從課文的第三自然段開始,作者是不是都在回憶童年往事呢? 提示:不是。從第五自然段起,文章敘述的是作者中年時期回憶起“風箏事件”,內(nèi)心意識到自己的過錯,深感懊悔。
⑥已是中年的“我”為什么會覺得兒時不許弟弟放風箏是對其“精神的虐殺”?
提示:“我”讀了一本外國的講論兒童的書,知曉“游戲是兒童最正當?shù)男袨椋婢呤莾和奶焓埂,游戲是出于兒童的天性,游戲使兒童活潑、健康、聰明的成長。而“我”粗暴、蠻橫的拆毀了弟弟的風箏,無疑是虐殺了弟弟兒童的天性。,
⑦“我”在明白了自己的錯誤之后感很自責,想了哪些辦法去彌補自己的錯誤?結(jié)果如何?
方法一:送他風箏,一同放風箏--“他和我一樣,早已有胡子了” 方法二:“討他的寬恕”--“他什么也不記得了”,弟弟已把事情忘得一干二凈,無從寬恕他。
結(jié)果:計劃失敗,“我“的心無比沉重。
提示:童年時“我”毀了弟弟一只風箏;中年時“我”深深的自責。從中我們感受到了“我”對弟弟的關愛。待到中年,想請弟弟寬恕自己,但弟弟卻已忘卻,“我”心只得沉重著。作者無法原諒自己,想彌補而無從彌補,心里更加歉疚、自責。時光變了,作者對風箏和游戲的看法變了,但不變的是哥哥對弟弟的手足情深和濃濃的親情。 ⑧課文最后一段的 “悲哀”為什么說是無可把握的悲哀,與文中第一段的“悲哀“有什么聯(lián)系?
提示:現(xiàn)在的“我“作為虐殺者有了覺悟并后悔痛苦,而弟弟精神被虐殺卻不自知,所以悲哀。而這種悲哀是意想不到的,所以說它無可把握。作者從回憶中回到現(xiàn)實,看著北京嚴冬里的風箏,心情沉重而悲哀,以此照應開頭。
(5)分析“我“思想感情變化的過程,從中體會魯迅先生自我反省的精神。
提示:①看到北京冬天里的風箏,心感悲哀 → 回憶起故鄉(xiāng)春二月的風箏,更覺北京嚴冬的肅殺 → 童年時,不愛放風箏,嫌惡 → 看弟弟喜愛風箏,覺得此行為可鄙 → 發(fā)現(xiàn)弟弟偷做風箏,憤怒 → 折毀弟弟的風箏,傲然 → 中年時,發(fā)現(xiàn)自己兒時的行為是對弟弟精神的虐殺,心感沉重、自責 → 想彌補,弟弟卻全然忘卻,心只得沉重、懊悔 → 回到現(xiàn)實,往事已逝,傷害已造成,心情沉重、悲哀。②魯迅先生從童年往事中能剖析自己的過錯,反省自己童年時給弟弟造成的傷害,并想方設法給弟弟做補償。這是一種知錯能改、嚴于自我反省的可貴精神。
2、 第二課時
(1)回顧上節(jié)課的課程內(nèi)容,請同學們根據(jù)上節(jié)課學習的知識以及對課文的理解,給課文分段。
提示:第一部分(1—2段):比較北京和故鄉(xiāng)放風箏的時令,引出回憶。
第二部分(3—4段):回憶小時候在故鄉(xiāng)折毀弟弟風箏的故事。
第三部分(5—11段):到中年,意識到自己當年給弟弟帶來的傷害,心中充滿懺悔。
第四部分(12段):看北京的風箏,心情十分沉重悲哀。
(2)通過當年“我”不許小兄弟放風箏,而弟弟身受“虐殺”卻毫無怨恨這種現(xiàn)象分析文中對封建的教育思想的批判性。
提示:①從“我”的觀點出發(fā)。以前“我”會認為放風箏是沒出息的孩子玩藝,是玩物喪志,是可鄙的。并用兄長的身份阻止弟弟放風箏,粗暴的折毀弟弟做的風箏。我們可以看出,“我”是一個對兄弟十分愛護并且嚴格要求的兄長,同時也是一個深受封建家長式管理、長幼尊卑秩序影響的思想人,認為弟弟理應聽從哥哥的教誨。
②從弟弟的觀點出發(fā)。弟弟喜歡放風箏,卻因為兄長的不許而壓抑自己。他也認為偷做風箏是不正當?shù)模瑢τ谛珠L折毀風箏的行為沒有一句抗辯的話。這是被封建禮教所麻木的自然流露,不單純是膽小的緣故。深受虐殺,不僅認為兄長是對的,而且無任何怨恨,更不會感受到兄長中年時對自己的懊悔。從中看到封建宗族制度扼殺了兒童的天性,以及深受其毒害而全然不知的可悲現(xiàn)象。
(3) 深層次的剖析課文,從多角度理解文章主旨。
提示:通過回憶“我”與弟弟關于風箏的故事,我們可以從中體會到兄弟間濃濃的親情,學習作者勇于承認錯誤、自我反省的精神,更從中探究出封建宗族制度家長式管理、長幼尊卑秩序的劣性。
①從兄弟之情看,當年不許弟弟放風箏,是為弟弟的將來著想。中年后認清自己的過錯,心懷懺悔、自責。雖是往事,但作為兄長,也想方設法讓弟弟寬恕,兄弟之情貫穿其中。
②從作者寫作的思想情感看,魯迅先生是心感悲哀、自責的。談起舊事時的心情:弟弟笑說什么也不記得,顯得很輕松;作者卻耿耿于懷,心情沉重。對比之下,作者不因為弟弟對往事的忘卻而原諒自己的過錯,能自我譴責,更加顯出作者的失望悔疚。從中也可看出他勇于解剖自己的過失,嚴于自我反省。
