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朝1566》讀后感(通用18篇)
讀完一本書以后,從中我們可以吸收新的思想,為此需要好好認真地寫讀后感。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寫讀后感嗎?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大明王朝1566》讀后感,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大明王朝1566》讀后感 1
花半個月的時間,啃完了這本大部頭,好書不覺得長。
之前百無聊賴之際,按照評分搜電視劇,總會有它出現(xiàn),相關(guān)信息就是“被禁了十年”、“天下第一太監(jiān)楊金水”等一些博人眼球的字眼。說實話對于這樣的歷史劇,沉重、詭譎,看著總覺得腦子不夠用。當年追的《康熙王朝》我也只是覺得“所幸并沒有生在帝王家”,而看完這本書,我的感覺就是“所幸生在新時代下!
書中所寫的便是嘉靖的后時代,沉迷修煉,服食丹藥、暴力偏執(zhí)、多疑獨斷,心中想的只是在自己修道世界里,安詳?shù)膹娜耸篱g進入到他的“仙世界”。大臣們充耳不聞,甚至有點助紂為虐的意思,百姓們苦不堪言,但是去申訴無門,那個時代,陰郁、沉痛。
這里不想分析嘉靖為何成這樣,海瑞有多勇敢正直,我只是想感慨一下書里的官場。
伴君如伴虎,這里最明顯的便是嚴嵩、徐階、呂芳,其實我很佩服這樣的人,見微知著,任何的蛛絲馬跡都能夠揣測出圣意,也許小說里有夸張成分,但是現(xiàn)在我都沒有明白為什么那個玉球就是“外重內(nèi)輕”的意思。人在官場修煉幾十年,真的可以到這個地步嗎?電視劇里和書本里對于表情都有專門的描寫,在現(xiàn)實生活中,真的有人能夠在這轉(zhuǎn)瞬即逝的微表情中讀懂一個人的內(nèi)心世界嗎?恕我平凡!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江湖里便是血雨腥風,背景音樂都應(yīng)該是那種急促的、詭異的,但是我感覺周圍的一切確實那么的風輕云淡,偶爾的挫折都是明面上的事情。
官斗、宮斗、宅斗,這樣的.題材也被大家喜聞樂見,能夠喚起大家內(nèi)心的“偷窺欲”,以上帝視角看別人的斗爭,坐山觀虎斗,跟看戲的感覺一樣,究竟這樣的場景或者說斗爭的手段,我們的生活中真的有嗎?恕我單純!
每一本書都給人不同的感受,也許不同的人感受也不同,看完此書,我的感覺便是,如今的生活真美好!有強大的國家在為民辦事,有和諧的家庭在制造快樂,有穩(wěn)定的工作在提供基礎(chǔ),更重要的是,有平和的環(huán)境在滋養(yǎng)內(nèi)心!
《大明王朝1566》讀后感 2
這本書讀完真有種說來話長的感覺啊……
作為一個半吊子歷史愛好者,印象中,春秋戰(zhàn)國,群雄并起百家爭鳴,及至秦統(tǒng)六合,封建王朝由始興。漢元兩朝,想起似聞金戈之聲,疆域遼闊。唐代貞觀之治開元盛世,更兼帝王家綺麗愛情故事,國力強盛。南北二宋,雖有戰(zhàn)禍,但在經(jīng)濟和文學藝術(shù)方面達到的高度也很高。只有明代,印象中最深的便是宦官當?shù),廠衛(wèi)橫行,主觀感受實在沒有什么好印象,但是這本書卻給了我不一樣的感覺。
從時間和事件上,倒嚴前后,大致可以分為兩塊。前半看得心潮澎湃,為大義舍身忘家;后半更多政治,上意天威云云。
以“改稻為!碧钛a國庫拉開序幕,其間各方人物你方唱罷我登場。“國士”胡宗憲,有勇有謀有節(jié),進能前線抗倭,退能護一方百姓,想的比別人深遠的多,“好媳婦兩頭瞞”。清官海瑞自不必說,浩然正氣敢于同任何人叫板,一封《治安疏》諫上,朝野震動,是“直臣”,可惜家國難兩顧。嘉靖一心修道,二十年不上朝,但什么細枝末節(jié)的小事都逃不開他的眼睛,這大概也跟他豢養(yǎng)錦衣衛(wèi),眼線遍布各處有關(guān)吧,他跟大臣的信息是不對稱的,因而顯得更為神秘莫測,但他有時候又會表現(xiàn)出作為皇帝的孤單,真正孤家寡人。王用汲海瑞引為知音,伯牙子期的交情。還有許多,嚴嵩父子,裕王,徐階,高拱,張居正,趙貞吉,李時珍,譚綸,沈一石,楊金水,呂芳,陳洪,黃錦等等,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立場,以呂芳口說出的“思危思退思變”,可能就是那些官場老人的安身立命之本?
