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古人尊師重道的故事
一個社會尊重老師,意味著文明與與進步;一個人尊重老師,意味著你距離智慧很近;我們每個人都有老師,即便你沒有上過學,也有在生活中教你一技之長,或告訴你一個小道理的人,這些都是我們生命中的老師!如下是中國人才網給大家整理的古人尊師重道的故事,希望對大家有所作用。
子游重師道
子游姓言,名偃,字子游,系春秋時孔子為數多達三千人的弟子群中唯一的江南學生?鬃右簧詡鞒袀鹘y(tǒng)文化命脈為己任、弘揚道義匡世濟人,周游列國,歷盡艱辛,即使身處逆境也矢志不渝。子游自幼仰慕圣賢之道,二十二歲時從吳地不遠千里前來魯國拜師,時年六十七歲的孔子高興地說“吾門有偃,吾道其南”。子游果然不負師望,學成后南歸,“道啟東南”,傳播中原文化,為江南文化的繁榮、民風的教化做出了貢獻。
子游學習勤奮,在孔子“不學《詩》,無以言”、“不學《禮》,無以立”的教誨下,首先專心致志地攻讀了《詩》、《禮》之學,不久成為“孔門十哲”之一。他對忠、孝、仁、義的理解不斷深化,日臻完善,在刻苦鉆研的同時,躬身力行,在不同場合、不同事情中都盡力學以致用;在遇有疑惑不解時,總能勤學多問,學業(yè)不斷精進,孔子稱贊他:“欲能則學,欲知則問,欲善則詳,欲給則豫,當是而行,偃也得之矣!
一次,子游跟隨孔子去祭祀,儀式結束后,兩人走到宗廟外面高大的建筑物旁邊?鬃友鎏扉L嘆,子游忙問何故,孔子說:“我沒有趕上古時大道昌明的時代,可心里總是很向往啊!”孔子向子游描述了他心中理想社會的美境:“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這些話給子游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不久,子游在魯國任武城邑令,在任上,他時刻不忘孔子的`教誨,以“仁愛”治理武城,深得百姓的愛戴。一次,孔子帶著弟子們來到武城,聽到城中處處有彈奏琴瑟、演唱詩歌的聲音,于是笑著對迎接他的子游說:“治理縣城也用禮樂教化嗎?”子游恭敬地回答:“您給我們講過‘君子學道則愛人’,我既然跟您學習了禮樂等教化之道,當然要把它應用在實踐中!笨鬃勇犃松鯙榧卧S。子游倡辦教育,以樂化民,使德入民心,民風淳厚,武城得到大治,史稱“武城弦歌”,成為歷史上仁政教化的典范之一。此后,“弦歌之聲”在當地久久相傳,百姓安居樂業(yè),人才輩出。
孔子還問子游說:“你在這里見到什么人才嗎?”子游回答:“有一個叫澹臺滅明的人,做事從不走小路捷徑投機取巧,如果沒有公事他從不到我屋里來!狈Q贊澹臺滅明公正無私,品行端正,不阿諛上司。后來澹臺滅明亦成為孔子著名弟子。
子游視師志為己志,弘道濟世并倡導“禮樂”之風?鬃尤ナ篮,子游又與同門仲弓、子夏等一起編定了《論語》的初稿本,及時地為“述而不作”的恩師記錄下了其言論、學說、思想、事跡。他后來辭官到東海之濱開設學館,教人育才,海隅處處可聞禮樂之聲!他在楚地講學時,傳播道德理念,宣傳孔子倡導的禮樂之儀,帶領隨從學生吹奏上古舜帝所作的雅樂——《韶樂》(古有“《蕭韶》九成,鳳凰來儀”之說),人們聽之皆受到感化。子游東歸后,《韶樂》之聲在當地仍然“繞梁三日而不絕”,后人傳頌,影響深遠。(選自《論語》《禮記》《史記》)
漢明帝敬師
