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大班下學期一周小結(jié)
導語:本文是大學網(wǎng)unjs.com小編精心編輯的大班下學期一周小結(jié),希望能幫助到你!
大班下學期一周小結(jié)
轉(zhuǎn)眼間,我們帶的大一班即將脫離幼兒園的母體,到更具有挑戰(zhàn)意義的小學去繼續(xù)他們的人生。在這6個月里,我們目睹著孩子們漸漸從稚嫩到成熟,從羞澀到自信這樣一個蛻變的過程,有許多的感觸:孩子們將來的路將靠他們自己用智慧去探索,用心去感悟,用情去欣賞一路的風景。我們教師只要能做到:成為他們?nèi)松囊欢巍爸嘎窡簟,讓他們走起來能信心滿滿、明辨方向就足以。下面是我們的一些嘗試,拋磚引玉:
1、利用一日在園生活,尋找孩子的發(fā)展基點。
2、在教學活動中做到預設有度,生成有道,提升發(fā)展孩子的經(jīng)驗。
3、活用觀察記錄,及時對實踐內(nèi)容進行反思。
4、協(xié)調(diào)運用家長資源,做到支持適宜有利有度。
一、利用一日在園生活,尋找孩子的發(fā)展基點——責任感。
到了大班下學期,面臨走向小學的門檻,孩子的責任意識的培養(yǎng)問題漸漸浮出了水面:許多的行為習慣、道德準則都是本著對自己負責、對周圍事物、對他們負責而建立的。如果孩子還不懂得責任是什么,談何健全的人格?所以,我們以責任意識作為本學期培養(yǎng)孩子良好道德、行為的基點。
——建立“小組長”機制,給予每個孩子鍛煉的機會。
以往,我們經(jīng)常會讓能力強的孩子來做些力所能及的勞動或者擔當臨時管理者的角色。我們兩個老師認為,應該給每個孩子機會,也許他們做的不夠完美,但是,一個小小的機會會激發(fā)他們做得更出色。所以我們根據(jù)大班年齡的特點,以培養(yǎng)孩子責任意識、建立良好的學習習慣作為本學期的首要任務。(引用兒童文學作家鄭淵潔教子的事例)
我們班級的值日生為周輪流制而小組長是日輪流制,每天升旗儀式都讓小組長參與,這讓孩子們找到了自己在班級群體中的價值和歸屬感。象張宜敏有段時間正好感冒,可是因為這段時間內(nèi)正好她輪著做值日生,她還吵著來園。家長來找我們尋求幫助,雖然我們作了調(diào)整,讓她隔周參與其他組的組長,但從這點來看,孩子因為找到了歸屬,找到了在集體中的價值,所以這種價值感促使他們的責任意識萌芽,促使她即使生病也念著班級的那份責任,我感覺這是幫助孩子走向社會承擔更艱巨責任的一個很小但是也非常好的一個開始。
——通過自然角的栽培競賽,提高責任意識。
我們班級的自然角,是一個孩子日;顒宇l繁的角落,在這個角落中,孩子都有自己的花盆,里面有顆需要每天去照顧的小豆子。孩子不僅要去關心它,更要去照顧它,還要每天記錄豆子的發(fā)芽狀況。開放式的記錄,讓孩子能看到別人的進度的同時,有了比較。這樣從隱性來提高孩子的責任意識:為什么別人的小豆子能長高,而我怎么就發(fā)不出來呢?我們還煽風點火,隔周舉行一次大評比“小豆子奧運會”,孩子們把長得最快,最粗壯的小苗苗列為“小豆子冠軍” 評選出冠軍苗苗的主人為“最佳教練”。通過競賽和鼓勵的形式,孩子從對自然角不聞不問到關心呵護,甚至有些孩子把家里種花的肥料也帶來了,播撒在花盆中,還為別人也撒點。從自己要得第一過渡到關心所有的小花小草到關心他人的感受,孩子們不僅在幼兒園中受到成人關愛,更體驗到關愛他人所感受的幸福,這種奉獻關愛的情感已經(jīng)在孩子們心中慢慢扎根,如同他們照顧的小苗苗正不斷長大。
