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出觀后感 推薦度:
- 相關(guān)推薦
《日出》觀后感4篇
《日出》觀后感篇1
魯迅先生曾說過:“人生最大的痛苦是夢醒了無路可以走!标惏茁兜娜松瘎。驮忈屃诉@樣一個深刻的人生哲理。
陳白露本名陳竹筠,出身書香門第,受過教育,純潔、聰明、美麗。她和方達生有過一段青梅竹馬的小兒女情懷,這段情誼在她心中占有很重的份量。女校畢業(yè)之后,受當時風行社會的女性解放風潮的影響,她決然走出封建家庭,闖入社會。
盡管她在社交上風流一時,但那時的竹筠還是對人世間的美好愛情充滿了向往。她邂逅了一位詩人,“永遠是那么樂觀”,她真的好愛好愛那個詩人,即使在身為“白露”之后,她仍把詩人的“日出”詩銘記于心。竹筠的確和丈夫度過了一段快樂、幸福的婚后生活。但是,她青春的愛情夢做得太美了,認識不到再絢爛的光彩最終也要歸于平淡。隨著天長日久的`平淡生活,她和詩人丈夫在思想、精神乃至婚姻觀上的分歧越來越大,終于,這樣一段美好情緣以分道揚鑣收場。
愛情憧憬幻滅了,婚姻破滅了,竹筠的心也碎了,自此,青春美好的竹筠時代也終結(jié)了。
在那樣一個人欲橫流的都市洋場,女人的美麗是一種錯誤,而聰明能干更是為男人所不容,所以,竹筠面對的便只有兩條路:不是墮落,就是回歸。而在兩條路中,竹筠選擇了墮落,從此化身為白露。她終日周旋于銀行家、實業(yè)家之間,醉生夢死、放蕩墮落、調(diào)笑無忌。她是享有盛名的交際花,即使是潘月亭這樣的勢派大佬也圍著她團團轉(zhuǎn)。墮落就墮落吧,如果她已完全沉淪或許對她來說也是一種解脫,可是偏偏她又人性未泯,一絲希望尚存于心。于是,墮落的現(xiàn)實生活與人性尚存的精神尖銳對立,使她的內(nèi)心痛苦萬分,這才真正是她最大的不幸與悲哀。
她有理想,崇尚自由,但在那個社會她只能屈服。她對XX女這個職業(yè)本身并不羞恥,讓她羞恥的是放棄理想放棄追求出賣靈魂的做法。她對當時的社會有著清醒的認識——“一切以錢為中心”,她追求獨立自主,反對封建的束縛,但她不能抑制對豐裕的物質(zhì)生活的熱切渴望。
陳白露在方達生面前,暫時丟開了矜持與戒備,沉浸在過去的回憶里,心中是又甜又苦,“甜”是因為她的“竹筠”時代是那么美,“苦”是因為它只是她一閃而逝,不可接近的夢,她再也回不去了。所以,當方達生繼而要求她和他一起回去時,她斷然拒絕了。
陳白露是一個絕望了的好人。她與黑三斗狠,救下“小東西”后,抑制不住地喊出一句:“我第一次做了一件痛快事!”她的內(nèi)心情感得到痛快淋漓的舒展后顯得清波蕩漾,這是她人性深處的靈魂告白,是她向往自由光明的人性追求的表現(xiàn)。但這一次宣泄并不能把她從痛苦中解救出來。終于,等到“小東西”還是落入魔網(wǎng),在劫難逃時,她的痛苦到達了頂點。然后,一切便歸于了平靜,心中不再有沖突。哀莫大于心死,這次,陳白露的心真的死了,痛苦、矛盾也就不存在了。她知道太陽遲早會出來的,但也為出來的那個時刻感到渺茫,自己看來是等不到了。即使等到了,以自己這樣一個女人,又拿什么去擁抱太陽呢?既然,生有何歡,那么,死亦有何懼?所以陳白露毅然決然地選擇了死,用自己的生命來換取擁抱太陽的權(quán)利。
這樣的一個女人,驕傲,自尊,聰慧的女子,只能說是生不逢時吧!一個用生命去擁抱太陽的女人是絢麗的!
