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guān)推薦
《賣布頭》
賣布頭
作者:于寶林、馮寶華演出本
甲:相聲這個藝術(shù)哇,是綜合性的藝術(shù)。
乙:噢,不錯。
甲:啊,說唱的文學(xué)。
乙:哎,是是。
甲:(對乙)表演的好啊。
乙:噢,您夸獎。
甲:老演員啦。
乙:還談不到這個。
甲:相聲演員大部分都是北京人。
乙:哎,因為相聲是北京的出產(chǎn)。
甲:即便這個同志不是北京人。
乙:啊。
甲:也說普通話。
乙:那是啊。
甲:所以說說相聲的。
乙:啊。
甲:北京人多。
乙:對。
甲:開大飯莊子的呢?
乙:那哪會兒人多呢?
甲:山東人多。
乙:噢,是是。
甲:開顏料莊的。
乙:哪會兒人多?
甲:山西人多。
乙:哦,過去都那樣。
甲:賣布的。
乙:哪會兒人多?
甲:高陽人多。
乙:哦,是是。
甲:理發(fā)師。
乙:哪會兒人多?
甲:寶坻縣的人多。
乙:哦。
甲:打鐵的。
乙:哪會兒人多?
甲:章丘人多。
乙:呵,您聽聽。
甲:賣笤帚的。
乙:哪會兒人多?
甲:香河縣的人多。
乙:嗯。
甲:賣豆腐絲的。
乙:哪會兒人多?
甲:武清縣的人多。
乙:哦?
甲:澡堂子職工跟修腳的老同志。
乙:哪會兒人多呢?
甲:定興的人多。
乙:對。
甲:賣冰棍兒的。
乙:哪會兒人多?
甲:哪的人都有
乙:我……嘁??哎,嘿嘿,這怎么哪的都有了呢?
甲:您想哪沒有賣冰棍兒的。
乙:說的是啊。
甲:到了那個夏季炎熱,都要吃一點冷食。
乙:唉,就為了消暑。
甲:名字不一樣。
乙:哦,叫的名兒不同。
甲:到了咱們天津、北京就叫“冰棍兒”。
乙:是啊。
甲:到唐山地區(qū)。
乙:叫什么呢?
甲:叫“冰塊”。
乙:哦。
甲:(學(xué)吆喝)“大冰塊啦,三分五分嗒!
乙:哦哈哈。
甲:到江南。
乙:叫什么呢?
甲:叫“棒冰”。
乙:哦,給掉個個。
甲:到東北三省。
乙:是?
甲:叫”冰果”。
乙:嗯。
甲:到山東。
乙:叫什么?
甲:叫“冰榔棍兒”。
乙:哦?”冰榔棍兒”。
甲:“冰榔棍兒”。
乙:那要到山東吆喚呢?。
甲:吆喚有地方的色彩。
乙:是。
甲:好聽極了。
乙:要一吆喚?
甲:(學(xué)吆喝)“吃冰榔棍兒啦,冰榔棍兒都是涼的啊!
乙:這不廢話嘛,要熱的呢?
甲:熱的那是抻條面。
乙:嗐,這哪的事情啊。
甲:這吆喚叫啊。
乙:?
甲:“報君知”。
乙:不錯。
甲:又叫“會聲”。
乙:是啊
甲:還叫“貨
聲”。
乙:嗯。
甲:打招呼的意思。
乙:對啊。
甲:吆喚最好的您知道什么地方嗎?
乙:這我可知道。
甲:您介紹介紹。
乙:那得說是北京。
甲:咱們的首都。
乙:這么說您有點兒研究啊。
甲:跟您比還差點兒。
乙:您這是客氣,那我要吆喚一個你能知道是賣什么的嗎?
甲:當(dāng)著各位同志您就吆喚,您有上句,我馬上接您的下腔。
乙:好嘞,咱們互相地研究一下。
甲:探討探討。
乙:你聽這賣什么的啊。
甲:您來來。
乙:“冰糖嘞,葫——”
甲:“葫蘆兒嘞呀”
乙:呵哈?
甲:冰糖的葫蘆兒。
乙:嗯,行啊。
甲:到北京叫“糖葫蘆兒”。
乙:對啊。
甲:到咱們天津呢。
乙:叫?
甲:叫“糖墩兒”。
乙:嗯。
甲:吆喚好聽。
乙:天津吆喚?