二、在教學活動中做到預設有度,生成有道,提升發(fā)展孩子的經(jīng)驗。
自從開展了“以文激情”園本課程研討活動以來,我們班級通過在文學背景下的整合活動,結(jié)合大班孩子好問、好強、好探究的'年齡特點,組織了許多文學背景下的探究活動,在活動中,我們發(fā)現(xiàn),傾聽、欣賞孩子是非常有必要的,提升和回應不僅是挑戰(zhàn)孩子更是挑戰(zhàn)教師的教育策略,所以在這些上面我們做了些嘗試。
1、 預設有度
當一個文學活動呈現(xiàn)在面前的時候,我們思維的定勢是:“挖透”,字里行間,我們都喜歡手把手來做提問。這樣顯然對大班孩子自由跳動的思維形態(tài)是有害而無益的。大班的活動預設應更具有開放性。
針對大班孩子喜聞樂見的開放形式,我們通過“浦東浦西手拉手”這個活動展開。我們預設了這樣一個故事:爺爺?shù)狡謻|去喝喜酒,卻對上海的新的交通路線沒有了方向。預設的教學方向是:引領孩子自己通過尋找交通地圖來為爺爺找到去浦東的路線。我們對孩子經(jīng)驗的預設是:已經(jīng)去過浦東陸家嘴,乘過軌道交通、輪渡……這些直觀經(jīng)驗能幫助孩子更好理解活動內(nèi)容,所以我們大膽放手,設計了這樣一篇教案:
l 在經(jīng)驗的積累上注重感官——全方位的感官(看、聽、說、記錄)經(jīng)驗的收集。
l 在學習空間上,除了在教室里尋找地圖上的過江路線,還有真實經(jīng)驗的反哺,思維的空間上拓寬促使孩子操作的興趣提升。
l 在教學內(nèi)容上,因為孩子在“我的家鄉(xiāng)在上!边@個主題活動積累的經(jīng)驗,孩子已經(jīng)沉浸在這個主題中,他們經(jīng)驗的積累已經(jīng)能勝任這個環(huán)節(jié)(通過兩課時的《軌道交通》、區(qū)角活動《地圖的秘密》等活動的進行我已發(fā)現(xiàn),孩子對地圖上的軌道交通路線和地圖的圖例已經(jīng)有了認識),并發(fā)現(xiàn)孩子不滿足。所以,選定了這個活動內(nèi)容,擴大地圖探索的領域,從單一的軌道路線,拓展到多條交通路線:輪渡、隧道、大橋等等。讓孩子操作的面更廣,更大更有挑戰(zhàn)意義。
l 教學評價的開放:評價方式除了幼兒與教師的評價(預設的答案)、幼兒對自己伙伴間的評價(合作效果),還有孩子對自己的評價(記錄)。評價的指向:路線數(shù)目、記錄方式、合作方式、現(xiàn)場問題的調(diào)空(孩子突發(fā)問題的解決)。多種方式多種應對方案。
l 教學方式的開放:談話、競賽、操作多種方式的融合。采取孩子和孩子、孩子和教師、教師和孩子之間質(zhì)疑、對話的互動方式,大量利用開放式的提問:為什么?你怎么知道的?你這樣說的理由是什么?等,幫助孩子拓展思維,又對孩子的回答進行預設,對重點疑點難點進行預設,以預設輔助的提問方式為主,推動孩子思考的深入,而并非直接告訴他們答案。
從這些開放式的預設入手,孩子能在活動背景之下寬松又有的放矢地展開探索,活而不亂,輕松又不膚淺,有張有弛。果然,孩子的表達表現(xiàn)很精彩,現(xiàn)場氣氛很活躍,達到了預期的效果。
二、生成有道