《日出》觀后感篇2
當拿起《日出》的劇本,必須要整理好自己的心緒,把自己代入到那個年代,才有辦法切切實實的體會到當時社會的種種黑暗與在這種環(huán)境下一個個扭曲心靈的形成,也才有辦法真正體會到曹禺老先生寫這個四幕悲劇劇本的真正含義。
我特別喜歡讀《日出》,無論它用怎樣的形式出現(xiàn),在我的心中,它是那么細膩與自然,也讓我們現(xiàn)代人可以永遠銘刻那段悲慘的歷史。
在《日出》里面的每一個人物,對于當時的社會來說,也許就是蕓蕓眾生的人物之一,但他們都有一個共性,那就是逃不過那個黑暗、悲劇的社會,當人長期生活在這樣的社會中,又無法通過自己的努力去改變,甚至是努力的后果比“等著”更糟糕時,人就扭曲了!度粘觥非『镁桶焉鐣细鞣N人的扭曲恰如其分的表現(xiàn)出來。好比如有陳白露身上對美好生活向往的幾分“倔強”與對現(xiàn)實的妥協(xié);有如淤泥中蓮花般的方達生,有新的思維也有沖勁,就是找不到可以一起奮斗的人,最后也只能來去匆匆;有徹底悲劇色彩的“小東西”,無法看到希望與熱情,只等這個黑暗的世界去吞噬她的生命……
當我讀到這樣一個個細膩的情節(jié),會讓我不由得佩服曹禺老先生對于生活的細致觀察與筆下那最真實的文字,因為他通過一個四幕的劇本,通過這些錯綜復雜而又悲情的劇情里,讓作為讀者的我已經(jīng)可以對那個時代感同身受了,并且對那個黑暗的社會表示憤憤不平,當出現(xiàn)一些讓我心覺痛恨的對話時,我甚至會握緊拳頭,咬牙切齒。劇本中很少涉及歡樂的'場面,我想,曹禺先生不是缺少會寫歡樂場面的心,而是那個時代,再大的喜都是從悲中來,只有用濃濃的悲情色彩,更可以烘托出時代的特征。
我認為,《日出》是通過刻畫人物來體現(xiàn)當時的社會XX,很貼切,因為人們的一言一行肯定會帶著一個時代的符號,他們的壞,他們的悲,也是在那個大背景下“孕育”出來的。而用“日出”這個名字也恰好反應(yīng)了當時人們的共同愿望,一定會沖破這個黑暗,等到日出的到來,等到美好生活的到來。
《日出》觀后感篇3
日出東來,滿天大紅!在太陽升起的時刻,在希望即將來臨的時刻,有的人卻把自己留在黑暗里沉睡了。然而,日出之后,又有多少人能夠得到好結(jié)果呢?曹禺先生在他的著名作品《日出》中,以一位依靠男人生活的女性陳白露為出發(fā)點,為我們展開了一幅悲慘的生活畫卷。
1943年,曹禺先生作了一次名為《悲劇的精神》的演講。在這場演講中,曹禺先生說:“我這里所要講的悲劇有兩個構(gòu)成因素:第一是拋去個人利害關(guān)系的?構(gòu)成悲劇的第二個要素,是要絕對主動的。”但是,在曹禺先生的作品中,并非所有的悲劇人物都是這樣“絕對主動”的“進攻型”形象,《日出》女主人公陳白露就是典型的帶著中國傳統(tǒng)悲劇色彩的“忍從型”悲劇形象。
《日出》中的女主角陳白露,人如其名,是一滴晶瑩剔透的白露。她生存在黑暗里,卻并非泯滅了所有的良知與純凈,她想追求希望,但希望不屬于她,她只能在太陽出來后默默地消失。
陳白露的形象是復雜多變的。她生活在黑暗中,卻又時時向往光明,然而殘酷的現(xiàn)實將她一次次的拖回黑暗。如同她的“一切陳設(shè)俱是畸形的”住所一樣,她本人也是矛盾重重的。曹禺先生在劇本中是這樣描述她的外貌的:“陳白露走進來。她穿著極薄的晚禮服,顏色鮮艷刺激,多褶的裙據(jù)和上面兩條粉飄帶,拖在地面如一片云彩。她發(fā)際插一朵紅花,烏黑的頭發(fā)燙成小姑娘似的鬈髻,垂在耳際。她的眼明媚動人,舉動機警,一種嘲諷的笑總掛在嘴角。神色不時地露出倦怠和厭惡;這種生活的倦怠是她那種飄泊人特有的性質(zhì)。”這樣美貌的陳白露,卻居住在華麗卻又陰暗的環(huán)境中,就像是“言中那習慣干金絲籠的鳥,已失掉在自由的樹林里盤旋的能力和興趣,又回到自己的丑惡的生活圈子里”。她把自己的經(jīng)歷概括為“出身,書香門第,陳小姐;教育,愛華女校的高材生;履歷,一陣子的社交明星,幾個大慈善游藝會的主辦委員;父親死了,家里更窮了,做過電影明星,當過紅舞女”,典型的大家小姐因家道中落而淪落風塵的故事。