嘉靖四十年一直到嘉靖薨逝,大明朝雖已千瘡百孔,但也不乏賢人能臣,況其后緊跟而來的改革和大明中興,雖然小說并不代表史實,但突然對這段歷史更感興趣了呢!
《大明王朝1566》讀后感 3
大明王朝1566其書中人物無人不冤,世人皆苦。
以胡宗憲來說,有能力有抱負,真心為國為民想做實事,明知嚴黨貪腐,卻不得不投誠,否則報國無門。二十年艱危,最終隨之隕落。
嚴嵩把持朝政二十年威風嗎?看起來似乎是,可還是一刻不敢怠慢,年過八旬依然要殫精竭慮,最終兒子被殺,自己被迫離開,從前求著他提字的醬菜店老板都毫不掩飾的讓他在人生的最后明白了什么是樹倒猢猻散,人情冷暖,世態(tài)炎涼。
海瑞呢?清官,唯一上書罵皇帝的人,女兒淹死,妻子難產(chǎn),一尸兩命,自己入獄,雖為蒼生,己身極苦。圣人云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很顯然他苦了自己,苦了家人。
大boss嘉靖帝呢?這個明朝歷史上最聰明的皇帝,二十年不上朝卻盡知天下事,潛心修道卻將群臣玩弄于股掌中,他非常自私,為了控制大臣,鼓勵他們黨爭,為自己修宮殿修道觀,國庫空虛任由嚴氏父子作孽,百姓生靈涂炭。但他也甚為寂寞,自己也說無親無故,一個人被送到京城做皇帝,權(quán)利在他手中不是為天下百姓謀福,而是讓大臣聽話,讓百姓聽話,所以,沒有人愛他,群臣和百姓都怕他,連他的兒子孫子都怕他。他死了,真心為他哭的只有一個罵過他,讓他震怒想要殺掉的海瑞?杀蓢@!
明朝是一個很有意思的朝代,史說明亡于黨爭,此為正解。為什么有黨爭?且以為那是皇帝自私的產(chǎn)物,自朱元璋建立明王朝起,殺宰相功臣,目的就為集中皇權(quán),權(quán)利的集中就會造成專制,什么是專制,專制就是相信自己不會錯,所以你看,皇帝從來不錯,都是下面的人不好。天下無不是的父母,更無不是的君父!
嘉靖帝是一個聰明到可怕的皇帝,他讓大臣們惶恐,一部1566寫盡了多少人性。好的小說一定是分析人性的,我們知道人性是復(fù)雜的,好人壞人都是相對的`,我們要看到的不是一個天生的好人壞人,而是在具體的事件中好壞的轉(zhuǎn)變,我以為這部書里唯一能算作好人的只有一個,那就是太監(jiān)呂芳。伴君如伴虎,況在復(fù)雜的大明朝,能全身而退的只有他,看到他對裝瘋幾年的楊金水說以后再也沒人可以欺負他的時候,無法不動容。
這部書里很多鮮活的形象,讓我感動的是,作為歷史小說,這部書里還是有很多出色的女性形象,這在以往歷史小說中不多見。比如蕓娘,比如李妃,比如齊大柱妻子,他們都美貌而智慧,也都得到了幸福。
《大明王朝1566》讀后感 4
這本書可以說也是一部皇皇巨著,除去之前讀過的明朝那些事兒外,已是耗時最費的作品。作為歷史文學,考慮到構(gòu)造情節(jié)的必要,與史實確有偏差,但主要歷史人物的性格刻畫仍使人印象深刻。