有時我們看重的是孩子在一般狀態(tài)下,原始的生成活動。其實,我認為,沒有一個生成是沒有原因、純粹原始的沖動,其背后都有經(jīng)驗的支撐,興趣的引起,都有一定的理由,到了大班,孩子的思維已經(jīng)達到了一定的水平,有質(zhì)量的生成才能有利于孩子的提高。生成為預設提供了來源,所以,我們注重對孩子潛移默化的培養(yǎng),提高他們生成內(nèi)容的質(zhì)量(舉例:爬山:在平地上往山上爬會發(fā)現(xiàn)自己面前的山是最高的,可是爬上了山頂卻發(fā)現(xiàn),還有比自己所爬的山更高的山頂),我們班級從托班到現(xiàn)在,已經(jīng)爬過了無數(shù)的山頂,所以,孩子的生成質(zhì)量需要不斷的提升才能滿足集體活動的需要。下面是我們所做的一些努力:
1、 示范批判性思維
幼兒觀察成人的批判性思維時,他們更可能會認為,批判性思維對他們自己來說是具有重要價值的一種活動。實踐中我們經(jīng)常對他們感興趣的內(nèi)容進行實地演習,如:春天下雨好不好?有很多孩子說:“春天下雨很好”,可是我卻示范了一個相反的例子:“春天下雨都是好的呀?我怎么覺得春天下雨也很麻煩呢?”果然,還有許多孩子和我的提法不謀而合,于是孩子們就自發(fā)分成了兩派,有的孩子說:“春雨讓小花小草能喝夠水”之類的正方,有的孩子卻說:“春雨把馬路都打濕了,騎車的人很容易滑倒”之類的反方,生成的話題不局限于一個方向,而是真正激發(fā)了孩子暢所欲言的表達。至此后,每次孩子發(fā)現(xiàn)一個問題,他們都會考慮:是不是真的這么好?是不是真的這么壞?有了辨證的邏輯思維,孩子的生成的點就多了,思維的面就打開了。
2、 拋出兩難的故事素材,促進幼兒辯論。
兩難的故事,現(xiàn)在真的不好找,但是如果這樣的故事講給孩子聽,孩子的生成還真的五花八門。例如,故事《小猴賣水果》,故事敘述了一只小猴開了水果店,顧客來買都要問“這個甜不甜呢?”小猴為了給顧客一個滿意的答案,就把客人要買的水果都咬一口嘗,結(jié)果客人都生氣的走了,孩子們開始都說:“小猴不好,氣跑了顧客”,可是后來我問:“小猴是為自己去嘗那些水果的么?”孩子們說不是,“怎樣才能知道這水果好吃不好吃呢?”孩子們開始為難了“水果外面好看,不知道里面好吃不好吃,怎么辦呢?”“如果不知道好吃與否,就賣給客人不就欺騙顧客了么?”“如果好蘋果和壞蘋果不小心混在一起,那不就分不清了么?”帶著這樣的疑問,孩子們想著解決的方法,有的說:做個甜味測試的機器,有的說看蘋果的顏色,聞蘋果的味道,有的說蘋果用價錢區(qū)分開來,好的用貴的價格,壞的用便宜的價格……
這些問題,讓我也很吃驚,想不到孩子的思維這么多面,正是這樣的文學作品賦予了孩子想象的空間。
3、 提供一物多用的玩具和場所,提供生成的空間。
一物多用,讓孩子在操作中生成新的解決問題的辦法,“玩中學”為提升幼兒的思維水平提供了“實習場”。
在我們走廊上,即有地板上的迷宮《逃家小兔》,又有墻面上的迷宮圖,兩中迷宮不同的玩法,一種是走,一種是走外加測量,兩種途徑供幼兒選擇,孩子在玩的過程中生成了自己的玩法。他們?yōu)榱藴y量迷宮的長短,把橡皮泥作為固定的點,把橡皮泥按照迷宮的路徑一個個擺下來,然后再用麻繩固定在橡皮泥上,等全部都固定好了,他們把麻繩剪斷,然后依著放在直尺上測量并進行記錄。孩子生成的新辦法,被帶到了數(shù)活動中,他們用同樣的方法測量了迷宮書上的路徑,真是為測量活動提供了良好經(jīng)驗來源。
三、活用觀察記錄,及時對實踐內(nèi)容進行反思。
觀察記錄的方式,我們從原來的混談到現(xiàn)在抓住視點,抓住關鍵談,讓觀察記錄活了起來。自從參與了“探究性整合活動課程”導學班后,我先后以系列的方式記錄了孩子從游戲到教學等多方面的觀察,《跨欄高手》、《一個區(qū)角的成長故事》、《轉(zhuǎn)陀螺》、《自制棋譜》等記錄,通過背景介紹、重點提示、現(xiàn)場記錄、分析反思這幾方面,讓自己一目了然,為今后的教學工作提供了有利的素材。
