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常說知足常樂,而一項新的調(diào)查結(jié)果顯示:“略微不滿足”的人更易取得成功,
不知足的人更容易成功
。那么,對幸福和成功的追求,我們應該如何找到平衡點呢?不知足讓你變得更成功?
最近一項新調(diào)查頗引人注目,其結(jié)果顯示:“略微的不滿足”事實上會讓你變得更成功。當一個人對幸福的追求太過分時,他很難真正感到幸福。
托馬斯·杰斐遜起草《獨立宣言》的時候,是怎么預見到21世紀的美國人會圍繞“追求幸福”這件事團團轉(zhuǎn)呢?這位美國的“建國之父”當然不會預見到,今日美國人每年花費數(shù)十億美元,用在成堆的講述自我修養(yǎng)的書籍、錄音帶以及DVD等產(chǎn)品上。我們從中注意到這樣一個問題,那就是:如今覺得自己有些幸福的人們,想要更幸福一些,而且他們會把大量支出花費在“讓自己更幸福”上面。
成功卻不幸福?
不過,“過分幸福”真是件好事嗎?當然沒有人會把絕對的痛苦當作生存的“養(yǎng)分”,可要是無止境地尋求充滿勇氣和陽光的快樂生活,是不是有些危險呢?或者換種說法,人們是否對“幸福”的期望值過高呢?
越來越多的心理學研究者開始察覺到這種可能性的存在。有個研究團隊甚至已開始通過收集、分析大規(guī)模數(shù)據(jù),來對此問題進行考察。美國弗吉尼亞大學的心理學教授和快樂研究專家們決定對兩組人進行比較:一組自覺已非常幸福的人們;另一組則是自覺“適度”幸福,即認為幸福狀況有待提高的人們。
為簡便起見,我們暫且把以上兩組人分別稱為“非常幸福組”(the Blissful)和“適度幸福組”(the Contented)。心理學家并不對人們“變得幸福”的短暫時刻感興趣,他們更在意幸福的穩(wěn)定狀態(tài),即:人們對自己生活狀態(tài)的總體判斷。有一次,研究人員對這兩組分別進行測試,測試內(nèi)容包括:與人長久的親密關(guān)系、教育狀況、職業(yè)生涯、工資收入、公民事務以及慈善事業(yè)等等。
不出研究者們所料,他們發(fā)現(xiàn)和“適度幸福組”相比,“非常幸福組”擁有良好、持久人際關(guān)系的可能性更大。他們預測,并有分析顯示,對自己生活感到不太幸福的人們,總的來說會有更大動力去做一些改變。與之相反,感到自己已非常幸福的那部分人,可能會對伙伴或朋友有更多依賴,這當然會對鞏固彼此的關(guān)系有所裨益,相應的,他們感到更幸福也就很自然了。
“可憐的8000美元獎金”
可是,在教育狀況、職業(yè)生涯以及工資收入等方面,顯示的結(jié)果卻并不是人們想當然的那樣。比如說,在只針對學生的一項研究中,“適度幸福組”對學業(yè)更有責任心,
管理資料
《不知足的人更容易成功》(http://www.szmdbiao.com)。他們很少逃課,成績也更好些。等到他們進入職場以后,“適度幸福組”的學歷要更高,并且他們在事業(yè)的發(fā)展上也比“非常幸福組”更成功,同樣他們的錢包也會更鼓一些。對一批大學一年級學生的追蹤調(diào)查就證明了這點。當時在學校里感到很幸福的學生,19年后,即在他們37歲時,年收入要比他們“沉悶”的伙伴少大約8000美元。為什么會是這樣呢?讓我們好好想想。你應該知道有一種情況叫做“略微的不滿足”。一個從未被完全裝滿的瓶子,會總想裝得更多。這種“略微的不滿足”狀況對“適度幸福組”來說是種優(yōu)勢,會使他們在學習和工作中有更強競爭動力。簡單來說,就是“略微的不滿足”會激發(fā)人們成功。我們把這種情況稱為“可憐的8000美元獎金”現(xiàn)象。
“略微不滿足”的人參加政務
在政壇上,這種情況也比比皆是。心理學家發(fā)現(xiàn),“非常幸福組”比“適度幸福組”較少參與政治事務。參加公民事務通常被認為是一個人身心健康的衡量標準之一,所以當你剛看到上面的結(jié)論時,可能會覺得奇怪。不過這里同樣有一個確定的邏輯:脾氣不太好的人可能會視世界為不完美的,是需要改造的,所以他們要去做點什么去修補這些不足之處;蛘哌可以這樣說:積極的態(tài)度和與大家保持一致,會讓人們成為很好的伙伴,也會讓他們成為樂于遵守社會公約的好公民。當然這些人也就不太會有想要改變世界的想法了。
“知足”的人參加公益
調(diào)查結(jié)果中最出乎大家意料的,是與慈善事業(yè)有關(guān)的研究。正如2007年12月出版的《心理科學》上報道的那樣,當研究者問及有關(guān)志愿者工作的問題時,他們原以為答案會與政治事務的調(diào)查結(jié)果類似,即:那些不安生的、不滿足的、總覺得世界需要改變的“適度幸福組”成員,更有可能有動力去做志愿者。可事實恰恰相反。研究者們發(fā)現(xiàn),相比較“適度幸福組”,“非常幸福組”更有可能花時間和精力去無私地做一名志愿者。這樣看來,志愿服務與工作、政治事務不太一樣,它里面包含有更多友愛,它需要的是一種無私的愛心,而物質(zhì)需求相對而言并非那么重要。
要記得我們一直以來都以為“非常幸福組”并不是那些“不斷向上攀升的人們”,他們只是我們身邊一些自覺最幸福的普通人,而被我們稱為“適度幸福組”的那些人,其幸福程度事實上也比平均水平高一些。
可心理學家的這項研究告訴我們,“適度幸福組”“孜孜不倦”爭取的那些東西,其實是無意義的,而且還有可能有害,特別是當他們追求幸福過于“變本加厲”時。
想要追求一種“完美幸福”,這未免太過理想化。畢竟,當一個人對幸福的追求太過分時,他是很難真正感到幸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