全書以嘉靖后期國庫虧空,嚴黨企圖在浙江推行改稻為桑充實國庫開篇,歷毀堤淹田,構(gòu)陷海瑞情事,及至海瑞反擊,胡宗憲清剿倭寇,使嚴嵩失去了嘉靖的.信任和倚杖,把持朝政二十余年之久的嚴黨潰于一旦。然而嚴黨雖倒,國家的財政問題并沒有得到解決,在平民死于饑寒,百官無不欠俸的危機之下,嘉靖卻大舉興建宮觀,引起朝野震憤,從而催生了海瑞的天下第一疏,引發(fā)了君臣之間的巨大矛盾。而此時,嘉靖由于久服丹藥,積重難返,不久便龍馭上賓,隨即裕王即位,大赦天下,以海瑞為代表的一批諫臣脫身大獄,加入到了明朝中后期的隆萬大改革中間。
故事到此完結(jié),但我們對于嘉靖和海瑞的評判沒有結(jié)束,嘉靖年少時從旁支入主大宗,在權(quán)謀老到的群臣間站穩(wěn)腳跟,足以證明其本身的聰慧天才,然其沉迷修道,大興土木,重用嚴黨,使國家一度風雨飄搖,幾成誤國之君。而海瑞雖出身卑微,心性卻至陽至剛,不避權(quán)貴,憂懷百姓,大直大忠,無愧青史留名,萬古流芳。
這本書在一些細節(jié)似乎還需雕琢,不過總體尚可,以上。
《大明王朝1566》讀后感 5
本無意陷入,卻不可能不被陷入。讀這本書之前,對明史了解甚少。雖然看過明朝那些事,但做多印象也就只是朱元璋,朱棣。我也只是知道嘉慶,嚴嵩父子,徐階……卻不曾深入了解過他們。只知道明朝多能臣,卻不知道他們卻多出現(xiàn)在這個時代。
嘉靖,在我心里他已是明朝僅此于朱元璋與朱棣的皇帝。他雖然懶政但不棄政。只要他在世時,行政,軍事大權(quán)仍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無人可撼動。一人與百官爭禮,倒嚴黨……只要他在,大明還是朱家的大明。他心里比誰都糊涂,不知道人不能長命百歲,不知道加速他死亡的正是他的丹藥。但他心里比誰都清楚,嚴黨不倒,大明一半是他嚴家的大明。海瑞是乾下,他是乾上。雖海瑞那一天下第一疏讓他丟盡顏面,讓他更早看到后代歷史書上的自己?伤仓雷约号橙醯膬鹤有枰@個等待改革的王朝需要他。不殺海瑞,便是一功吧!
海瑞,從沒想到他是這般的.聰明,圓滑,又是這般的剛正不阿!他是儒家?guī)浊Ю锍龅囊粋極品,治國,齊家,平天下如烙印般在他心里從未忘卻。卻又為他的家人遺憾;蛟S忠孝兩全就只是最好的夢想吧!
這個時代,高拱,張居正,王陽明,胡宗憲,戚繼光……他們相繼閃耀于歷史的舞臺。歷史的浪花淘盡無數(shù)英雄,金子在篩選后奪目!
《大明王朝1566》讀后感 6
一部歷史大作。嘉靖帝精明透頂、聰慧過人,十幾歲從哥哥手中接過大統(tǒng),智斗大臣的“大禮議”之爭,此后二十年不上朝、一心玄修、熱衷煉丹追尋長生不老藥、實際掌握著大明兩京一十三省的財務(wù)大事、玩弄群臣于鼓掌間,如此多的矛盾集于此位皇帝一身,真是讓人覺得這個皇帝太特別了。崇尚無為之治,卻暗地里掌握著幾乎一切,東廠太監(jiān)遍地、錦衣衛(wèi)耳目遍于天下,但最終,乾上乾下,卻跟海瑞杠上了。書中的描寫對海瑞有了一個清晰的體現(xiàn)。有時候覺得海母、海瑞簡直有些不可理喻,海瑞在老母跟前說的.最多的便是兒子不孝……可是最終還是決定死諫,最終海妻死于難產(chǎn)。海筆架,是怎樣置一己之力于不顧,力爭還大明朝一個朗朗乾坤!?