四、協(xié)調(diào)運用家長資源,做到支持適宜有利有度。
對于大班的家長,我們以往總是形容“摔破罐子”,尤其是最后一個學期,家長帶著要離開了,“無所謂”的態(tài)度來面對教師布置的班級任務?墒,在我們班,家長的支持可以說是堅持到了最后一刻。“有利有度”體現(xiàn)在了協(xié)調(diào)上。
有利——
例如針對大班家長關心的入學問題,我們班級不僅通過講座、家長會形式向家長提供孩子入學前需要準備的信息,更通過書面通知、短信、電話及時通知家長,不讓家長錯失孩子入學的機會。家長對我們的工作十分的肯定。
有度——
家長對我們的支持都十分認可,但我們心里很清楚,我們的任何舉動都該有度,對每個孩子做到公平。到了大班下學期,孩子因為面臨離園,心情都很浮躁,但是日常工作的質(zhì)量一點都不能降低,所以,我們都一視同仁,對每個孩子都給予適當關注,畢業(yè)前夕,我們收到了孩子們家長送來的感謝信和錦旗,這和我們學校的團體氛圍密不可分。
綜觀今年的2個學期,我們順利把孩子送出了幼兒園,送走了一批,我們又將迎來新的一批,我們還是會踏踏實實干下去。
大班下學期一周小結(jié)
這一周格外漫長,原因之一是因這周連續(xù)上了八天的班,而身體早已適應了五天工作制;原因之二是感覺班主任工作很累。班里的小事不斷,如 S 丟失了五十元和餐卡, P 借的地球儀被幾個男生弄壞(已償還), L 在教室里與 G 的玩笑開過了頭,幾乎一天一件事,班里存在的最大問題是開學一個月多了,課堂秩序仍然不好,與十二班比較,課堂上不知如何聽課的'學生較多,用有的老師說是沒有進入狀態(tài)。課間紀律較差,課前幾分鐘有的學生不能作好上課準備。星期五我觀察了一天,感到學生狀態(tài)不理想,后幾周我要重點抓這件事。
附近班學生的學習習慣大多好于我的班,這一周母親接送孩子,我把更多的時間投入在管理上,每天早來晚走,仍然感到管理好這屆學生之難,班里的調(diào)皮學生比較多,總感覺自己摸不清班級的脈搏,或者說想不出良策使班級盡快形成好的學風。每天不停地琢磨著這群學生也沒有想出好辦法,大腦卻有點昏昏沉沉的,晚上回家倒頭就睡。早上也懶得晨練,半個月不跑步的結(jié)果是腰有時隱隱作疼,看來晨練還要堅持下去。
班里存在的問題很明顯,但進步也是有的,如課間操的質(zhì)量有所進步。衛(wèi)生委員比較負責,因打掃衛(wèi)生而遲到的現(xiàn)象減少了。
想用班規(guī)來管理班級,因雜七雜八的事一周來仍然沒有制訂出合適的班級管理制度,下周要盡快。
這兩天上網(wǎng)向有經(jīng)驗的班主任們學習治班藝術。欣賞的一句話是:遇強則強。不希望自己被學生打倒。
[大班下學期一周小結(jié)]
【大班下學期一周小結(jié)】相關文章:
大班教師個人小結(jié)11-12
大班端午節(jié)活動小結(jié)(精選13篇)05-25
大班下學期開學寄語09-02
大班下學期班務計劃10-06
大班下學期育兒心得07-04
大班下學期班務計劃08-25
大班下學期幼兒評語08-24
大班下學期班務計劃10-01
大班下學期個人規(guī)劃10-10
大班下學期幼兒評語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