③從游戲?qū)和囊饬x上看,“游戲是兒童最正當?shù)男袨椤,游戲(qū)嵲诔鲇趦和煨,不準游戲,無疑是虐殺兒童天性。魯迅看到外國的兒童教育思想,認識了中國舊式教育的落后,兒童的精神世界不應該受壓制。勞逸結(jié)合有助于兒童健康成長。
④從對封建教育思想的批判性看,弟弟身受“虐殺”卻毫無怨恨,可見封建思想深入“我”與弟弟的思想中,更折射出舊的倫理道德統(tǒng)治下的整個社會面貌,同時代的人們也承受著封建宗族制度的摧殘。當作者看到外國的兒童教育書籍時,反省了“舊”時自己的過錯,顯現(xiàn)出作者對封建宗族制度摧殘兒童的控訴。
(4) 理解課文重點詞句的含義,體會重點詞句的語境意義。
①北京的冬季,地上還有積雪,灰黑色的禿樹枝丫杈于晴朗的天空中,而遠處有一二風箏浮動,在我是一種驚異和悲哀。
提示:積雪、灰黑色的禿樹枝,體現(xiàn)北京蕭瑟的冬景。因此“驚異”于北京竟在肅殺的季節(jié)放起風箏來。“我”見風箏而悲哀,是因為想起小時候?qū)Φ艿芫裆显斐傻膫Α?/p>
②我現(xiàn)在在哪里呢?四面都還是嚴冬的肅殺,而久經(jīng)訣別的故鄉(xiāng)的久經(jīng)逝去的春天,卻就在這天空中蕩漾了。
提示:肅殺的嚴冬讓“我”憶起故鄉(xiāng),眼前的風箏更引起了對故鄉(xiāng)風箏往事的回憶,思緒在腦中蕩漾。
③他的這些,在我看來都是笑柄,可鄙的。
提示:可鄙,指讓人看不起。更顯自己對放風箏的嫌惡。
④我不幸偶而看到了一本外國的講論兒童的書。
提示:“不幸”,表示不愿發(fā)生的事發(fā)生了。一向認為自己管教弟弟的方式是對的,現(xiàn)在見到書上說的道理,心里變得沉重起來,內(nèi)心遭受了譴責,所以說是“不幸”。 ⑤于是二十年來毫不憶及的幼小時候?qū)τ诰衽皻⒌倪@一幕,忽地在眼前展開,而我的心也仿佛同時變成了鉛塊,很重地墮下去了。 提示:“鉛塊”是凝固的,沉重。作者借此形象地寫出了“我”知道做錯事后沉重的心情。
⑥但心又不竟墮下去而至于斷絕,他只是很重很重的墮著,墮著。 提示:文中“心又不竟墮下去而至于斷絕”指的是“我”知道還有補過的方法,想彌補弟弟,以此斷了內(nèi)心的悲傷、懊悔,通過補過來尋求心靈的慰藉。 ⑦有一回,我們會面的時候,是臉上都已添刻了許多“生”的辛苦的條紋,而我的心很沉重。
提示:“生”是指陌生。當年弟弟還是孩子,如今他是長了胡子的中年人,我也老了。大家都改變了許多,已不似兒時那般,自然顯得陌生。
⑧我們漸漸談起兒時的舊事來,我便敘述到這一節(jié),自說少年時代的糊涂。
提示:“這一節(jié)”指“我”當初拆毀弟弟的風箏。
⑨現(xiàn)在,故鄉(xiāng)的春天又在這異地的空中了,既給我久經(jīng)逝去的兒時的回憶,而一并也帶著無可把握的悲哀。
提示:春天的到來應該欣喜,為何說“無可把握的悲哀”?“我”想讓弟弟的寬恕自己的過錯,而弟弟卻全然忘卻,且毫無怨恨,精神被虐殺自己沒有發(fā)覺。這是一種難以排解的由風箏的引發(fā)的悲哀和心痛。悲哀之情再次言表,首尾呼應。 ⑩我倒不如躲到肅殺的嚴冬中去罷,——但是,四面又明明是嚴冬,正給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氣。
提示:躲在嚴冬里,看不見春日空中的風箏,便不會憶起往事,則會忘卻內(nèi)心的悲哀。但過錯已造成,想彌補卻不法彌補,甚是悲涼。
(5)小結(jié):本單元的選文主題為“親情”,《風箏》是一篇回憶性散文。文章以風箏為引線,回憶“我”當年粗暴的扼殺弟弟放風箏這一孩童夢的故事。已是中年的“我”在意識到游戲是出于兒童天性,游戲使兒童活潑、健康的成長。認清到自己的過錯,深感愧疚、懊悔,并進行了反思,體現(xiàn)深深地兄弟情義。而透過小“我”的反思,看到了作者對封建宗族制度摧殘兒童的罪惡進行控訴。
六、 板書設計
風箏(魯迅)
回憶:放風箏 童年往事 當年的態(tài)度 中年時期
“我”:不愛 → 折毀的風箏 → 憤怒、傲然 → 沉重、悲哀兄 弟 弟弟:喜愛 → 偷偷做風箏 → 絕望、麻木承受→忘卻、無怨情
懺悔:我對弟弟的“精神的虐殺”——自我譴責、自我反省
悲哀:弟弟自甘受辱,受辱而不知、全然忘卻—— 封建教育方式的劣性
七、 作業(yè)
1、如果你是《風箏》中的弟弟,對于哥哥的行為,你會怎么做?
