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一個母親與混血兒子的較量-《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
僅僅用了一個晚上,我一口氣讀完了龍應臺的《親愛的安德烈》.這不是一本小說,是一本書信集.龍應臺,是一個出生在臺灣偏僻漁村,留學于美國,也曾扎根在德國,如今輾轉(zhuǎn)于香港臺北上海,游走在于書香飄逸的校園,徘徊在文人與政客交界線上的作家.在她身上,有豐厚的生活閱歷,有苦難生活留下來的純樸印跡,有寬闊的視野和胸懷,也有四海為家的無奈. 在眾多人生角色中,也許母親是她最愿意擔當卻也是最需要花心思的一份天職.因為她的出色,因為她與兒子們有不同的成長環(huán)境和經(jīng)歷,更因為工作使得母子曾經(jīng)四年兩地分隔,使得她扮演地非常辛苦.我們的作家在這兩個歐洲年輕人面前,兢兢業(yè)業(yè)報著小學生的學習心態(tài),試著通過他們的眼光去看世界,不斷去學習怎樣做一個母親. 從這樣一本母子書信合集里,我們可以窺視自己內(nèi)心的”本我”和”自我”.我們不是西方人,我們不是混血兒, 雖然我們的唇舌早已靈活地操練著幾國語言,我們也愛上了小麥膚色,也許我們還有了洋名,可我們還是中國人!是嗎?我們是中國人嗎?---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中國人可以是一個單純的國籍概念,也可以是一個文化身份.是,我們是中國人,但我以為只憑每個人心中那顆萌動的愛國心,但對自己國家歷史的生疏,文化認知的淺薄就不能被歸為地地道道的中國人.(中國是大國,地域是其橫軸,時代是其縱軸,面對深遠的歷史和浩瀚的文化,中國人這三個字不是讓人輕易說得很底氣的).隨著不同人生際遇,世界在我們的內(nèi)心不再是大到?jīng)]有邊界,而我們的心理身份微妙地被修正著,我們需要不斷去審視發(fā)現(xiàn)新的自己,同時距離祖國千里之外的我們,對”愛國”兩字也有了不同的認識,也許正因為相隔萬水千山,它倒反顯得更清晰和真實.愛國里不應存在所謂的片面視角和朦朧之美,不是這樣的嗎? 所謂的文化差異,不僅僅是在夫妻友人間,龍應臺恰恰在面對兒子的時候遇到了最大的考驗.試想,作為一個混血兒的母親,能夠站在一個同兒子談古論今的高度去慢慢消除思想代溝與文化上的隔閡是多么美好的一件事!翻著小小書頁,目光游走在生動的母子對話里,你仿佛不是一個單純的讀者,是一個興致昂然的主動參與者.他們的探討的那些話題,可以是微不足道如懵懂少年失戀,考試厭煩癥,音樂風格喜好,也可以是大到道德標準的定義,游行和抗議的自由與責任,衰老,遺憾和死亡的沉重人生參悟.同時,你會感到自己是一個不合格的啦啦隊長---在某些論題上我們理解支持著作家媽媽,在另外一些上我們和安德烈稱兄道弟地嘲笑著媽媽輩們的迂腐和過時,認同著小小年紀的菲利浦對香港地方文化的獨到眼光.在這樣善變的立場讓我們感到樂趣無窮,也從這對母子的對話中明白當下我們的文化身份.在這幾十余封書信中,明顯可以感到安德烈的成長,和一個母親從當初的不被接受和無從下手,到后來在角色里的游韌有余,我們作為子女,作為母親(或未來的母親),作為中國人,作為新歐洲人,當然其中的啟發(fā)是多樣性的. 網(wǎng)上有電子版本可以下載.【一個母親與混血兒子的較量-《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相關文章:
親愛的安德烈讀書筆記04-28
親愛的安德烈心得體會04-16
《親愛的安德烈》讀后心得03-09
《親愛的安德烈》讀書筆記(通用25篇)01-06
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01-21
《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02-06
《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04-28
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04-28
《親愛的安德烈》讀書心得02-18
讀親愛的安德烈有感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