甲:吆喚著都這味兒了。
乙:是?
甲:(學(xué)吆喝)“大紅果的糖墩啊”。
乙:哎。
甲:“墩兒——”
乙:哎,行啊,是這味兒啊,你再聽這賣什么的。
甲:您接著還來
乙:“新嘞個屜兒嘞”
甲:“包兒熱的嘞,發(fā)面包兒喲熱嘞——”
乙:哦,賣包子的也知道。
甲:賣包子的。
乙:行啊。
甲:到北京叫羊肉床子。
乙:嗯。
甲:上午啊賣羊肉,到了下午呢就賣包子。
乙:嗯。
甲:到咱們天津也賣包子。
乙:要到天津?
甲:跟他北京就不一樣。
乙:噢,怎么不一樣呢?
甲:吆喚時候就吆喚倆個字,簡單明確。
乙:哪倆個字?
甲:肉包。
乙:哦是是?
甲:一吆喚這個“肉”字,聲音特別大。
乙:哦。
甲:到“包”了,嘴皮子勁。
乙:是?
甲:表示這包子,薄皮大餡兒。
乙:哦,他要一吆喚呢?
甲:都這么吆喚。
乙:是。
甲:“肉——————包”
乙:完啦?這倒干脆啊。
甲:簡單明確
乙:好嘞,你再聽這個賣什么的。
甲:接著還來
乙:“嘿,南罐大的嘞!
甲:“不澀的嘞喲,澀了要換的嘞!
乙:哈哈,這賣什么的呢?
甲:賣柿子的。
乙:可以啊。
甲:到北京叫“柿子”,到咱們天津簡單。
乙:叫?
甲:“四則”(柿子)。
乙:唉,方言不一樣。
甲:這位一買柿子一說話,就知道這同志什么地方人。
乙:這怎么聽呢?
甲:“嘿,您這柿子澀不澀嘿!
乙:啊,這是北京話。
甲:“泥著四則塞不塞”(您這柿子澀不澀)
乙:嘿嘿嘿,這到了天津了。
甲:咱們天津售貨員有個特點。
乙:那要到天津吆喚?
甲:吆喚出來通俗易懂。
乙:是啊?
甲:啊,熱鬧,吆喚都這么吆喚。
乙:噢,您學(xué)學(xué)。
甲:“喝兩罐兒,喝兩罐兒來吧哎。”
乙:噢,是這味兒啊。
甲:你瞧瞧。
乙:你再聽這賣什么的。
甲:你接著來呀。
乙:“哎,紅個瓤兒好嘞,白個瓤兒——”
甲:“不過水的瓤兒嘞,好大地塊嘞,兩個大嘞,喝呀”
乙:喝?您這賣什么的?
甲:西瓜。
乙:哎,這西瓜它對,為什么喝呢?
甲:他這僂了這個。
乙:那端半拉喝去吧。
甲:咱們天津的售貨員吆喚好聽。
乙:哦,到了天津一吆喚。
甲:就這--勸業(yè)場后邊有一位。
乙:嗯。
甲:那大胖子。
乙:哦。
甲:一吆喚,走到那會兒,您要帶小孩的抱好嘍。
乙:怎么呢?
甲:抱不好嚇一跳。
乙:是啊。
甲:切得了一吆喚。
乙:一吆喚?
甲:“一毛一塊。。。!”
乙:嚯,這是玩命啊。
甲:顯著熱鬧。
乙:你再聽這賣什么的。
甲:您接著還來。
乙:“喝涼水嘞——”
甲:“大蜜桃嘞!
乙:行啊。
甲:賣桃的。
乙:哦,有倆下子。
甲:深川的蜜桃最出名。
乙:“哎,賽虎眼嘞——”
甲:“哎,櫻桃嘞,比炒豆兒還賤嘞”,賣櫻桃的。
乙:嗯,你再聽這個。
甲:你接著來。
乙:“哎,柿子大了!(音)
甲:“吃桑葚了冰個來的溫鮮果哎!(音)
乙:哦,這賣鮮貨的你也知道。
甲:怎么樣。
乙:你再聽這個。
甲:接著來。
乙:“煎餅果子——”噢……這……我吆喚出來啦?!
甲:你吆喚出來干嘛。
乙:這么樣。
甲:是?