2、課文中說“游戲是兒童最正當?shù)男袨,玩具是兒童的天使!弊屚瑢W們回憶小時候放風箏的情景,或者想想自己玩過什么兒時游戲?選一個說給同學聽聽。
初中語文魯迅的《風箏》教案
教學目標
① 知識與能力:整體感知課文內(nèi)容,多角度有創(chuàng)意地理解課文,提高文學鑒賞能力。
② 過程與方法:初步領會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③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感悟親情的含義;了解科學的兒童教育思想;學習魯迅的自省精神;理解作品的批判性。
教學重點 整體感知課文內(nèi)容,多角度有創(chuàng)意地理解課文。
教學設想
1、課時安排:本課文計劃用2課時完成;
2、學習形式:設置讓學生當電視導演來拍電視短片的情景,讓學生在有趣、有序、主動、互動中梳理課文,細讀課文,揣摩課文,感悟課文;
3、教學方法:以啟發(fā)式引導為主,同時盡可能創(chuàng)造機會讓學生在合作、探究、質(zhì)疑、討論、體悟中“動”起來;
4、教學內(nèi)容:詞語教學不單獨作為教學的內(nèi)容,學生如在學習中遇到實際問題,隨機解決,而有的詞語不妨暫時“存疑”,留待學生課后自己解決;
5、指導思想:引導學生“從文中來,到文中去”,并根據(jù)學生的具體情況加以引導,不求“徹悟”,只求學生在原有的認識基礎上盡可能得到提高。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親情是人世間真摯而美好的感情,在誤解和沖突中的親情更是真摯而令人難忘。今天,我們臨時導演速成班學習的《風箏》,就是這樣一曲人情美的贊歌。據(jù)專家估計,如果能把它拍成電視短劇,收視率一定很高。下面,就請各位導演以快速朗讀的方式一起來感受一下這篇文章的強烈的藝術(shù)感染力。
二、整體感知
為魯迅設計一張名片(要求簡潔明了,重點突出)。
這篇課文回憶的是什么事情?你對此有何感受?明確:回憶童年時期作為兄長的“我”干涉小弟弟放風箏,由此引發(fā)思考和深沉感慨。
教師與學生交流兩個問題:你同意“小時候放風箏是沒出息的玩意”?你是否贊成魯迅先生的做法和態(tài)度?
為了節(jié)約經(jīng)費,準備拍四組鏡頭,你怎么拍?明確:將課文分成四個部分(本課時重點完成對前兩組鏡頭的探討)。
三、品味語言
四組學生分工合作完成對四個鏡頭的探討。
第一組:在第一組鏡頭中哪些語句你無法理解?你準備如何拍出第一組鏡頭? 男女生分開朗讀,學生四人小組相互質(zhì)疑,可小組內(nèi)互問互答,教師巡視引導、點撥、
補充,不同意見全班討論。
教師應做好充分準備,回答學生提出的疑難問題,同時引導學生深入下去。做到面向全體學生,關注個體差別。教師可以提出以下問題供學生討論:
為什么“在我是一種驚異和悲哀”?(聯(lián)系下文) 明確:“驚異”是北京的冬季有人放風箏,“悲衰”是想起“精神的虐殺的一幕”。
畫出描寫故鄉(xiāng)風箏時節(jié)的“春光明媚”的句子,說說作者為什么把往事的回憶放在這樣的畫面中展開?(多角度討論探究)
參考:在“春光明媚”的畫面里展開了對往事的回憶,使現(xiàn)實中嚴冬的“寒威”與回想中春日的“溫和”互相映襯,既增添了回憶往事哀婉動人的力量,又使文章帶上幾分明麗的色彩,透露出作者不滿黑暗現(xiàn)實、向往光明天地的心情。
為什么說“久經(jīng)訣別的故鄉(xiāng)的久經(jīng)逝去的春天,卻就在這北京天空中蕩漾了”?
明確:作者把風箏看作春天的象征
[教師小結(jié)]
作者在北京的冬季看到天空中的風箏所引發(fā)的驚異和悲哀(引出下文),在“春光明媚”的畫面里展開了對往事的回憶,使現(xiàn)實中嚴冬的“寒威”與回想中春日的“溫和”互相映襯,既增添了回憶往事哀婉動人的力量,又使文章帶上幾分明麗的色彩,透露出作者不滿黑暗現(xiàn)實、向往光明天地的心情。
第二組:為鏡頭挑選合適的演員
請學生閱讀后分別對三、四兩段進行交流、討論:你認為弟弟是怎樣一個人?你認為“我”對弟弟怎樣?如何給這段情景配背景音樂?你覺得弟弟“后來”會怎么樣?
(抽3—4對學生試演,其余學生點評)
注意:表演第三段弟弟的形象時,要求與課文插圖相結(jié)合,并作合理想象;表演第四段時,要先討論應該注意哪些細節(jié)?
通過3、4段的學習,你進一步感悟到了什么? 明確:愛有時會用另一種方式表達,在誤解和沖突中也有親情。
你是否有過類似經(jīng)歷,你如何對待來自親人的誤解?
[教師小結(jié)]
這部分為我們刻畫了一個天真、活潑、聰明、瘦弱的小兄弟形象,而“我”是一個野蠻粗暴的“虐殺者”,文中隱含著對小兄弟的可憐、同情和痛楚的手足之情,也隱含著深深的自責。
[第二課時]
第三組:如何為畫面配音?
齊讀7、8兩自然段,討論:如何給這段心理描寫配音?
教師適時點撥以下三個問題:
看到一本外國的講論兒童的行為的書,為什么說是“不幸”? 明確:明白道理之后,我的心情一下子沉重起來,受到懲罰了,對明白道理之前的“我”來說,良心受到了譴責。
文中所說的“對于精神虐殺的這一幕”具體指什么?明確:不許小兄弟放風箏
待到小兄弟驚異地笑著說:“有過這樣的事嗎?”為什么“我不覺得寬松反而覺得沉重”?從中你又感悟到了什么? (請學生試讀 “有過這樣的事嗎?”)明確:魯迅先生嚴于解剖自己,嚴于自省,知錯必改,鄭重其事;而弟弟卻全然忘卻,毫無怨恨,因而感到沉重和悲衰。
[教師小結(jié)]:
作者一接觸科學思想,就認識錯誤,設法補過,并不因為自己當初的動機是好的就原諒自己,不因為當初的想法是受了傳統(tǒng)的影響而寬恕自己,也不因為時間相隔久遠就不了了之。他的心情是那么沉重,可見他是多么嚴厲地解剖自己,他的為人是多么嚴肅認真,他的精神正是我們學習的榜樣。
第四組:讓結(jié)局引發(fā)觀眾的思考
討論:你打算怎么拍第四組鏡頭?(一個人走在寒風中的情景加上內(nèi)心獨白)
大屏幕投影出示問題
為什么說“悲哀”是無可把握的?