之后就是徐階,高拱,張居正,譚倫,王用級這些名臣。睿智、博學。還有身為忠良之后本來大家閨秀、因牽入政變而身陷風塵的蕓娘,以及書中對《廣陵散》的科普;戚繼光軍中為一介桑農(nóng)齊大柱做主、齊大柱與自己的妻子相知相許的片段,都令人感受到在苦難中的一點溫馨。
《大明王朝1566》讀后感 7
《大明王朝1566》讀完了,歷時一個月,每晚在睡前看一兩章,喜歡這種不緊不慢的閱讀方式。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就是嘉靖皇帝和海瑞,整個故事也最終是為了讓這兩位君臣碰面。先說嘉靖皇帝吧,一般我們都認為皇帝,貴為天子,萬人之上該是多幸福。但古代的皇帝其實是個苦差事,從小要文武兼修,非常嚴格,在即位的過程中也充滿著爾虞我詐,稍不留神就早早“收場”。前二十年嘉靖勵精圖治,將整個大明管理得井井有條,但處在權(quán)力巔峰的帝王最害怕的就是生命的逝去,于是他開始追求仙道,煉制仙藥更是折磨身邊的宮女,最終導(dǎo)致宮女弒君的“壬寅宮變”發(fā)生,從那之后他再也沒有踏入紫禁城,也從此不再上朝。你以為他就會成為昏君嗎?恰恰相反,他設(shè)立內(nèi)閣和司禮監(jiān)為自己的.左膀右臂,雖然身在精舍,但外界所發(fā)生的他都了如指掌。但這種管理模式弊端就在于權(quán)力旁落,以致于嚴嵩父子專權(quán)貪污橫行。這其實都是嘉靖一心求道的過錯,但滿朝文武無人敢直言,直到海瑞的出現(xiàn)。
在內(nèi)閣為了迎合嘉靖從不多的國庫中撥出巨款給他修了兩所宮殿時,百官卻發(fā)不起俸祿,也就無人給皇帝上賀表,沒想他竟然耍起了脾氣不遷居,要求百官上賀表才搬,百官無法只得照做,而在這些賀表中就夾帶著海瑞名垂千古的《治安疏》,表中直接批評了嘉靖皇帝,作為皇帝哪受到過如此侮辱,馬上命人羈押,讀到這時我都為海瑞捏把汗,但最后嘉靖皇帝卻并沒有殺他,反而稱他為國之利器留給了萬歷皇帝。
小時候看電視劇特別喜歡清官,他們愛護百姓,懲治壞人。長大了則認為他們不懂圓滑,不懂人情世故,甚至覺得有點傻,F(xiàn)在來看他們之所以能名留青史,不在于他們的行為,其實在于他們的思想,第一他們不受世俗的眼光,沒有同流合污。第二他們看到了整個時代中的污點,而且敢于直言,即使是失去生命。
《大明王朝1566》讀后感 8
寫盡了封建官僚的百態(tài):一腔正氣無欲則剛之海瑞;忠肝義膽國之棟梁胡宗憲;深諳帝心一味逢迎之趙貞吉;老謀深算之“媳婦”權(quán)臣嚴嵩徐階;自私自利卻又聰穎老謀之嘉靖。真是讓人大開眼界!
嘉靖帝執(zhí)政45年,號稱“無為而治”,心中所想?yún)s唯有自身,繳納民膏只為充裕私庫修建道觀,上供銀錢不足竟不顧軍國大事路有餓殍,大臣們未及時逢迎上具賀表便龍顏大怒。此等自私之君王,真也罕見!
所謂上梁不正下梁歪,上至嚴嵩,下至小小縣丞牢頭,無一不搜刮搶掠魚肉百姓。所幸大明還有“神劍”海瑞,直言敢諫,無一絲私心。這也是為什么他一個六品小官卻能人盡皆知,世代傳頌;而那些封侯拜相之人,卻無人知曉。多有人評論他沒有經(jīng)世治國之才,只能當個小父母官,還多給上峰添亂,讓人掣肘。我卻不以為然。真實的海瑞是否真如此書所寫我不甚知,但就此書看來,此人情商智商俱高,只不過“水至清則無魚”,有此等人物在編,除卻少數(shù)幾個知己(李時珍、王用汲),他人怎能不恨呢!
不過,此書好在既寫出了眾官百態(tài),也寫出了“眾生皆苦”。每個人身在朝堂的漩渦之中,為了自身前程為了同黨利益或者真正為了百姓,都在盡力斡旋之中。沒有一個絕對的好人,也沒有一個絕對的'壞人。剛直不阿之海瑞,也對也不起他的妻兒。自私自利之嘉靖,在臨終前也對自己的所作所為甚為后悔,為自己的兒子留下些許光明。生而為人,每個人都在自己的命格里奮進,就看自己最看重最要爭的是什么了。只是不管怎么樣,到頭來也是赤條條來也赤條條去,落了白茫茫一片大地真干凈。
《大明王朝1566》讀后感 9
在書中看到了現(xiàn)行玩弄權(quán)術(shù)之現(xiàn)狀:
1、你猜,你猜,你猜猜看。嘉靖皇帝心中已有決斷,但是從不直言!八呀(jīng)悟到了太極政治的真諦——政不由己出。做對了,他便認可;做錯了,責任永遠是下面的。萬允萬當,不如一默。任何一句話,你不說出來便是那句話的主人,你說了出來,便是那句話的奴隸。讓內(nèi)閣說去,讓司禮監(jiān)說去。讓他們揣摩著自己的圣意說去!