乙:你吆喚我來接。
甲:我要吆喚北京的。
乙:。
甲:當(dāng)著各位親愛的觀眾。
乙:嗯?
甲:那算我欺負你。
乙:你說。
甲:就這前邊一點兒的。
乙:嘿嘿,我在天津五十多年,你說我什么沒見過?
甲:這個你準(zhǔn)接不上來。
乙:這么樣。
甲:嗯?
乙:你也別嗆火。
甲:是。
乙:如果你吆喚,我要不知道賣什么,我這兒張口結(jié)舌。
甲:這怎么辦?
乙:各位同志您甭客氣,您就鼓鼓掌(啪、啪、啪)。
甲:嗯。
乙:這為恥笑我。
甲:噢,這是嗆火。
乙:嘿嘿,算我栽給你了。
甲:各位作為評議員啊。
乙:嗯?
甲:我這么一吆喚,他接不上來,就給他鼓鼓掌。
乙:哎,你來呀。
甲:啊,這是賣什么的呀。
乙:你吆喚吧。
甲:“一毛半斤嘞”
乙:一……
甲:這個賣什么的?
乙:我……呵,行啊,真有倆下子啊。
甲:你瞧瞧,你來呀。
乙:哦,一個“一毛半斤”我就崴泥啦。
甲:哎。
乙:也別說,各位同志還真鼓勵你。
甲:嘿嘿。
乙:還真鼓掌,您哪位鼓掌來著,您說這個賣什么的?嘿嘿,那我要吆喚一個,你也不知道賣什么的。
甲:不相信。
乙:你聽著。
甲:您來。
乙:“哎,包圓去包圓去——”
甲:“買了買了,過來瞧瞧吧您吶——”
乙:“就這倆下嘞——”
甲:“這都是清倉處理的嘞——”
乙:這都什么亂七八糟!
甲:完了吧,您不動腦子,同志。
乙:你就說那馬路邊上戳大堆兒的那個。甲:你這個要求呢?
乙:串胡同兒的做小買賣的。
甲:走行走串巷的?
乙:有傳統(tǒng)性的那個。
甲:各位同志都聽過的?
乙:對呀。
甲:聽這個。
乙:你來吧。
甲:“賣大小——”
乙:“小金魚兒喲”
甲:“綠瓷盆兒喲”
乙:哎,綠……,哎喲呵,拐彎啦。
甲:嘿嘿。
乙:哦,你再吆喚。
甲:“大號——”
乙:“錫壺喲”
甲:“舊竹簾子”
乙:嗯
甲:“硬面——”
乙:“餑餑”
甲:“饅頭”
乙:走!什么毛病啊這?!
甲:完了吧?
乙:嘿嘿,合著到你那兒都是“一個馬兩個尾巴”?
甲:你這回也來“一個馬兩個尾巴”的。
乙:嗐,我也能吆喚這個。
甲:不相信。
乙:你聽著。
甲:你開始。
乙:“姜米小棗的——”
甲:“切糕跟粽子”
乙:呀呵,嚯,兩頭你都給占去啦?!
甲:這回你也兩頭占。
乙:好嘞,你吆喚我也兩頭占著。
甲:注意啊。
乙:你來吧。
甲:“油炸地嘞——”
乙:嗐,“果仁喲卷圈喲”(音)
甲:“老虎豆兒喲”
乙:老……嚯?還有老虎豆兒吶哈?
甲:嗯。
乙:好,你再吆喚。
甲:“油炸地嘞——”
乙:“果仁喲卷圈喲老虎豆兒喲”(音)
甲:“炸蝦米頭喲”
乙:嚯,行啊,這太多了這個。
甲:太多你來呀。
乙:你還敢吆喚嗎?
甲:你還敢接嗎?
乙:你吆喚。
甲:你注意。
乙:來吧。
甲:“油炸地嘞——”
乙:聽著點兒,“果仁喲
卷圈喲
老虎豆兒喲
炸山竽干兒喲
炸果子喲
炸麻花兒喲
炸排叉兒喲
炸糖麻花兒喲
炸糖耳頭喲
炸窩頭喲
炸果蓖兒喲
炸糕哇
炸素刃子喲
炸蝦米頭喲
炸小魚兒喲
炸螞蚱喲
干脆我想吃什么就炸什么吧”,哈哈哈。
甲:“炸搟面棍兒喲!”
乙:唏,像話嗎?