為什么說“我倒不如躲到肅殺的嚴冬中去吧,——但四面又明明是嚴冬, 正給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氣”?
學生四人小組討論、交流,教師點撥。明確:“我”要討弟弟寬恕,而弟弟卻全然忘卻,毫無怨恨,這“悲衰”意想不到,也擺脫不了!拔摇边@個覺悟者永遠無法補過,只有不見春天,不見風箏,才能擺脫悲衰。
[教師小結(jié)]
作者要討弟弟的寬恕,撫平他精神的創(chuàng)傷,而弟弟卻全然忘卻,毫無怨恨;“我”因無法補過而心情只能一直沉重下去,這是怎樣的一種悲哀啊!而這種悲哀既意想不到, “無可把握”,想擺脫也不可能了。當年虐殺者與被虐殺者都被愚昧觀念所支配,彼此都不以為有什么錯,現(xiàn)在虐殺者有了覺悟而后悔痛苦,而被虐殺者已經(jīng)全然忘卻。課文一再強調(diào)“我”的沉重和悲哀,不僅表現(xiàn)個人的悔恨,而是對這種普遍的精神麻木狀態(tài)的憂慮和痛惜的感情。即使在今天,我們?nèi)匀豢梢詮闹械玫綐O大的教育意義。
三、領會寫法
在魯迅先生回憶往事時,如何描寫“我”來表現(xiàn)兄弟之間的親情?
明確:以“我”的情感經(jīng)歷為主線,集中表達了“我”的驚異、悔恨、補過、悲哀的情感,在誤解和沖突中表現(xiàn)兄弟之間的親情。
四、體驗拓展
說說小時候你最難忘的一個游戲,并為該電視短劇設計一則簡短的廣告詞。
[教師小結(jié)]
《風箏》不僅是表現(xiàn)了人內(nèi)心美好的.感情,而且給人以深沉的思想力量。深刻的主題,無論從哪個角度閱讀,都有意在言外的收獲。通過學習課文,你感悟最深的是什么呢?請各位導演反復思索以后并用在今后的學習生活中,讓自己的感情更真摯、美好,思想更豐富、深刻。
導語:魯迅的《風箏》這篇文章敘事與抒情緊密相聯(lián),在敘事的基礎上,抒發(fā)了作者對冷酷現(xiàn)實的極端憎惡和對美好明天的憧憬。此文以白描寫景、寫人,舒事與感嘆、議論相結(jié)合,滲透著一種深沉的理性精神。魯迅的風箏教案如何去寫?本文為大學網(wǎng)為網(wǎng)友精心準備幾篇教學方案,歡迎瀏覽
初中語文魯迅的《風箏》教案
教學目標
(一) 知識與能力目標:
1、整體把握課文內(nèi)容,理清文中的人物、事件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2、掌握課文的生字詞,理解重點詞句的含義以及其語境意義。
(二)過程與方法目標:
從多角度分析和理解文章的主旨,把握“我”復雜的思想感情及其變化過程。
(三)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
1、分析“我”、弟弟的人物性格特點,感受文中通過“我”與弟弟之間的矛盾沖突體現(xiàn)出的濃濃兄弟情,捕捉文中作者對親情的體會,讓學生感受親情的珍貴。
2、結(jié)合課文的寫作背景,理解作品中對封建教育思想的批判,提倡勞逸結(jié)合。讓學生了解保持兒童的天性益于兒童的成長。
3、學習魯迅先生嚴于自我剖析、善于自我反省的精神。
一、 教學重點
1、讓學生以“風箏”為線索,掌握課文內(nèi)容,感受作者思想感情變化的過程。
2、從“我”和弟弟的誤解、沖突中體會兄弟間濃濃的手足之情,并 從中掌握兩人的性格特點。
3、學習魯迅先生嚴于自省的可貴精神。
4、品味重點詞語、句子的含義,理解重點詞句的語境意義。
二、 教學難點
1、從多角度分析文章的主旨,理解課文的主題思想。
2、通過當年“我”不許小兄弟放風箏,而弟弟身受“虐殺”卻毫無怨恨這種現(xiàn)象分析文中對封建的教育思想的批判性。
三、 教學方法
1.講授法。對于課文中的重難點知識進行詳細的講解,幫助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理解課文內(nèi)容、體會本文的主題思想。
2.探究法。對課文主題思想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重點探究,可讓學生自主閱讀。通過生生互動,在討論交流中完成學習任務,培養(yǎng)學生合作探究的意識。對于一些難以解決的問題,教師可作必要的點撥指導。師生互動,提高課堂的學習效率。
四、 課時安排
兩課時
五、 教學過程
1、 第一課時
(1) 導入新課
同學們,你們在兒童時代都喜歡玩些什么游戲呢?大家有沒有放過風箏?清代詩人高鼎寫過這樣一首詩:“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痹娭械暮⑼谕媸裁茨? 早春二月,草長鶯飛,楊柳拂堤,兒童們興致勃勃地放風箏。讀了這首詩,我們好像跟詩人一起飽覽了農(nóng)村的美麗春景,分享著孩子們放
風箏時的歡樂時光。孩子們仰觀扶搖直上的風箏,自然會隨之放飛心情,享受放風箏給自己帶來的喜悅。但是,是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盡情的享受放風箏的自由和快樂呢?那就讓我們走近魯迅先生,來了解一段發(fā)生在魯迅先生與弟弟之間關于風箏的故事。
首先,在學習課文之前我們先了解本文的作者——魯迅先生。魯迅,(1881-1936)本名周樹人,浙江紹興人,字豫才。偉大的無產(chǎn)階級文學家、思想家、評論家和革命家!讹L箏》發(fā)表于1925年2月2日《語絲》周刊第12期,后編入散文詩集《野草》。
(2) 學習課文的新字詞。
丫杈chà 憔悴qiá cuì 模樣mú 嫌惡xián wù 可鄙bǐ 什物shí 驚惶huáng 瑟縮sa 懲罰chng 虐殺na 寬恕shù 苦心孤詣yì 墮du 蜈蚣wú gōng 伶仃líng dīng
(3)魯迅先生的《風箏》是一篇回憶性散文。課文中的“我”回憶的是怎么樣的故事,故事中幾個人物,而課題“風箏”與文中敘述的故事又有什么關系呢?帶著這些問題,讓學生朗讀課文。朗讀后,讓學生思考并回答問題。
①課文回憶一個什么故事?