2、清流濁流之說!肮湃朔Q長江為江,黃河為河。長江水清,黃河水濁,長江在流,黃河也在流。古諺云:圣人出,黃河清?牲S河什么時候清過?長江之水灌溉了兩岸數(shù)省之田地,黃河之水也灌溉了數(shù)省兩岸之田地,只能不因水清而偏用,也只能不因水濁而偏廢,自古皆然。這個海瑞不懂這個道理,在奏折里勸朕只用長江而廢黃河,朕其可乎?反之,黃河一旦泛濫,便需治理,這便是朕為什么罷黜嚴嵩、殺嚴世蕃的`道理。再反之,長江一旦泛濫,朕也要治理,這便是朕為什么罷黜楊廷和、夏言,殺楊繼盛沈煉等人的道理。”發(fā)人深省,清流濁流,實質(zhì)就是權(quán)術(shù),相互的制衡。某個時間段、某個事件需要濁流來來打壓清流,到一定程度,又需要清流抬頭來制衡濁流,用人不可全是清流,亦不可全是濁流,各有其長處。只不過,如果不是用人者,只是單純的身為清流或者濁流不也是一種哀傷,不過又有誰可以跳出這個身份不入流?
3、三思:“思危、思退、思變,知道有危險就躲開危險,叫思危;躲到人家都不再注意你的地方,叫思退;退下來就有機會,再慢慢看,慢慢想,以前哪里錯了,往后該怎么改,叫思變”。發(fā)人深省,人生,有此“三思”而后行,就已經(jīng)是不平凡的人生!
《大明王朝1566》讀后感 10
最近迷上歷史,更迷上各個王朝的皇帝的故事,讀了《大明王朝1566》這本書,又被書中的人物和故事迷上了,一連幾天,手不釋卷,愛不釋手!洞竺魍醭1566》的作者劉和平,看著這本書,被里面的經(jīng)典故事和人物深深吸引。
明朝的嘉靖皇帝朱厚熜二十幾年不上朝,卻把修仙修道看成是人生最重要的事,以至政不通人不和,百姓生活苦不堪言,官員腐敗,以嚴嵩、嚴世蕃為首的內(nèi)閣大臣以一葉蔽目,為了彌補虧空的國庫,不惜蹂躪百姓,指示官員炸堤淹田,已完成賤買百姓土地的陰謀,洪水不僅淹了田地,也淹死數(shù)十萬百姓。蛀蟲們制造驚天冤案,一個又一個的朝廷大臣被牽扯其中,無法為百姓伸冤,正義難以伸張,就連一品大臣胡宗憲、趙貞吉也不能為民做主,然而一個小小的六品縣丞海瑞,不僅書寫了一部璀璨的歷史,更讓世人都記住了他的名字,他不但敢冒天下之大不為而為之,而且敢于指出嘉靖皇帝的問題,以正朝綱,這樣的忠臣、直臣說出了所有臣子不敢說的話。
海瑞,字剛峰,他的人就像他的名字一樣正直。一生清廉,甚至貧困,吃二斤肉都被當作稀奇而談,這樣一個人們的公仆得到的.是民心,他的管理轄區(qū),百姓無不愛戴。然而,他是一個好公仆,卻不是一個“好兒子”、“好丈夫”、“好父親”,他的女兒溺水而死,兩個兒子沒等出生就離他而去,難產(chǎn)的兒子也帶走了他的妻子,他的家庭是不幸的。可大明朝有了他卻是有幸的,他是歷史的功臣,正因為他的直言,才讓隆慶皇帝朱載垕大刀闊斧的改革朝政,明朝百姓看到希望,人們親切的稱他“海青天”。
這時一部充斥著奇思幻想的朝代故事,這本書告訴我們,正義也許會遲到,但永遠不會缺席,做一個心中有他人,心中有大愛的人,才能不枉人世之中走一遭。
《大明王朝1566》讀后感 11
每次看完一本書的結(jié)局,心里總是久久不能平靜。
書中的嘉靖和海母在我看來是一樣的人,只不過嘉靖掌國,海母掌家。
最讓我矛盾的是海瑞和嘉靖。