然而,在另一主人公——方達生想要用結(jié)婚來拯救她時,陳白露堅決地拒絕了他。這時,陳白露的形象是一個為了錢財和享樂而甘愿出賣自己肉體的可悲的女人。她用“我要人養(yǎng)活我,你難道不明白?我要舒服,你不明白么?我出門要坐汽車,應(yīng)酬要穿些好衣服,我要玩,我要跳舞,你難道聽不明白?”的理由殘酷的拒絕了方達生的結(jié)婚請求。她不信愛情,不認為自己的錢來的不名譽,重視金錢,這一切都將她塑造成了一個“認清社會現(xiàn)實的大人”。然而,這樣一個“大人”也有她未曾泯滅的單純與良知。
當她看到玻璃窗上的霜花時,陳白露表現(xiàn)出作為“竹均”的孩子氣的一面,這是她藏在自己內(nèi)心深處的單純,只有在自己熟悉的朋友(方達生)或者是自己獨處時才會表現(xiàn)出來的。當陳白露遇見“可笑又可憐的動物”小東西時,她又表現(xiàn)出了自己未曾泯滅的良知。聽到可憐的小東西的遭遇,陳白露數(shù)次掉下了自己的眼淚。聽說小東西打了“又是錢,又是勢”的金八爺,陳白露先是連聲稱贊打得好,后來又為小東西以后的境遇更加感到擔心。在救小東西這件事上,陳白露少有的表現(xiàn)出了自己強勢的一面,即使王福升數(shù)次警告她“他們成群結(jié)黨,手里都有家伙,都是吃賣命飯的”、潘月亭為難道“不是我不管,是我不能管”,她依然堅持自己的行為,救下了小東西。之后,她的開心也表現(xiàn)的很明顯:因為太陽出來了、春天來了而興高采烈,手舞足蹈;抱著迫不得已幫助了她的潘月亭叫他老爸爸;執(zhí)拗地給潘月亭念小說。她是因為自己挽救了一個即將落入火坑的可憐女孩子而開心。
那么陳白露為什么會在小東西身上表現(xiàn)出自己的良知呢?實際上,小東西就像是另外一個陳白露。在寶和下處,小東西想念著自己的爸爸,她認為:“如果我爸爸還活著,我也許不會苦到這一步!币驗楦赣H死了,小東西才被養(yǎng)父送給金八爺,而后又淪落到寶和下處。同樣,陳白露的沉淪也是在自己的父親死后開始。父親死后,家里更窮了,她無法自己生存,只好依附著男人生活。因此,陳白露總是將供養(yǎng)她生活的潘月亭親昵的叫做“我的老爸爸”,盡管只是戲稱,但這個稱呼已經(jīng)將她的依賴表露無遺。小東西從金八爺手中逃脫之后,過了一段時間的輕松生活,陳白露扮演著拯救小東西的角色。陳白露也曾經(jīng)被拯救過,她的那位詩人丈夫扮演著拯救者的角色,她和那位詩人一起過了一段浪漫幸福又自由的生活。然而,小東西和陳白露都沒有一直幸福下去,小東西依然淪落到了寶和下處,而陳白露最終和詩人分開,重新回到了她華麗又狹窄的籠子里。因此,陳白露是將小東西當做原來的自己來拯救的。
盡管陳白露一直表現(xiàn)出自己拜金虛榮的一面,但從一些細節(jié)處,我們還是可以看出她的真實想法的.。當方達生第一次和陳白露說起過去的竹均時,陳白露頭一次表現(xiàn)出了滄桑,嘆著氣問方達生:“達生,我從前有過這么一個時期,是一個孩子么?”從她的這句話和神態(tài)來看,就可以很輕易地看出她對于過去自己的追憶,然而,殘酷的現(xiàn)實不允許她追憶,狠狠地將她又抓回黑暗中。當方達生憤怒的指責她時,她的神情是不自然的,她的話語“發(fā)瘋,對了!我天天過的是這樣發(fā)瘋的生活”是自嘲式的,實際上,她的心里還應(yīng)該加上另一句話:“可是,這又有什么辦法呢?”陳白露也不止一次的想過脫離這樣的生活,但是,當她僅僅只是拒絕見潘月亭時,王福升就拿出了一堆賬單,將她的期望全部打滅。
既貪圖享受,又厭倦這樣的生活;既看重錢財,又未曾泯滅良知;既生活在黑暗里,又一直向往光明,這樣的陳白露是迷茫又痛苦的,但是她總是用玩世不恭來掩蓋自己。方達生將她看得很清楚:“我知道你嘴上硬,故意說著慌,叫人相信你快樂,可是你眼神兒軟,你的眼瞞不住你的恐慌,你的猶疑,不滿。竹均,一個人可以欺騙別人,但欺騙不了自己,你這佯會把你悶死的!边@樣看來,陳白露的形象具有明顯的兩面性:一方面,陳白露貪圖富足輕松的生活,喜歡享樂,不愿意過平淡的生活,只好住在旅館里,依附男人以維持自己的巨大開銷;另一方面,她不愿意變得像旅館中的其他人一樣,而是一直保持著自己的良知。在這樣的矛盾下,陳白露的內(nèi)心注定是痛苦的,她希望擺脫這樣的生活,卻又沒有辦法擺脫,同時,她也并不知道自己究竟想要過什么樣的生活,就像她自己說的:“我這個人在熱鬧的時候總想著寂寞,寂寞了又常想起熱鬧。整天不知道自己怎么樣才好。”實際上,陳白露一直生活在迷茫和痛苦中。