漢光武帝為太子劉莊選老師,想選求一位品德高尚、通曉經籍之人,虎賁中郎將何湯推薦了自己的老師桓榮;笜s常在江淮一帶教學,學識淵博,為人正直。
何湯在老師入朝第一天便提醒他說:“治學與為官是截然不同的。治學講究嚴謹、認真,而為官卻在乎通融、應變,老師有此機遇,當不可太固執(zhí)了;噬想m為明君,卻也喜歡奉承喜言,太子更不可得罪,老師不要對他過于嚴厲。”桓榮聽了不高興地說:“你為我的學生,難道還不了解為師嗎?為師一生治學,最愛君子之道,本無意為官。今見天下大治,天子圣明,這才應召的。你為官不久,竟學會了官場的權術諂媚之道,還以此教我,我真為你感到痛惜啊!”桓榮于是辭官,光武帝不準,和桓榮交談后,光武帝連連稱贊他講得好。
太子劉莊向桓榮學習《尚書》等,對老師一直很尊敬。九年后,由于桓榮的悉心教導,劉莊成了當時出色的經學家之一;笜s見太子經學有成,學業(yè)精進,喜在心頭,卻要求辭去太子師傅的職位,幾次上疏說:“臣有幸得在帷幄,講經幾年,但智學淺短,無以補益萬分,F(xiàn)在太子憑著聰明的資質,通明經義,這真是國家的福祐,天下的幸運。臣理當辭歸!庇腥藙袼辉撜堔o,且說:“為太子之師,此乃榮耀之本,他日太子登基,其榮更不可估量。他人求之不來,你何以輕輕棄之?”桓榮回答說:“似你多思,我又何以能任太子之師呢?正因此職榮寵,我才不敢戀據!
太子劉莊后來即位,為漢明帝。明帝深敬桓榮,“猶尊桓榮以師禮”,尊敬老師一如既往。他曾親自到太常府去,請桓榮面向東面而坐,因漢代室內的座次是以靠西而坐——即面向東方為最尊,明帝這樣安排是表示對老師的尊敬,此即“西席”的由來,因此后來人們亦將老師尊稱為“西席”。明帝為老師設置幾杖,像當年講學一樣,聆聽老師的指教。他還將朝中百官和桓榮教過的學生數百人召到太常府,向桓榮行弟子禮;在老師坐定后,為他設幾杖,明帝親自手捧經書,帶著百官及學生侍立在老師面前,恭恭敬敬地聽桓榮講解經義。在學習中,有人向明帝請教,他總是很謙遜地說:“太師在這里!
明帝每次去登門探望老師,都是一進街口便下輦步行前往,以表尊敬。閭中人們看到這種情景都肅然起敬。遇到桓榮生病,明帝就派使者慰問或親自到他家問安,進門后,有時拉著老師的`手,流下眼淚,安慰老師要靜養(yǎng),爭取早日康復,并賜給他床茵、帷帳、衣被等,好久才離開。諸侯、將軍、大夫等問病者,不敢乘車到門,皆拜于桓榮床前;笜s去世時,明帝穿上孝服,親自臨喪送葬。(選自《后漢書》《資治通鑒》)
古人云:“三教圣人,莫不有師;千古帝王,莫不有師”、“一日為師,終身為父”,人不敬師是為忘恩,何能成道?古之先哲圣賢以身作則,虛懷若谷,其尊師重道的風范堪為后世楷模,令人敬仰。
更多相關文章閱讀
1.古人苦讀的故事
2.古人過清明節(jié)的故事
3.古人誠信的故事商鞅
4.古人傳遞信息的故事
5.古人廉潔的故事包青天
6.古人刻苦學習的故事
7.古人墨守成規(guī)的故事
8.古人勤學的成語故事
9.古人通信的小故事
10.古人勤讀書經典故事
【古人尊師重道的故事】相關文章:
古人智慧小故事11-24
古人經典座右銘精選12-31
古人勵志座右銘12-31
古人描寫美女的詩句160句03-11
古人描寫情人節(jié)的詩句180句02-27
岳飛的故事11-25
亡羊補牢的故事12-30
顏回的故事03-26
經典胎教故事07-12
包公的故事0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