海瑞,我很多時候真想沖過去打他幾拳,在我看來他不通人情又極通人情,幾分自私又絕對無私。關(guān)于他的家庭,作為當代人,我真的很看不慣他,很看不慣海母,氣不打一處來。但我又很佩服他,他實現(xiàn)了只存在于理想和書中的忠孝人格,或許有些愚孝,但他實現(xiàn)了真正意義上為生民請命,希望為萬世開太平。沒人可以為他的極端洗白,但更沒有人可以,沒有人能夠抹殺他的忠于人民。
嘉靖,真·弄權(quán)者,面具下的.自私讀者都能看到。全本書他都是那個掌握他人命運的最終決策者。玩弄權(quán)術(shù),玩弄世人,玩弄臣子,國是他的國也是他的家,這本書所有的劇情都是他的一舉一動在推動,他愛下面的人去揣摩他,去猜測圣意。唉,他位及世界巔峰又如何,在歲月面前,他也只是一個老人,在書的末尾,讀到了他的寂寞凄涼,在手機面前的我竟然生不起對他的厭惡。唉,可悲可嘆,看到末尾,他究竟是昏是庸,我竟不能語。
《大明王朝1566》讀后感 12
我在初初翻閱這本書時,只覺難懂和枯燥,可是再堅持往下讀,人物便生動起來。無論是嘉靖帝的敏銳、多疑、死要面子以及時不時顯露出來的如孩童般的脆弱和落寞,還是嚴嵩的逢迎圣意、專權(quán)誤國,肆意貪墨,胡宗憲的.憂國憂民和戚繼光的為國為民。甚至是海瑞,我在讀此書之前,僅知道海瑞是清官而已。但在這本書中,讓我更直觀的認識到當滿朝大臣都明知國庫空虛,民不聊生的根源是嘉靖帝的情形下,也只有海瑞敢于直言,直陳嘉靖帝的一意玄修,罔顧天下蒼生。
海瑞大概是那個時代逆行的孤膽英雄吧。嚴黨失勢之時,反而沒有大快人心之感。其中關(guān)于嚴嵩和嚴世蕃的處決一筆帶過,而胡宗憲受嚴嵩牽連處境凄涼,自絕于獄中,含冤而死的事更是只字未提。所以也許書中的故事多為虛構(gòu),人物形象也有失偏頗,歷史事件的描寫也有避重就輕之處,但依然是一本令人愛不釋手的好書,讓我的心境隨書中情節(jié)而跌宕起伏,
《大明王朝1566》讀后感 13
在讀《通鑒》之際,被高人(也是一位明史專家)強烈推薦看本書。于是最近暫時放下《通鑒》,插閱這套上下兩冊的《大明王朝1566》。
沒想到看完之后,一陣陣感嘆心酸涌上心頭。
其實很久以前就聽過有部同名改編的電視劇,據(jù)說當時不知因何原因,電視劇播出沒多久就再也沒播過了。
看完之后,我也大概猜到是什么原因了。
嘉靖,明朝的第十一位皇帝。這真是一位十分特別的帝王。他常年修道,推崇無為而治,但卻對權(quán)力的'把控爐火純青。表面看似毫不關(guān)心,但實質(zhì)上卻連任何一個大臣的家里發(fā)生的小事情都了如指掌。這種近乎變態(tài)的權(quán)力掌控,一再讓嘉靖深感得意。然而,卻掩蓋不了明月之下黎民百姓的痛苦生活。
嚴黨也好,清流也好,斗來斗去,受傷都只是老百姓。什么國庫虧空,關(guān)心的只是自家宮殿的修建罷了!
難得出一個海瑞啊!多么剛直不阿,斷案如神。但假如,背后沒有裕王的支持,他能走上歷史的舞臺嗎?
在黑暗中出現(xiàn)的星光,到底是希望之火苗,還是不過回光返照的瞬間?
難啊!其時明朝走了兩百多年,積弊已然重生。一個海瑞救不了,再來個張居正也枉然。
當然這是從大局而言了,從他們個人角度,鞠躬盡瘁死而后已,是士者必然的態(tài)度。他們做到了,但后來者又在哪里呢?
