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小組合作課題開題報告范文(2)
(二)我國研究的現狀
進入20世紀90年代,我國教育工作者在借鑒國外教學模式和總結自己經驗的基礎上,對教學模式的研究和探索付出了艱辛的努力,吸取外國教學模式之所長又具有我國特色的教學模式,可謂雨后春筍。其中影響較大的有效教學模式有:“指導——自學”教學模式、“引導——發(fā)現”教學模式、“目標——導控”教學模式、“情境——陶冶”教學模式等。此時的有效教學開始朝著建構多元化、情境化、個性化教學模式的方向發(fā)展。人們更加關注教學實踐的豐富性和教學模式的靈活應用。目前國內影響較大的、能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的課堂教學模式有洋思中學“先學后教、當堂訓練”高效課堂,杜郎口中學的“三三六”模式,東廬中學的教學合一“講學稿”課堂教學,文匯中學的“自然分材”模式等。這些教學模式都具有一個共同的特征,即高度關注學生,充分相信學生。具體表現為:關注學生的全面發(fā)展,解放學生的學習力,激發(fā)學生釋放潛能,在掌握學情的基礎上開展有針對性的教學,及時檢測反饋,減輕學生負擔。
四、課題研究的內容和目標
(一)課題研究的內容
1、新課程下教師專業(yè)成長的研究
2、課堂教學中實施小組合作學習的研究
3、高效課堂下集體備課的研究
4、導學案設計與使用的研究
5、當堂訓練題設計與使用的研究
6、學生學業(yè)質量評價的研究
7、高效課堂與學校管理體制建設的研究
8、各學科課高效課堂教學模式的研究
9、各學科課堂教學評價的研究
10、提高課堂教學效率與全面提高教學質量方法與途徑的研究
(二)課題研究的目標
預計用四年的實驗與研究,達到如下目標:
1、學生被動學習的狀況得到有效改善。學生的學習興趣濃厚、學習習慣良好、學習品質得到提升,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的能力基本形成。學生真正做到樂學、好學、會學。
2、教師的教學方式發(fā)生根本性轉變,課堂結構發(fā)生深刻變化。教師講學生聽的單向結構徹底打破,形成先學后教、以學定教、當堂訓練、及時反饋的課堂教學新結構。學生在課堂上有自主學習、有合作交流、有質疑探索、有當堂訓練、有實踐拓展,煥發(fā)出生命的活力。
3、教師的備課方式發(fā)生轉變,教學設計從方便教師教轉向利于學生學。圍繞以目標為激勵、以問題為導向、以差異為資源、以互動為途徑、以訓練為拓展的基本思路,形成各學校各學科不同課型的導學備課方式。教師的角色和作用因此發(fā)生改變。
4、探索并建構適合各學校各學科不同課型的高效課堂教學基本模式,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和學校教學質量。真正實現教學的“輕負擔,低消耗,全維度,高質量”目標。
5、教師的專業(yè)水平得以全面提升。打造一支業(yè)務素質精良、教學質量過硬、科研能力強大的教師隊伍。
五、課題研究的方法和步驟
(一)課題研究的方法
1、文獻研究法:《課程標準》、主體教育論、素質教育理論、多元智力論、課堂教學組織形式理論等是我們需要廣泛涉獵的理論營養(yǎng)。
2、行動研究法:通過課題理論學習、課題思想的實踐,教學過程的檢查、評價等活動,檢驗研究成果,探討研究重點和方向。
3、經驗總結法:在課題研究的各個階段不斷地進行反思和總結。
4、教育調查法:根據實驗需要采用問卷、訪談、測評等形式進行調查分析、尋找高效課堂教學組織形式對教學效率影響的規(guī)律。
5、個案研究法:通過年級個案、班級個案、個體個案的追蹤分析,研究高效課堂教學組織形式的成效。
(二)課題研究的步驟
本課題的研究時間為2013年9月—2017年8月,共分為五個研究階段。
第一階段:調研、動員、組織學習階段(2013年9月—2013年12月)
1、實驗基地學校通過開展問卷調查、教師訪談、學生座談、課堂觀察等途徑,了解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2、組織學習高效課堂、生本教育、嘗試學習等相關理論。組織教師學習新課程理論、教改動態(tài),結合自身教學實際,話教改,談困惑。組織召開多種形式的教學改革討論會,舉行多種形式的學習交流活動。
3、組織學習考察洋思中學“先學后教、當堂訓練”課堂教學模式,杜郎口中學的“三三六”課堂教學模式,東廬中學的教學合一“講學稿”課堂教學模式。
4、組織教師到隨縣環(huán)潭中心學校、厲山三中等本地學校進行課堂觀摩學習。
