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蛙屬蛙科(Ranidae,即赤蛙科)動物,學名Rana catesbeiana,
牛蛙的養(yǎng)殖方法
。獨居的水棲蛙,因其叫聲大而得名,鳴叫聲宏亮酷似牛叫,故名牛蛙,為北美最大的蛙類。原產(chǎn)于美國東部數(shù)州,後被引進西部各州和其他國家。牛蛙的養(yǎng)殖方法
(一) 牛蛙的繁殖牛蛙到5-7月開始產(chǎn)卵,產(chǎn)卵的最適水溫為24-28℃,產(chǎn)卵時間為10-30分鐘,產(chǎn)卵量隨母蛙袋子個體大小而異,一般產(chǎn)卵為數(shù)千至5萬粒。產(chǎn)卵后30分鐘即應(yīng)采撈,采撈卵塊時,人要站在水中,用剪刀將卵塊周圍和卵塊下邊與其相連的雜草全部剪斷,用采卵器將卵塊搬運至孵化池進行孵化。孵化池要求50-60厘米深的水體,面積1.2-2平方米,每平方米孵6000粒卵為宜。卵的孵化,水溫要求20-30℃,水的pH值為7-7.5;重金屬離子含量不得超過飲用水標準。孵化過程中不要驚動水體,灌水要防止流量與高度不宜過大,池上搭蔭棚防暴曬和暴雨。
(二) 蝌蚪的培育剛孵出的牛蛙蝌蚪游泳能力差,要在孵化池中飼養(yǎng)十天左右才能轉(zhuǎn)入蝌蚪池。蝌蚪池要清洗消毒后5-7天再放入蝌蚪,池子不宜過大,30-36平方米為宜,最小可設(shè)6-8平方米,水深0.6-1.2米。 蝌蚪要求的適宜水溫是26-30℃,盛署高溫要搭設(shè)涼棚,適當加深水位,勤換新水。剛孵化10天的蝌蚪,每平方米放養(yǎng)1000-2000尾,孵化后10-20天的蝌蚪,每平方米放500-1000尾,30天后每平方米放100-130尾。蝌蚪孵出4-15天后開始攝食單細胞藻類,以后可適當增加各種動物性餌料,如田螺肉、魚肉、動物肉臟、死魚等,再搭配部分米糠、玉米粉、豆餅、麥麩、稀飯等。投餌量:7-30天內(nèi)日投餌40-70克,動物餌料占60%;30天后到變態(tài),每百只蝌蚪投餌40-80克,動物性餌料占47%。一天投放一次,在下午4-5點鐘進行。
(三)商品蛙的養(yǎng)殖飼養(yǎng)場地要選擇水源充足,干旱不干涸,洪水不泛濫,樹蔭多的地方,以潮濕、溫暖背陽的地方和雜草叢生地較好,面積要根據(jù)養(yǎng)殖數(shù)量而定,可開塘養(yǎng)殖,也可開溝養(yǎng)殖,水深冬季要保持1-1.2米。蛙池周圍要用蘆簾、竹籬笆或鐵絲網(wǎng)、尼龍網(wǎng)、磚墻等圍起來,圍欄要入土15-20厘米,高1.5米,防止牛蛙外逃。池中要種植蓮藕及其他葉大葉多的挺水植物,也可種植水花生、睡蓮等水草,水面到圍墻間須留1-2米較緩坡的陸地,并要為蛙修建蛙穴,可用粘土泥團做,也可用磚作骨架,內(nèi)外側(cè)涂上一層泥以免擦傷蛙皮。蛙洞與池地面平行,進深50-70厘米,寬15-20厘米,高10-15厘米,洞內(nèi)要有2-5厘米深的水。
蛙只吃活動餌料,需要人工補充餌料,方法有:
1、燈光誘蟲。用30瓦的紫外燈或40瓦的黑光燈效果較好,天黑即開燈,可看到牛蛙群集燈下,跳躍吞食昆蟲的熱鬧情景。
2、補充小魚蝦。其方法一,是在蛙池邊挖淺水坑,投入小魚蝦,以補充餌料不足;其二,采用木竹制成的槽狀餌料盤,其底釘上尼龍沙布,盤中水與池水相接,固定在蛙池內(nèi)蔭涼處,放入活的小魚蝦。天氣轉(zhuǎn)涼,昆蟲稀少時采用這種方法有顯著作用,