歷史之鏡一直就在那里,我們看也罷,不看也罷,江河明月,千古依然在。
《大明王朝1566》讀后感 14
讀罷《大明王朝 1566》,我仿佛置身于那個風云變幻的嘉靖末年,深刻感受到了權(quán)力斗爭的殘酷與人性的復(fù)雜。
書中,嘉靖帝癡迷于修道,卻又牢牢掌控著權(quán)力,以制衡之術(shù)駕馭群臣。嚴嵩父子為保權(quán)勢,不惜貪贓枉法,打壓異己。而海瑞,這位剛正不阿的清官,宛如黑暗中的一道光,一心為民,敢于直諫。
嘉靖帝的統(tǒng)治方式,讓我看到權(quán)力可以讓人變得多么自負與自私。他為了自己的私欲,置百姓疾苦于不顧,國家在他的統(tǒng)治下風雨飄搖。嚴嵩父子則是權(quán)力的貪婪追逐者,他們利用權(quán)力滿足一己之私,將國家財富據(jù)為己有,致使民不聊生。
海瑞的形象則令人肅然起敬。他不顧個人安危,冒死上疏,指責嘉靖帝的'過失。他的正直與擔當,在那個污濁的官場中顯得格格不入,卻如同一股清流,讓我們看到了人性的光輝。
這部作品不僅僅是歷史的再現(xiàn),更是對人性、權(quán)力和社會的深刻思考。它讓我明白,權(quán)力是一把雙刃劍,既能帶來榮耀與地位,也能讓人陷入無盡的深淵。在權(quán)力的漩渦中,有人迷失自我,有人堅守初心。我們應(yīng)當從這些歷史人物身上汲取教訓,無論身處何種境地,都要保持清醒的頭腦,堅守道德底線,做一個有擔當、有良知的人。
《大明王朝1566》讀后感 15
《大明王朝 1566》為我們展現(xiàn)了一幅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讓我對明朝末年的政治、經(jīng)濟和社會狀況有了更為深刻的認識。
書中描繪的嘉靖朝,內(nèi)憂外患。朝堂之上,嚴嵩與徐階兩大勢力明爭暗斗,為了權(quán)力不擇手段。他們的爭斗,使得國家政策朝令夕改,政治腐敗不堪。而在民間,百姓因沉重的賦稅和土地兼并,生活困苦不堪。
從經(jīng)濟層面看,“改稻為! 這一政策本是為了緩解朝廷財政危機,卻因各級官員的層層盤剝,成為了對百姓的一場殘酷掠奪。這讓我看到,政策的制定與執(zhí)行如果脫離實際,不顧百姓利益,最終只會引發(fā)社會的動蕩。
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國家的命運岌岌可危。然而,海瑞等少數(shù)官員的出現(xiàn),又讓我們看到了一絲希望。他們以天下為己任,試圖力挽狂瀾,拯救這個搖搖欲墜的王朝。
這部作品讓我感慨萬千,它讓我明白,一個國家的興衰,與統(tǒng)治者的`決策、官員的作為以及百姓的生活息息相關(guān)。只有統(tǒng)治者心系天下,官員清正廉潔,百姓安居樂業(yè),國家才能繁榮昌盛。同時,它也讓我對歷史有了更濃厚的興趣,促使我去探尋更多歷史背后的真相。
《大明王朝1566》讀后感 16
《大明王朝 1566》宛如一面鏡子,清晰地映照出人性的光輝與黑暗,讓我在閱讀過程中不禁對人性進行了深刻的思考。
書中的人物形象鮮明,各具特點。嘉靖帝,這位站在權(quán)力巔峰的統(tǒng)治者,在追求長生不老的過程中,逐漸迷失了自我。他的多疑與專制,使得朝堂上下人人自危,展現(xiàn)出人性中自私與貪婪的一面。嚴嵩,作為權(quán)傾朝野的內(nèi)閣首輔,為了保住自己的地位,結(jié)黨營私,魚肉百姓,將人性的丑惡發(fā)揮到了極致。
然而,在這片黑暗中,也有閃耀著人性光輝的`人物。海瑞,他以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為己任,不懼強權(quán),敢于揭露朝廷的腐敗與黑暗。他的正直、勇敢與擔當,成為了那個時代的一抹亮色。還有裕王,雖身處權(quán)力斗爭的漩渦中心,卻心懷天下,關(guān)心百姓疾苦,展現(xiàn)出人性中的善良與正義。
