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guān)推薦
巖民俗風(fēng)情 -資料
[客家娶親]
閩西客家人的迎娶婚禮別有風(fēng)趣,
巖民俗風(fēng)情
。男家的迎親隊抵達女家,新娘出門站在畫有八卦太極圖的米篩中換上新鞋,稱為“過米篩”象征留下娘家的活土(財氣),到婆家去重創(chuàng)業(yè)。接著背出家門,上車(古時用轎)時兄弟用一碗水潑到車上,表示嫁出去的女,潑出去的水。此時,新娘放聲慟哭。到達男家后,在一福命婦手捧盛著柑橘(寓甘甜,吉祥的園盤)的牽引下跨過火紅的木碳爐,以示“興旺”。入門時,新娘跨雞而過,稱“攔門雞”。進入廳堂拜堂后,即入洞房,婚宴開始。深夜鬧洞房,酣樂為止。[迎春]
是在農(nóng)歷立春日,州官縣尹親赴郊外舉行迎春牛儀式,由官員親自扮春官鞭打紙扎春;蛘媾O绿锢缣,以示重農(nóng)勤桑。農(nóng)村則在神前祭祀,家家戶戶采摘冬青樹枝和桃李花,扎在竹竿上,制成“春把”,從天井伸向高空,堂前擺上供品,“立春”時辰一至,焚香燭、放鞭炮,稱“迎春接福”,祈求全家安居樂業(yè),稻菽收。有的地方,用土捏成春牛或紙扎春牛,分送各戶,置于灶君之旁,以祈風(fēng)調(diào)雨順、五谷豐登。
[客家婦女的涼帽]
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涼帽用薄薄的蔑片或麥桿編成,斗笠的頂部縫有布,有的還繡著花(多繡梅花),邊沿四周,除正面外,還垂掛著五寸來長的褶疊均勻五彩斑斕的布,遠遠望去象一朵朵飄逸的艷麗鮮花。未婚的姑娘還在垂布的兩端編織著五顏六色的彩帶。彩帶便成為客家姑娘婚否的標(biāo)志。涼帽除有遮擋陽光,防雨水、防塵、防沙外,亦是客家婦女的獨特的頭飾。
[連城“走古事”]
連城縣境以祈風(fēng)調(diào)雨順,國泰民安的民間娛樂活動。走古事,以戲曲裝扮的兒童立于轎臺之上,由22名青壯年抬著,于正月十四上午十點許,在菩薩轎、萬民寶傘、彩旗、十番鼓樂隊的簇?fù)硐,一路鳴銃,在數(shù)以萬計的鄉(xiāng)民和游客的圍觀中,開始競賽,直走到領(lǐng)先的“天宮”棚同第二棚“古事”脫節(jié)時,鳴銃進入寸中,第一次 “走古”結(jié)束,
資料
《巖民俗風(fēng)情》(http://www.szmdbiao.com)。第二次是正月十五日“古事”列隊到村中的溪流里。鼓樂隊相互潑水透濕,然后響三銃,“古事”棚蜂擁下水,逆水徑走,他們不顧天寒水深,河石苔滑,跌倒了再爬起來,勇直前,激烈兢爭,直至抵達終點方允遏止,人們在歡娛中取樂,在兢爭中健身,是春節(jié)期間獨特民間體育、娛樂活動。
[龍巖采茶燈舞]
距今有150多年歷史。采茶燈舞以“采茶”和“撲蝶”為基調(diào),配上輕松流暢的民間小調(diào),輕歌曼舞,充滿歡快熱烈的氣氛,是福建民間舞蹈的一朵奇葩。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曾把此曲收入文庫。
[姑田游大龍]
元宵佳節(jié)游大龍是連城姑田傳統(tǒng)的群眾性文娛活動,始于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姑田紙扎龍直徑70厘米,長600余米,由一百五十節(jié)組成,由600余名青壯年參舞,被譽為 “天下第一龍”。
[閩西漢劇]
具有獨特風(fēng)格,廣泛流行于閩西客家地區(qū)和龍巖、漳平等地,是福建省主要的地方戲曲劇種之一。分生、旦、丑、凈四門行當(dāng);樂器方面有頭弦、月琴、三弦、琵琶 4大件,還有二胡、笛子、嗩吶、大小鑼,銅鑼、碗鑼、堂鼓、大小錢板、夾板等。經(jīng)收集記錄有本子的傳統(tǒng)劇目達200多個。
[閩西木偶戲]
木偶多至36個,每個木偶由10多條線操吊,木偶身長76.59厘米,頭約8.32厘米,眼珠會轉(zhuǎn)、嘴會張合和四肢能活動。分文、武小生,文、武老生,正、武、丑、老旦,文、武凈和文丑等角色。音樂唱腔分“高腔”和“亂彈”兩種。“高腔”的基本曲調(diào)為“九調(diào)十三腔”,以清為主,用客家話演唱;“亂彈”則吸收閩西漢劇的西皮、二黃唱腔,用官話演唱,木偶戲劇目有幾百個。50年代,閩西木偶戲代表隊曾赴上海參加華東區(qū)地方戲曲會演,榮獲“特種藝術(shù)表演獎”。
【巖民俗風(fēng)情 -資料】相關(guān)文章:
龍巖朝斗巖 -資料03-13
天壇資料08-15
泰山資料10-20
苦難的歷程 -資料03-13
樹的故事 -資料06-01
梅花的品格資料11-14
成功語錄 -資料03-13
婚姻的天條 -資料06-01
黃河介紹資料10-07
襄樊旅游 -資料0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