資料
《牛蛙的養(yǎng)殖方法》(http://www.szmdbiao.com)。3、人工捕捉蝗蟲、螳螂、螻蛄等昆蟲放入蛙池雜草中,讓蛙自然攝食。
牛蛙的生物學特性
(1)形態(tài)特征
牛蛙身體由頭、軀干和四肢3部分組成。頭部扁平而闊,成三角形。雙眼位于頭的最高處,橢圓形,眼球帶黃色,有瞬膜和上、下眼瞼,能開閉,雙眼可以左右前后觀望。鼻孔位于頭部中央線的兩側(cè),與口腔相通。眼后方有1對鼓膜,是牛蛙的聽覺器官。雌性的鼓膜小,雄性的鼓膜大。口前位,口裂達耳鼓膜中部。
牛蛙的四肢十分發(fā)達。前肢四趾,后肢5趾。后肢比前肢長約2.5倍,而且粗壯有力,這樣很適于在陸地上跳躍。后肢趾間有蹼,適于在水中游泳,便于兩棲生活。雄蛙前肢的第一指內(nèi)側(cè)有膨大的黑色肉瘤,稱婚姻瘤,雌蛙沒有這一構(gòu)造。牛蛙后肢的大腿和脛部的肌肉最發(fā)達,是主要可食部分。
牛蛙皮膚光滑,能分泌黏液以保持皮膚濕潤,利于呼吸。背部及兩側(cè)和腿部的皮膚顏色隨棲息環(huán)境而變化,通常為深褐色或黃綠色,近看時有深淺不一的虎斑狀橫紋。牛蛙頭部上顎的側(cè)面,呈鮮艷的綠色,腹部呈灰白色,雌蛙咽喉部呈黃色,雄蛙則是白色帶有暗灰色斑紋,這種差異在產(chǎn)卵季節(jié)更為明顯。牛蛙軀體后端 部位有泄殖孔,具有生殖及泌尿作用。
(2)生活習性
棲息:牛蛙水陸兩棲,喜棲息于江河、池塘、水溪、沼澤及岸邊草叢。洞穴、陰涼潮濕處是牛蛙最適宜的棲居場所,如水面長有浮水植物,則匍匐于其上,僅以頭部露出水面,一遇驚擾便迅速潛入水中。牛蛙有群居習性,往往是幾只或幾十只共棲一處,當適應(yīng)了一個環(huán)境之后,便不輕易遷居異地。
活動:牛蛙覓食活動在淺水或離水不遠的潮濕陸地進行,在食物充足而安全的地方伺機靜候,如果沒有外來的驚擾,可以長時間不改變位置。牛蛙行動多為跳躍或游泳,這些運動主要靠發(fā)達的后肢來完成,如遇敵害或驚擾時,即用后肢用力一蹬,向前跳躍1~2米,或撲入水中,還可跳越1米余高的障礙物。牛蛙喜靜,怕驚擾,一受恐嚇,立即潛入水中或鉆進洞穴深處,或躥入茂密的草叢中。牛蛙聽覺靈敏,能覺察相距十幾米甚至幾十米遠的聲響。
越冬:牛蛙屬于變溫動物,其體溫和活動受外界環(huán)境的影響,一般在10月中旬以后,氣溫低于10℃時,停止活動和攝食,潛入水底淤泥或潮濕的松土層中越冬,翌年3月,氣溫回升到10℃以上時,越冬期結(jié)束。
食性與生長:牛蛙的食物以動物性為主,尤其喜食活餌料。在不同的發(fā)育階段,食性也不盡相同。蝌蚪可喂以蛋黃、血粉、魚粉等,也可用豆?jié){、麩皮、面粉等佐食。幼蛙及成蛙的食物包括蚯蚓、蝦、螺、蚌、魚類等。牛蛙也攝食少量植物性餌料,多數(shù)為水生植物葉片、植物種子。
牛蛙攝食時,往往是靜候在安全、僻靜之處,蹲伏不動,待食物靠近時才猛撲過去。但捕食對象第1次運動時并不捕食,而在第2次、甚至第3次運動時才捕食;它的動作迅速而準確,很少落空;食物進入口腔內(nèi)并不咀嚼,而是整個囫圇吞下。在人工飼養(yǎng)的條件下,牛蛙通常是成群聚集在飼料臺上攝食,你爭我奪,熱鬧非凡;如飼料不足,大蛙吃小蛙的現(xiàn)象就會發(fā)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