甲:怎么不像話?
乙:有炸搟面棍兒的嗎?
甲:您這全炸啦。
乙:?
甲:您這個絕點兒您這兒。
乙:哎,你那意思恨不得把我給窩到這會兒。
甲:這是個誤會。
乙:嗯。
甲:老同志們一回憶都知道。
乙:是?
甲:在舊社會那個時候啊。
乙:嗯?
甲:做小買賣的都講究吆喚。
乙:五行八作他都講究吆喚嘛。
甲:啊,有一種啊有藝術(shù)性的吆喚,最好聽的。
乙:那是賣什么的呢?
甲:在舊社會那陣賣估衣的,他有藝術(shù)性。
乙:噢,就是過去那賣舊衣服的。
甲:哎,分出多少樣來。
乙:是?
甲:有北京的估衣、天津的估衣、河南的估衣、陜西的估衣、山東的估衣、山西的估衣、大口的估衣、小口的估衣、對口的估衣。
乙:嚯,估衣就分這么些種。
甲:各有千秋。
乙:噢,您說那種有藝術(shù)性?
甲:有藝術(shù)性、幽默含蓄、現(xiàn)抓現(xiàn)編的。
乙:是?
甲:有一種對口的估衣。
乙:哦,就是兩個人吆喚。
甲:一對一句。
乙:賣一樣的東西,一對一句吆喚。
甲:現(xiàn)抓現(xiàn)編。
乙:可以呀。
甲:腦子得快。
乙:我腦子就不慢。
甲:嗯?
乙:咱們倆吆喚一回。
甲:試試啊。
乙:你有上句我給你接下句。
甲:好啦。
乙:來吧。
甲:拿這手絹啊。
乙:嗯。
甲:說什么衣服就什么衣服啦。
乙:您說什么衣服我都有下句。
甲:詞得快啊。
乙:來吧。
甲:開始啦啊,“大啦馬的褂兒啊!
乙:“大啦馬的褂兒啊!
甲:嗯,好嘛,倆大馬褂兒這?!
乙:哎?
甲:不對
乙:不隨著你來嗎?
甲:詞兒不能一樣。
乙:哦,詞兒嗎要改一改。
甲:對對對。
乙:可以呀。
甲:“大啦馬的褂兒啊”
乙:“二啦馬的褂兒啊”
甲:“三啦馬的褂兒啊”
乙:“四啦馬的褂兒啊”
甲:“五馬褂兒啊”
乙:“六了馬的褂兒啊”
甲:馬褂兒這排隊來了在這會兒?
乙:嘿嘿。
甲:您這攤上光買馬褂兒合算是。
乙:你認為我不懂啊。
甲:您這是?
乙:我明白。
甲:是?
乙:你吆喚大馬褂兒,我再吆喚啊,是馬褂兒可不許說馬褂兒。
甲:對。
乙:可以用那種形容詞把它給形容出來,為什么它叫”馬褂兒”,對不對?
甲:對,還得說出一番道理出來。
乙:那就定啦。
甲:那就來吧。
乙:來吧。
甲:“大啦馬的褂兒啊——”
乙:“套在外邊兒喲。”
甲:這——。
乙:嘿嘿嘿。
甲:您先別樂。
乙:啊?
甲:這我不理解。
乙:怎么不理解?
甲:這大馬褂兒怎么非套外邊兒?
乙:嘿嘿,馬褂兒為禮服。
甲:對!
乙:過去是長袍馬褂兒嘛,拜客的時候,穿好了大褂兒。
甲:嗯?
乙:是把這馬褂兒就是套在外面兒。
甲:噢。
乙:是馬褂兒就套外面兒。
甲:馬褂兒套外邊兒。
乙:對了。
甲:那要套里邊兒呢?
乙:哎,那是背心兒。
甲:行。
乙:嘿嘿。
甲:“大啦馬的褂兒啊——”
乙:“套在外邊兒喲!
甲:“沒有袖子喲”
乙:我,哎,“那是坎肩兒喲!
甲:“買袍兒的嘍”
乙:“有領(lǐng)子喲”
甲:“買了我的襖兒喲”
乙:“續(xù)著棉花喲”
甲:“墩兒啦墩兒喲”
乙:“打著棉的墩兒喲”
甲:“怎么這么厚哇”
乙:“親娘續(xù)的呀”
甲:“后娘當(dāng)?shù)难健?音)
乙:“賣多少錢吶?”