提示:文章回憶“我”在童年時代因為不愛放風箏,認為這是沒出自的玩藝,則不許弟弟放風箏,甚至折斷弟弟偷偷做的風箏。長大后,“我”對兒時虐殺弟弟的風箏夢感到無限懊悔。
故事中的人物:“我”、弟弟
②課題的“風箏”與作者敘述的故事有什么關系?
提示:文章以風箏為引線,引出發(fā)生在“我”與弟弟間的故事。
(4)探究課文,從“我”和弟弟的因風箏起的沖突中體會兄弟間濃濃的手足情,并從中掌握兩人的性格特點。
①課文從哪一自然段開始回憶“我”與弟弟的童年往事?
提示:第三自然段。文中的第一段,寫作者在北京看到有一二風箏在,肅殺冬日的空中浮動,深感悲哀。北京冬景渲染肅殺的氣氛,烘托“我”悲哀的心情。第二段寫作者由北京的風箏想起故鄉(xiāng)的風箏時令,有各式各樣的風箏在空中出現(xiàn)。與故鄉(xiāng)二月的熱烈和溫和相比,北京肅殺的二月更顯悲涼。見到風箏,不由想起自己少年時虐殺弟弟放風箏的童年夢的往事,由此引出下文的故事。
②“我”對放風箏是怎樣的態(tài)度,為什么不許弟弟放風箏?
提示:“我”不愛放風箏,甚至嫌惡。認為放風箏是沒出息孩子的玩藝。作為兄長,理應管教好弟弟。
③弟弟對放風箏是怎樣的態(tài)度,從中看出弟弟有怎樣的性格特點? 提示:文中的“張著小嘴”、“呆看”、“驚呼”、“高興得跳躍”說明弟弟喜歡放風箏。“我”不許,他便看著別人放風箏,自己還苦心孤詣偷做風箏。弟弟是個天真、活潑、瘦弱、聽從長輩的小兄弟形象。 ④“我”是如何虐殺弟弟放風箏的童年夢,弟弟的反應是怎樣的? 提示:不許弟弟放風箏。得知弟弟偷偷做風箏時,便憤怒的把風箏折斷、踏扁,之后傲然離開。弟弟沒有反抗,只是絕望地站在小屋里,自認該罰。從中可看出“我”是一個粗暴、專橫、嚴厲的兄長形象。
⑤從課文的第三自然段開始,作者是不是都在回憶童年往事呢? 提示:不是。從第五自然段起,文章敘述的是作者中年時期回憶起“風箏事件”,內(nèi)心意識到自己的過錯,深感懊悔。
⑥已是中年的“我”為什么會覺得兒時不許弟弟放風箏是對其“精神的虐殺”?
提示:“我”讀了一本外國的講論兒童的書,知曉“游戲是兒童最正當?shù)男袨,玩具是兒童的天使”,游戲是出于兒童的天性,游戲使兒童活潑、健康、聰明的成長。而“我”粗暴、蠻橫的拆毀了弟弟的風箏,無疑是虐殺了弟弟兒童的天性。,
⑦“我”在明白了自己的錯誤之后感很自責,想了哪些辦法去彌補自己的錯誤?結(jié)果如何?
方法一:送他風箏,一同放風箏--“他和我一樣,早已有胡子了” 方法二:“討他的寬恕”--“他什么也不記得了”,弟弟已把事情忘得一干二凈,無從寬恕他。
結(jié)果:計劃失敗,“我“的心無比沉重。
提示:童年時“我”毀了弟弟一只風箏;中年時“我”深深的自責。從中我們感受到了“我”對弟弟的關愛。待到中年,想請弟弟寬恕自己,但弟弟卻已忘卻,“我”心只得沉重著。作者無法原諒自己,想彌補而無從彌補,心里更加歉疚、自責。時光變了,作者對風箏和游戲的看法變了,但不變的是哥哥對弟弟的手足情深和濃濃的親情。 ⑧課文最后一段的 “悲哀”為什么說是無可把握的悲哀,與文中第一段的“悲哀“有什么聯(lián)系?