通過這些人物的刻畫,我看到了人性并非單一的黑與白,而是充滿了復(fù)雜的灰色地帶。即使是在黑暗的時代,也總有一些人堅守著內(nèi)心的正義與善良,成為照亮歷史的火種。這部作品讓我懂得,在現(xiàn)實生活中,我們也會面臨各種誘惑與挑戰(zhàn),我們應(yīng)當堅守自己的初心,發(fā)揚人性中的美好品質(zhì),摒棄丑惡,做一個對社會有益的人。
《大明王朝1566》讀后感 17
《大明王朝 1566》為我們勾勒出一幅明朝嘉靖年間波譎云詭的歷史畫卷,書中對人物的刻畫與歷史情境的展現(xiàn),使我感觸頗深。
書中人物性格鮮明,嘉靖帝深諳帝王權(quán)術(shù),卻癡迷于修道,將國庫財富揮霍于求仙問道,致使民生艱難。嚴嵩老謀深算,為保權(quán)勢,結(jié)黨營私,貪污 腐敗之風盛行,朝堂上下烏煙瘴氣。然而海瑞的出現(xiàn),如黑暗中的一道光,他剛正不阿,一心只為百姓謀福祉,敢于直面嘉靖帝的昏庸和官場的腐敗,以一己之力,試圖力挽狂瀾。
這部作品深刻地反映了封建王朝統(tǒng)治階層的腐朽與權(quán)力斗爭的殘酷。嘉靖帝為了維持自己的統(tǒng)治平衡,縱容嚴嵩等奸臣,導(dǎo)致朝廷綱紀敗壞。而海瑞等正直之士,卻在這污濁的官場中舉步維艱。書中所展現(xiàn)的社會矛盾,如土地兼并、賦稅繁重等,讓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也揭示了封建王朝走向衰落的'必然趨勢。
透過這本書,我看到了歷史的復(fù)雜性與人性的多面性。它讓我明白,一個國家的興衰,與統(tǒng)治者的決策、官員的操守息息相關(guān)。同時,海瑞等人物的堅守,也讓我感受到正義與良知的力量,盡管在黑暗的現(xiàn)實面前,他們的抗爭顯得如此艱難,但他們的精神卻熠熠生輝,激勵著后人追求正義與真理。
《大明王朝1566》讀后感 18
《大明王朝 1566》以其細膩的筆觸和深刻的洞察,將嘉靖年間的歷史風云栩栩如生地展現(xiàn)在我眼前,讓我對那個時代有了更為深刻的認識。
書中對嘉靖帝的刻畫入木三分,他雖擁有卓越的政治智慧,卻將其用于玩弄權(quán)術(shù),沉迷于虛幻的`長生不老之夢,對國家大事日益懈怠。嚴嵩作為其寵臣,利用皇帝的信任,大肆搜刮民脂民膏,結(jié)黨營私,致使朝廷內(nèi)外腐敗叢生。在這黑暗的官場中,海瑞宛如一顆璀璨的星辰,他出身貧寒,深知百姓疾苦,憑借著堅定的信念和無畏的勇氣,敢于直言進諫,與整個腐敗的官場對抗。
這部作品不僅是對歷史事件的簡單敘述,更是對封建政治制度的深刻反思。在高度集權(quán)的封建統(tǒng)治下,權(quán)力缺乏有效的監(jiān)督與制衡,導(dǎo)致官員們?yōu)榱擞匣实鄣南埠茫幌奚傩盏睦,追求個人的榮華富貴。而海瑞這樣的正直之士,卻因觸動了既得利益集團的利益,而備受打壓。
通過閱讀這本書,我深刻體會到歷史的厚重與滄桑。它讓我明白,一個國家的繁榮昌盛,離不開清明的政治、廉潔的官員和對百姓的關(guān)懷。同時,海瑞等人物的事跡也讓我深受鼓舞,他們在困境中堅守正義的精神,將永遠激勵著我們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不畏艱難,勇往直前。
【《大明王朝1566》讀后感】相關(guān)文章:
《大明王朝1566》讀后感(精選11篇)07-27
《大明王朝1566》的讀后感(通用9篇)05-26
消失的大明王朝:十三陵08-22
大明王朝讀后感600字05-02
王朝04-29
王朝的興亡0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