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歸途列車觀后感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歸途列車觀后感2篇
看完一部作品后,這次觀看讓你有什么體會呢?需要回過頭來寫一寫觀后感了。那么你真的會寫觀后感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歸途列車觀后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歸途列車觀后感1
在我認為,導演是在嘗試運用視覺傳達的方式,講述故事。視覺傳達,指得就是透過看畫面讓觀眾明白導演想要表達的意思。通常,在很多紀錄片開頭,會有旁白講述這部片子的告訴觀眾,我要講一個和列車相關的故事。而后,鏡頭轉向廣州的工廠車間工人們在勞作以及四川回龍村老人和小孩在鄉(xiāng)村勞作。其中,有簡簡單單的字幕告訴觀眾時光和地點,以及一些必要的介紹。例如,這座村子只有老人和小孩,大多數(shù)的青壯年都出門務工了。很簡單地引出了這批外出務工者的現(xiàn)狀和家庭狀況。而后故事情節(jié)的發(fā)展也都是基于畫面和對白。張家兩口子買了很久的票,最后買到了回家的火車票,從廣州到家,他們要坐火車,再坐船,再轉坐大巴,能夠說是跋山涉水。鏡頭記錄了他們在外工作的辛苦以及對家人的思念。其中,片中母親說了這樣一段話,大概意思是,在琴一歲的時候,她就把琴扔給了祖父母,看著幼小的琴,心里十分痛苦,大家都勸她等琴大一點再走,但是為了給琴一個好未來,沒有辦法,她務必走。觀眾能夠透過看到母親臉部痛苦的表情,聯(lián)想到那個骨肉分離的畫面,加上背景音樂的`烘托,有很強的感染力。但是導演同樣只
放了幾句對白,就把聲音調(diào)低,放上了背景音樂,用字幕告訴觀眾。當時我留下了眼淚。這種透過看,理解情感的方式,增加了觀眾與影片的互動,導演透過鏡頭帶著觀眾體驗,而不是透過旁白講述告訴大家。因此,我想導演的這種處理,從很大層面上增強了片子的感染力。
是否為民族志電影(ethnographicfilm)
之所以會提出這個議題,是因為我覺得這部紀錄片同我最近看的許多民族志電影很像!睹褡逯倦娪案攀觥分袑γ褡逯倦娪笆沁@樣描述的:“民族志電影通常指的是以田野考察為基礎,借助于影視拍攝與制作技術,以視聽形式對某一族群的社會、歷史、文化、民俗信仰活動等給予描述與記錄,通常類似紀錄片,但是它更強調(diào)人類學知識的表現(xiàn)!苯Y合我在視覺民族志課上學習到的JayRuby(1975)對民族志電影提出的四條標準,幾乎能夠給民族志電影列出三個特征:一是要有田野調(diào)查,深入調(diào)查對象;二是要描述紀錄一族群的社會文化現(xiàn)象;三是要表現(xiàn)人類學知識。在我看來,具備這三個特征的就能夠稱之為民族志電影。
在拍攝《歸途列車》之前,導演就前往廣州的各個工廠做調(diào)查,并且挑選出了張昌華這一家做為代表。外出務工者,其實就是一個龐大的族群,在他們身上有著相似的經(jīng)歷和處境,代表了社會一個階層的文化現(xiàn)象。導演挑選出的這一個家庭是這群外出務工者家庭中普通的一家,但十分具有典型性。在這家人身上表現(xiàn)出的矛盾,其實就是這整個群體的矛盾。他們身上表現(xiàn)出的社會文化現(xiàn)象,就是這一群體的社會文化現(xiàn)象。整個拍攝過程,當然也是田野調(diào)查的一部分。導演和攝制組同外出務工者們一同搶春運火車票,一同擠火車,一同體驗這種生活的辛酸。因此,我認為《歸途列車》已經(jīng)具備了作為民族志電影的第一、二兩個特征。第三個特征,表現(xiàn)人類學知識。在那里,我不得不提及1986年由美國著名導演羅伯特。加德納拍攝的《極樂森林》。這部有著長達20xx年爭論的民族志電影,開啟了視覺民族志電影的先河。他首創(chuàng)了不用旁白講述只用畫面記錄來表現(xiàn)人類學知識,我認為,范立欣同樣采用了與其相似的方式,創(chuàng)作了《歸途列車》。