提示:現(xiàn)在的“我“作為虐殺者有了覺悟并后悔痛苦,而弟弟精神被虐殺卻不自知,所以悲哀。而這種悲哀是意想不到的,所以說它無可把握。作者從回憶中回到現(xiàn)實,看著北京嚴冬里的風箏,心情沉重而悲哀,以此照應開頭。
(5)分析“我“思想感情變化的過程,從中體會魯迅先生自我反省的精神。
提示:①看到北京冬天里的風箏,心感悲哀 → 回憶起故鄉(xiāng)春二月的風箏,更覺北京嚴冬的肅殺 → 童年時,不愛放風箏,嫌惡 → 看弟弟喜愛風箏,覺得此行為可鄙 → 發(fā)現(xiàn)弟弟偷做風箏,憤怒 → 折毀弟弟的風箏,傲然 → 中年時,發(fā)現(xiàn)自己兒時的行為是對弟弟精神的虐殺,心感沉重、自責 → 想彌補,弟弟卻全然忘卻,心只得沉重、懊悔 → 回到現(xiàn)實,往事已逝,傷害已造成,心情沉重、悲哀。②魯迅先生從童年往事中能剖析自己的過錯,反省自己童年時給弟弟造成的傷害,并想方設法給弟弟做補償。這是一種知錯能改、嚴于自我反省的可貴精神。
2、 第二課時
(1)回顧上節(jié)課的課程內(nèi)容,請同學們根據(jù)上節(jié)課學習的知識以及對課文的理解,給課文分段。
提示:第一部分(1—2段):比較北京和故鄉(xiāng)放風箏的時令,引出回憶。
第二部分(3—4段):回憶小時候在故鄉(xiāng)折毀弟弟風箏的故事。
第三部分(5—11段):到中年,意識到自己當年給弟弟帶來的傷害,心中充滿懺悔。
第四部分(12段):看北京的風箏,心情十分沉重悲哀。
(2)通過當年“我”不許小兄弟放風箏,而弟弟身受“虐殺”卻毫無怨恨這種現(xiàn)象分析文中對封建的教育思想的批判性。
提示:①從“我”的觀點出發(fā)。以前“我”會認為放風箏是沒出息的孩子玩藝,是玩物喪志,是可鄙的。并用兄長的身份阻止弟弟放風箏,粗暴的折毀弟弟做的風箏。我們可以看出,“我”是一個對兄弟十分愛護并且嚴格要求的兄長,同時也是一個深受封建家長式管理、長幼尊卑秩序影響的思想人,認為弟弟理應聽從哥哥的教誨。
②從弟弟的觀點出發(fā)。弟弟喜歡放風箏,卻因為兄長的不許而壓抑自己。他也認為偷做風箏是不正當?shù),對于兄長折毀風箏的行為沒有一句抗辯的話。這是被封建禮教所麻木的自然流露,不單純是膽小的緣故。深受虐殺,不僅認為兄長是對的,而且無任何怨恨,更不會感受到兄長中年時對自己的懊悔。從中看到封建宗族制度扼殺了兒童的天性,以及深受其毒害而全然不知的可悲現(xiàn)象。
(3) 深層次的剖析課文,從多角度理解文章主旨。
提示:通過回憶“我”與弟弟關于風箏的故事,我們可以從中體會到兄弟間濃濃的親情,學習作者勇于承認錯誤、自我反省的精神,更從中探究出封建宗族制度家長式管理、長幼尊卑秩序的劣性。
①從兄弟之情看,當年不許弟弟放風箏,是為弟弟的將來著想。中年后認清自己的過錯,心懷懺悔、自責。雖是往事,但作為兄長,也想方設法讓弟弟寬恕,兄弟之情貫穿其中。
②從作者寫作的思想情感看,魯迅先生是心感悲哀、自責的。談起舊事時的心情:弟弟笑說什么也不記得,顯得很輕松;作者卻耿耿于懷,心情沉重。對比之下,作者不因為弟弟對往事的忘卻而原諒自己的過錯,能自我譴責,更加顯出作者的失望悔疚。從中也可看出他勇于解剖自己的過失,嚴于自我反省。
③從游戲?qū)和囊饬x上看,“游戲是兒童最正當?shù)男袨椤,游戲(qū)嵲诔鲇趦和煨,不準游戲,無疑是虐殺兒童天性。魯迅看到外國的兒童教育思想,認識了中國舊式教育的落后,兒童的精神世界不應該受壓制。勞逸結(jié)合有助于兒童健康成長。
④從對封建教育思想的批判性看,弟弟身受“虐殺”卻毫無怨恨,可見封建思想深入“我”與弟弟的思想中,更折射出舊的倫理道德統(tǒng)治下的整個社會面貌,同時代的人們也承受著封建宗族制度的摧殘。當作者看到外國的兒童教育書籍時,反省了“舊”時自己的過錯,顯現(xiàn)出作者對封建宗族制度摧殘兒童的控訴。
(4) 理解課文重點詞句的含義,體會重點詞句的語境意義。
①北京的冬季,地上還有積雪,灰黑色的禿樹枝丫杈于晴朗的天空中,而遠處有一二風箏浮動,在我是一種驚異和悲哀。
提示:積雪、灰黑色的禿樹枝,體現(xiàn)北京蕭瑟的冬景。因此“驚異”于北京竟在肅殺的季節(jié)放起風箏來。“我”見風箏而悲哀,是因為想起小時候?qū)Φ艿芫裆显斐傻膫Α?/p>
②我現(xiàn)在在哪里呢?四面都還是嚴冬的肅殺,而久經(jīng)訣別的故鄉(xiāng)的久經(jīng)逝去的春天,卻就在這天空中蕩漾了。
提示:肅殺的嚴冬讓“我”憶起故鄉(xiāng),眼前的風箏更引起了對故鄉(xiāng)風箏往事的回憶,思緒在腦中蕩漾。
③他的這些,在我看來都是笑柄,可鄙的。
提示:可鄙,指讓人看不起。更顯自己對放風箏的嫌惡。
④我不幸偶而看到了一本外國的講論兒童的書。
提示:“不幸”,表示不愿發(fā)生的事發(fā)生了。一向認為自己管教弟弟的方式是對的,現(xiàn)在見到書上說的道理,心里變得沉重起來,內(nèi)心遭受了譴責,所以說是“不幸”。 ⑤于是二十年來毫不憶及的幼小時候?qū)τ诰衽皻⒌倪@一幕,忽地在眼前展開,而我的心也仿佛同時變成了鉛塊,很重地墮下去了。 提示:“鉛塊”是凝固的,沉重。作者借此形象地寫出了“我”知道做錯事后沉重的心情。
⑥但心又不竟墮下去而至于斷絕,他只是很重很重的墮著,墮著。 提示:文中“心又不竟墮下去而至于斷絕”指的是“我”知道還有補過的方法,想彌補弟弟,以此斷了內(nèi)心的悲傷、懊悔,通過補過來尋求心靈的慰藉。 ⑦有一回,我們會面的時候,是臉上都已添刻了許多“生”的辛苦的條紋,而我的心很沉重。