甲:“五六毛喲”
乙:“一嘞塊的一呀”
甲:“爺兒倆趕集喲”
乙:“一大一小兒喲”
甲:“買褲子喲”
乙:“倆條腿兒喲”
甲:“一條腿兒的喲——”
乙:嗯?嘿嘿,“那是裙子喲”
甲:“三條腿兒喲——”
乙:嗯,“沒法兒穿喲”
甲:“四條腿兒喲——”
乙:“那是倆條喲”
甲:“五條腿兒喲——”
乙:“那是手套兒哇”……手套都出來啦?你這可叫擠兌人吶
甲:不簡單吶。
乙:嗯?
甲:腦子夠快。
乙:還談不到這個。
甲:這個吆喚您聽著有意思吧?
乙:是啊。
甲:比這還有好聽的
乙:那是賣什么的?
甲:在舊社會有一種賣布頭兒的吆喚。
乙:嗯。
甲:他有藝術(shù)性。
乙:哦,你說的那是串胡同兒背著大包袱?
甲:那怎么吆喚吶?
乙:一吆喚都這味兒嘛?
甲:您來來我聽聽。
乙:都是天津的鄉(xiāng)親。
甲:可以。
乙:“賣雜散布頭兒嘞,一百多色三百多樣兒,買去做布料兒去唄!”
甲:嗯。
乙:對不對?
甲:您介紹的是一部分。
乙:是啊。
甲:咱們天津鄉(xiāng)親。
乙:嗯。
甲:背著包袱,到胡同里打開之后。
乙:嗯?
甲:一塊兒一塊兒的。
乙:對呀。
甲:拿出來吆喚熱鬧極了,“這一塊啊!
乙:?
甲:“不掉色(shai
3)的花洋布啊。”
乙:喔。
甲:“買家去給小孩兒做褲衩兒、做兜兜去吧您吶!
乙:喔?
甲:“做門簾兒、窗戶簾兒,靠里掛靠外掛靠里掛嘞里外!
乙:這都什么亂七八糟的?!
甲:這個我也不知道這個。
乙:噢,您說這種賣布頭兒的?
甲:我介紹這種賣布頭兒的在舊社會是騙人的生意。
乙:錯啦。
甲:嗯?
乙:買賣它不能夠騙人。
甲:他們就騙人。
乙:為什么呢?
甲:有門市部。
乙:哦,也有門臉。
甲:在商店門口兒擺攤兒。
乙:是?
甲:把布都碼到一塊兒。
乙:嗯。
甲:整塊兒的布,整匹的的全是。
乙:。
甲:他撕一塊兒一塊兒的。
乙:哦,滿給扯開嘍。
甲:一丈五六。
乙:是了。
甲:不耽誤您的材料。
乙:嗯。
甲:做大褂兒夠一件兒,褲褂兒夠一身兒。
乙:是啊。
甲:吆喚出來好聽。
乙:哦。
甲:有轍有板、有腔有調(diào),就跟唱一樣。
乙:這么樣。
甲:嗯。
乙:您吶,就在這兒吆喚一下。
甲:可以。
乙:我去(扮)那小伙計兒。
甲:成
乙:站那旁邊給您扽(den
4)那布的犄角,接個下腔。
甲:可以可以。
乙:來吧。
甲:掀開布拿過來他不吆喚。
乙:嗯?
甲:摔一摔。
乙:賣抬賣抬(音)。
甲:表示這布啊,沒有漿性。
乙:是了。
甲:含一口水噴一下。
乙:嗯。
甲:“撲————”,(用力拍一下手)“啪”,這塊布。
乙:。
甲:您買家穿去
乙:是是?
甲:穿多少年,怎么洗,怎么投它不掉色(shai
3)
乙:哎,透藍?
甲:漂白
乙:廢話嘛,白的還掉色(shai
3)嗎?
甲:咱先吆喚這白的試試,“哎——”
【《賣布頭》】相關(guān)文章:
給小布頭的一封信08-10
賣蘋果05-01
賣日子04-27
賣水果05-01
賣包子05-02
賣松者,賣松者修睦,賣松者的意思,賣松者賞析 -詩詞大全03-13
“賣不賣我了?800字-敘事作文04-30
賣面包作文08-12
買與賣作文08-06
賣氣球作文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