5、基地學校要成立課題組,根據自己的優(yōu)勢,選擇研究的子課題,申報課題,制定課題研究實施方案。
第二階段:初步探索實踐階段(2014年1月—2014年12月)
1、這一階段主要探索研究適合自己學校和本學科的高效課堂的基本模型。包括小組合作的研究,集體備課的研究,各學科導學案的研究,各學科當堂訓練的研究,各學科高效課堂教學的基本模式研究。
2、各實驗學校組織教師嘗試高效課堂教學,從“先學后教、當堂訓練”、“三三六”、“講學稿”三種高效課堂教學模式中選擇適合自己的一種進行嘗試 教學
3、邀請外地專家作專題報告:①杜郎口中學的小組合作學習;②洋思中學的“先教后學,當堂訓練”教學模式或當堂訓練題的設計;③東廬中學的講學稿(導學案)的設計或集體備課。
4、市教研室通過一篇好的導學案、一套好的當堂訓練題、一篇好的教學論文的評比競賽,促進教師積極開展課題的各項研究。
第三階段:深入實踐階段(2015年1月—2015年12月)
1、各縣市區(qū)再吸收一批實驗學校參加實驗和研究,隨縣、廣水參加實驗的學校控制在10所以內,曾都控制在6所以內,保證課題研究逐步、穩(wěn)妥推進。
2、這一階段主要是深入研究高效課堂模型。包括學生與文本、學生、教師有效對話的研究,當堂訓練題設計研究,不同學科不同課型的高效課堂變式研究。
3、實驗基地學校要加強橫向聯(lián)系,彼此交流研究與實驗的方法和經驗。
4、市教研室定期對各實驗基地學校的課題研究進行指導,通過“月會”和“年會”的研討形式解決研究過程中遇到的難題和困難。。
第四階段:全面實施階段(2016年1月—2016年12月)
1、進一步擴大課題實驗和與研究的范圍,在有針對性地選擇的情況下力爭將參加實驗與研究的學校發(fā)展到全市初中的50%,以保證課題研究逐步發(fā)展。
2、這一階段主要是高效課堂評價的研究。包括課堂教學評價的研究、教師專業(yè)能力評價的研究、學生學業(yè)質量評價的研究和教學管理過程評價的研究。
3、實驗基地學校各學科進一步完善適合本校實際的高效課堂教學模式,總結出具有各自特色的課堂教學模式。進一步完善各學科導學案、當堂訓練題設計模式。實驗學校通過校級示范課和周交流活動,加強學習和交流,積累經驗,不斷改進、完善自己的課堂教學模式。
4、實驗基地學校分別舉行成果展示會,總結經驗成果,推進課題深入開展。
第五階段:總結深化階段(2017年1月—2017年8月)
1、在全市普遍推廣高效課堂的實驗與研究,讓有條件的學校都參入到課題的實驗與研究中來,爭取達到80%以上。
2、這一階段主要是做好成果的總結與推廣。包括總結實驗成果,形成實驗報告,進行實驗驗證,交流展示實驗成果,發(fā)現問題確定下一輪研究思路。
3、實驗基地學校要全面總結實驗成果,形成課題結題報告。對第一批實驗基地學校進行結題。
4、市教研室收集資料,全面總結實驗成果。召開全市課題總結表彰大會,對課題研究中表現突出的教研室、實驗學校、學科組、教研員和教師個人進行表彰獎勵。進一步深化完善我校課堂教學模式。在取得階段性成果的基礎上,及時總結課堂教學改革中存在的問題,進一步制定措施,深入開展研究,特別是對課堂教學模式中的細節(jié)問題加強研究。
六、課題研究的預期成果
序號 研究階段
(起止時間) 成 果 名 稱 與 形 式 1 調研、動員、組織學習階段
(2013年9月—2013年12月) 《心得薈萃》
《研討課教學設計集錦》
《課題實施方案》 2 初步探索實踐階段
(2014年1月—2014年12月) 《導學案匯編》
《優(yōu)秀教學設計匯編》
《教學反思薈萃》
《課堂實錄》 3 深入實踐階段
(2015年1月—2015年12月) 《當堂訓練題匯編》
《優(yōu)秀教學設計匯編》
《優(yōu)秀論文集》
《課堂實錄》
《各學科高效課堂教學基本模式》 4 全面實施階段
(2016年1月—2016年12月) 《教師專業(yè)能力評價標準》
《學生學業(yè)質量評價標準》
《各學科課堂教學評價標準》 5 總結深化階段
(2017年1月—2017年8月) 《學校高效課堂教學模式》
《堂教學評價標準》
【小組合作課題開題報告(2)】相關文章:
課題開題報告(2)06-05
大學課題開題報告(2)10-20
物課題研究的開題報告(2)06-15
課題研究開題報告格式(2)09-11
科研課題開題報告的格式(2)09-19
科研課題開題報告2篇10-20
小學教育課題開題報告范文(2)10-06
教師課題研究開題報告(2)07-19
語文科研課題開題報告(2)07-15
本科生課題研究開題報告(2)0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