提示:“生”是指陌生。當年弟弟還是孩子,如今他是長了胡子的中年人,我也老了。大家都改變了許多,已不似兒時那般,自然顯得陌生。
⑧我們漸漸談起兒時的舊事來,我便敘述到這一節(jié),自說少年時代的糊涂。
提示:“這一節(jié)”指“我”當初拆毀弟弟的風箏。
⑨現(xiàn)在,故鄉(xiāng)的春天又在這異地的空中了,既給我久經(jīng)逝去的兒時的回憶,而一并也帶著無可把握的悲哀。
提示:春天的到來應該欣喜,為何說“無可把握的悲哀”?“我”想讓弟弟的寬恕自己的過錯,而弟弟卻全然忘卻,且毫無怨恨,精神被虐殺自己沒有發(fā)覺。這是一種難以排解的由風箏的引發(fā)的悲哀和心痛。悲哀之情再次言表,首尾呼應。 ⑩我倒不如躲到肅殺的嚴冬中去罷,——但是,四面又明明是嚴冬,正給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氣。
提示:躲在嚴冬里,看不見春日空中的風箏,便不會憶起往事,則會忘卻內(nèi)心的悲哀。但過錯已造成,想彌補卻不法彌補,甚是悲涼。
(5)小結(jié):本單元的選文主題為“親情”,《風箏》是一篇回憶性散文。文章以風箏為引線,回憶“我”當年粗暴的扼殺弟弟放風箏這一孩童夢的故事。已是中年的“我”在意識到游戲是出于兒童天性,游戲使兒童活潑、健康的成長。認清到自己的過錯,深感愧疚、懊悔,并進行了反思,體現(xiàn)深深地兄弟情義。而透過小“我”的反思,看到了作者對封建宗族制度摧殘兒童的罪惡進行控訴。
六、 板書設計
風箏(魯迅)
回憶:放風箏 童年往事 當年的態(tài)度 中年時期
“我”:不愛 → 折毀的風箏 → 憤怒、傲然 → 沉重、悲哀兄 弟 弟弟:喜愛 → 偷偷做風箏 → 絕望、麻木承受→忘卻、無怨情
懺悔:我對弟弟的“精神的虐殺”——自我譴責、自我反省
悲哀:弟弟自甘受辱,受辱而不知、全然忘卻—— 封建教育方式的劣性
七、 作業(yè)
1、如果你是《風箏》中的弟弟,對于哥哥的行為,你會怎么做?
2、課文中說“游戲是兒童最正當?shù)男袨,玩具是兒童的天使。”讓同學們回憶小時候放風箏的情景,或者想想自己玩過什么兒時游戲?選一個說給同學聽聽。
初中語文魯迅的《風箏》教案
教學目標
① 知識與能力:整體感知課文內(nèi)容,多角度有創(chuàng)意地理解課文,提高文學鑒賞能力。
② 過程與方法:初步領會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③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感悟親情的含義;了解科學的兒童教育思想;學習魯迅的自省精神;理解作品的批判性。
教學重點 整體感知課文內(nèi)容,多角度有創(chuàng)意地理解課文。
教學設想
1、課時安排:本課文計劃用2課時完成;
2、學習形式:設置讓學生當電視導演來拍電視短片的情景,讓學生在有趣、有序、主動、互動中梳理課文,細讀課文,揣摩課文,感悟課文;
3、教學方法:以啟發(fā)式引導為主,同時盡可能創(chuàng)造機會讓學生在合作、探究、質(zhì)疑、討論、體悟中“動”起來;
4、教學內(nèi)容:詞語教學不單獨作為教學的內(nèi)容,學生如在學習中遇到實際問題,隨機解決,而有的詞語不妨暫時“存疑”,留待學生課后自己解決;
5、指導思想:引導學生“從文中來,到文中去”,并根據(jù)學生的具體情況加以引導,不求“徹悟”,只求學生在原有的認識基礎上盡可能得到提高。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親情是人世間真摯而美好的感情,在誤解和沖突中的親情更是真摯而令人難忘。今天,我們臨時導演速成班學習的《風箏》,就是這樣一曲人情美的贊歌。據(jù)專家估計,如果能把它拍成電視短劇,收視率一定很高。下面,就請各位導演以快速朗讀的方式一起來感受一下這篇文章的強烈的藝術(shù)感染力。
二、整體感知
為魯迅設計一張名片(要求簡潔明了,重點突出)。
這篇課文回憶的是什么事情?你對此有何感受?明確:回憶童年時期作為兄長的“我”干涉小弟弟放風箏,由此引發(fā)思考和深沉感慨。
教師與學生交流兩個問題:你同意“小時候放風箏是沒出息的玩意”?你是否贊成魯迅先生的做法和態(tài)度?
為了節(jié)約經(jīng)費,準備拍四組鏡頭,你怎么拍?明確:將課文分成四個部分(本課時重點完成對前兩組鏡頭的探討)。
三、品味語言
四組學生分工合作完成對四個鏡頭的探討。
第一組:在第一組鏡頭中哪些語句你無法理解?你準備如何拍出第一組鏡頭? 男女生分開朗讀,學生四人小組相互質(zhì)疑,可小組內(nèi)互問互答,教師巡視引導、點撥、
補充,不同意見全班討論。
教師應做好充分準備,回答學生提出的疑難問題,同時引導學生深入下去。做到面向全體學生,關注個體差別。教師可以提出以下問題供學生討論:
為什么“在我是一種驚異和悲哀”?(聯(lián)系下文) 明確:“驚異”是北京的冬季有人放風箏,“悲衰”是想起“精神的虐殺的一幕”。
畫出描寫故鄉(xiāng)風箏時節(jié)的“春光明媚”的句子,說說作者為什么把往事的回憶放在這樣的畫面中展開?(多角度討論探究)
參考:在“春光明媚”的畫面里展開了對往事的回憶,使現(xiàn)實中嚴冬的“寒威”與回想中春日的“溫和”互相映襯,既增添了回憶往事哀婉動人的力量,又使文章帶上幾分明麗的色彩,透露出作者不滿黑暗現(xiàn)實、向往光明天地的心情。
為什么說“久經(jīng)訣別的故鄉(xiāng)的久經(jīng)逝去的春天,卻就在這北京天空中蕩漾了”?