在這樣的生活中,死亡是必然的選擇。正如王福升所說:“白天死睡,晚上才颼颼地跑,我們是小鬼,我們用不著太陽。”劇種人物的活動時間大都是晚上,陳白露和這旅館中的人都生活在黑夜里,在這旅館中見不到太陽。太陽與黑夜無法共存,正如陳白露完全看不到自己的太陽,她無法產(chǎn)生希望。陳白露清楚的知道自己的錯處,所以希望回老家去,但現(xiàn)實的賬單將她綁在了旅館里;她救了小東西,可小東西還是落入了火坑;潘月亭破產(chǎn)后,原本對她甜言蜜語的張喬治也不愿伸出援手??陳白露之所以喜歡念那句將死之人的話——“太陽升起來了,黑暗留在后面;但是太陽不是我們的,我們要睡了”,是因為“我。。我。。我時常想著這樣的人”,這說明,死亡的念頭并不是突然出現(xiàn)的。即使潘月亭破產(chǎn)了,陳白露憑借自己的年輕漂亮,還是可以繼續(xù)依附另一個男人,但是她不想繼續(xù)過這樣的生活,所以選擇了死亡。
總而言之,陳白露的死亡是在重重矛盾和種種重壓下的爆發(fā),潘月亭的破產(chǎn)和張喬治的拒絕只是那最后一根稻草而已。作為一個典型的“忍從型”悲劇形象,陳白露完美的表現(xiàn)了浮華生活中的痛苦和迷茫,展示了一位貪圖享樂而又為自己的生活墮落而痛苦的矛盾的女性形象,并不是陳白露不想改變自己的生活,而是她沒有力量去改變,所以,在劇的最后,太陽升起、希望來臨的時候,她就像玻璃窗上的霜一樣,默默地消失了。
《日出》觀后感篇4
許久沒有這種手捧書卷戀字忘食的體味了。我是著實被劇里的人兒牽住了罷!
說起來能買到曹禺的這本《日出》足可以稱得上“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功夫”的。自去年上函授聽了教授對《日出》的介紹我便再也不能忘懷了。當時搜遍了淄川的大街小巷卻也未見書影。倒是這一次偶然地記起臨淄新華書店三樓的圖書是打折的便要去看看。想想初衷也不是為了《日出》卻在這不經(jīng)意間得到了它。
這小冊子是在一大堆蒙了塵的舊書卷里斜擠著的。大概它已久不遇知音了里面竟沒有借書卡連扉頁也是未曾翻開的樣子。手里捧著它我欣喜地像個孩子全然不顧身側(cè)人的驚詫。
讀完它用了四個小時漫長得像一個世紀未曾落淚卻心痛難忍。不由得要怪曹禺竟讓我牽掛著的.人物全在日出前“睡”去了真夠冷酷的!
別人尤可小東西的死卻讓人太驚心悚目接受不了!在那樣一個朝代那樣一個蒼白弱小的少女恰是在芳華正茂時頹敗了的。她的身上背負著太多的不幸以至黑三那鞭子倒像是響在我耳邊甚至是揚起在我的身邊的。我單單聽著那蛇皮鞭子凄厲地噬咬著那個慘痛而絕望的女子卻無法伸手拉過她就那么眼睜睜地看著她懸死在子夜——光明到來前最黑暗的時刻!我無法告訴她苦難不是永久的請你再忍忍再忍幾年!狂躁侵襲著我的全身。甚至方達生踏著日出的光芒走向未來時這種狂躁也難以平復。
陳白露、李清白、潘月亭……都被黑暗埋葬了。造成黑暗的金八卻仍然紙醉金迷地猙獰著。方達生是走向光明去和“拼一拼”了但未來怎樣?在沒有組織、沒有指揮、孤軍單人的情況里他能見到真正的日出嗎?
說來又忍不住要怪曹禺讓所有人物的命運太慘烈竟會一個不剩了。
慶幸自己生在太平盛世更要珍視這寸寸和平了!
【《日出》觀后感】相關(guān)文章:
日出02-17
日出04-28
日出04-26
日出05-02
日出05-01
日出05-02
日出-關(guān)于日出的作文900字04-30
關(guān)于日出的作文_關(guān)于日出的作文04-23
日出觀后感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