明確:作者把風箏看作春天的象征
[教師小結(jié)]
作者在北京的冬季看到天空中的風箏所引發(fā)的驚異和悲哀(引出下文),在“春光明媚”的畫面里展開了對往事的回憶,使現(xiàn)實中嚴冬的“寒威”與回想中春日的“溫和”互相映襯,既增添了回憶往事哀婉動人的力量,又使文章帶上幾分明麗的色彩,透露出作者不滿黑暗現(xiàn)實、向往光明天地的心情。
第二組:為鏡頭挑選合適的演員
請學生閱讀后分別對三、四兩段進行交流、討論:你認為弟弟是怎樣一個人?你認為“我”對弟弟怎樣?如何給這段情景配背景音樂?你覺得弟弟“后來”會怎么樣?
(抽3—4對學生試演,其余學生點評)
注意:表演第三段弟弟的形象時,要求與課文插圖相結(jié)合,并作合理想象;表演第四段時,要先討論應該注意哪些細節(jié)?
通過3、4段的學習,你進一步感悟到了什么? 明確:愛有時會用另一種方式表達,在誤解和沖突中也有親情。
你是否有過類似經(jīng)歷,你如何對待來自親人的誤解?
[教師小結(jié)]
這部分為我們刻畫了一個天真、活潑、聰明、瘦弱的小兄弟形象,而“我”是一個野蠻粗暴的“虐殺者”,文中隱含著對小兄弟的可憐、同情和痛楚的手足之情,也隱含著深深的自責。
[第二課時]
第三組:如何為畫面配音?
齊讀7、8兩自然段,討論:如何給這段心理描寫配音?
教師適時點撥以下三個問題:
看到一本外國的講論兒童的行為的書,為什么說是“不幸”? 明確:明白道理之后,我的心情一下子沉重起來,受到懲罰了,對明白道理之前的“我”來說,良心受到了譴責。
文中所說的“對于精神虐殺的這一幕”具體指什么?明確:不許小兄弟放風箏
待到小兄弟驚異地笑著說:“有過這樣的事嗎?”為什么“我不覺得寬松反而覺得沉重”?從中你又感悟到了什么? (請學生試讀 “有過這樣的事嗎?”)明確:魯迅先生嚴于解剖自己,嚴于自省,知錯必改,鄭重其事;而弟弟卻全然忘卻,毫無怨恨,因而感到沉重和悲衰。
[教師小結(jié)]:
作者一接觸科學思想,就認識錯誤,設法補過,并不因為自己當初的動機是好的就原諒自己,不因為當初的想法是受了傳統(tǒng)的影響而寬恕自己,也不因為時間相隔久遠就不了了之。他的心情是那么沉重,可見他是多么嚴厲地解剖自己,他的為人是多么嚴肅認真,他的精神正是我們學習的榜樣。
第四組:讓結(jié)局引發(fā)觀眾的思考
討論:你打算怎么拍第四組鏡頭?(一個人走在寒風中的情景加上內(nèi)心獨白)
大屏幕投影出示問題
為什么說“悲哀”是無可把握的?
為什么說“我倒不如躲到肅殺的嚴冬中去吧,——但四面又明明是嚴冬, 正給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氣”?
學生四人小組討論、交流,教師點撥。明確:“我”要討弟弟寬恕,而弟弟卻全然忘卻,毫無怨恨,這“悲衰”意想不到,也擺脫不了!拔摇边@個覺悟者永遠無法補過,只有不見春天,不見風箏,才能擺脫悲衰。
[教師小結(jié)]
作者要討弟弟的寬恕,撫平他精神的創(chuàng)傷,而弟弟卻全然忘卻,毫無怨恨;“我”因無法補過而心情只能一直沉重下去,這是怎樣的一種悲哀啊!而這種悲哀既意想不到, “無可把握”,想擺脫也不可能了。當年虐殺者與被虐殺者都被愚昧觀念所支配,彼此都不以為有什么錯,現(xiàn)在虐殺者有了覺悟而后悔痛苦,而被虐殺者已經(jīng)全然忘卻。課文一再強調(diào)“我”的沉重和悲哀,不僅表現(xiàn)個人的悔恨,而是對這種普遍的精神麻木狀態(tài)的憂慮和痛惜的感情。即使在今天,我們?nèi)匀豢梢詮闹械玫綐O大的教育意義。
三、領會寫法
在魯迅先生回憶往事時,如何描寫“我”來表現(xiàn)兄弟之間的親情?
明確:以“我”的情感經(jīng)歷為主線,集中表達了“我”的驚異、悔恨、補過、悲哀的情感,在誤解和沖突中表現(xiàn)兄弟之間的親情。
四、體驗拓展
說說小時候你最難忘的一個游戲,并為該電視短劇設計一則簡短的廣告詞。
[教師小結(jié)]
《風箏》不僅是表現(xiàn)了人內(nèi)心美好的感情,而且給人以深沉的思想力量。深刻的主題,無論從哪個角度閱讀,都有意在言外的收獲。通過學習課文,你感悟最深的是什么呢?請各位導演反復思索以后并用在今后的學習生活中,讓自己的感情更真摯、美好,思想更豐富、深刻。
[初中語文魯迅的《風箏》教案]
【初中語文魯迅的《風箏》教案】相關文章:
魯迅:風箏說06-19
魯迅風箏的讀書筆記07-29
初中語文閱讀理解教案03-25
魯迅的名言08-30
魯迅座右銘09-29
魯迅的詩08-07
魯迅的詩09-13
精選魯迅的經(jīng)典名言10-08
魯迅名言精選05-27
魯迅箴言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