《歸途列車》表現(xiàn)的人類學知識能夠概括為如下這幅圖表:
由圖中紅色箭頭可見,最后,有一部分像琴一樣的孩子,選取了像他們父母一樣城里打工賺錢,踏上了新一代外出務工者之路。
以上三方面資料,就是我對《歸途列車》這部紀錄片的所有思考。之所以被其吸引,是因為無論站在社會、個人還是文化時代的角度,都能發(fā)現(xiàn)它是一部有血有肉情感飽滿的片子。全篇影評純屬個人觀點,如有異議,歡迎討論。
歸途列車觀后感2
觀看完這部電影深有感觸,我覺得這個電影真實的反應了我國的一些現(xiàn)狀,很貼近廣大普通老百姓的生活,沒有扭曲,沒有刻意添油加醋,沒有政治色彩,呈現(xiàn)出農(nóng)民工的悲苦、親情與生計間的矛盾,能讓人感受到生活的艱辛和人事的復雜以及濃濃的親情。
片子一開始的幾個鏡頭,就看得人無言以對。在廣州這座最具代表性的世界加工廠里,兒童們在堆著廢舊布料的街邊玩耍,幾尺之外就是呼嘯而過的車流,他們的父輩正用自己生命中最青壯的力氣,為中國經(jīng)濟托起“made in China”的標記;機器轟鳴的制衣廠里,嬰兒們在桌上酣睡,如此小的年紀,他們就已參與了這場宏大的經(jīng)濟變革,父母都在低頭忙碌,沒時間想自己為什么要來到這個陌生的地方,呆上多久,又何時離。
他們來自于鄉(xiāng)村,貧窮與不平等日日刺激著他們,進城掙錢成了無法抗拒的召喚。片中的陳素琴在女兒一歲時就與丈夫出門打工,作為一個母親,這個選擇讓她心如刀絞,以淚洗面,腳步卻沒有遲疑。外出是為了掙錢,掙錢是為了支持下一代的教育,讓子女們通過積累文化成本進城,從而擺脫祖輩貧窮的命運。
盡管自己對春運的瘋狂景象已經(jīng)感同身受過,但是當20xx年初那個雪災之春的真實景象出現(xiàn)在熒幕上的時候,心中還是為之一震。一個中年男子和他的女兒走散了,他想翻過一道柵欄去找她們,武警戰(zhàn)士攔住了他。“你今天在那邊站崗,明天你也和我一樣走到社會上??”男人疲憊地論理,柵欄那邊同樣疲憊的小戰(zhàn)士沒有話,只是輕輕拍著欄桿上男人的手。其實我們都一樣,難。
是的,不是他們想離家,只是他們沒得選;他們也不想逃難般擠在春運里,只是他們沒得選。
印象最深的是片中反映的留守兒童與父母的情感隔閡問題,因為我自己也是在類似的環(huán)境中長大的。小時候爸媽外出打工把我放在外婆家,我很能理解片中的女兒張麗琴無法宣泄的叛逆,無法疏導的躁動。是的,小時候,當看到其他父母如何般關心呵護他們的小孩時,自己心中總是暗自感到難過,與她不同的是,我外婆很好,但是我外公有著很保守的觀念,重男輕女,重孫女輕外甥女,而我恰好就是那個外甥女,所以他總是看不慣我,我也為此受過不少委屈,不過,這在另一方面也讓我變得更堅強、更獨立。
片中張麗萍的爸爸媽媽都認為在外這么辛苦的打工賺錢,都是為支持孩子們能夠專心上學,因為他們深深知道,孩子要想真正的走出從農(nóng)村到城市這條路,就得好好讀書,在他們看來,讀書就
是唯一的正道。但張麗萍似乎并沒有認識到這點,仍然輟學來到這個高速發(fā)展但污染極其嚴重的南方城市打工。我小時候爸媽亦是這樣教導我,幸運的是,我繼續(xù)著我的學業(yè),雖然之前也有過叛逆,但還沒到片中那樣和爸爸打起來的場面,頂多也是反駁過爸爸幾句,我想這應該是讀了書的好處,并且隨著自己的'長大,我對他們多了份理解,我也深深感受到他們對我的愛,只是愛表達的方式不一樣。還有外婆潛移默化中對我的影響,外婆不是圣人,但在我心中就是最好的菩薩,我很愛她。
真的,我希望社會上更多的人,尤其是國家領導人能重視留守兒童這個問題,畢竟那關乎到我們國家的未來。由于區(qū)域經(jīng)濟發(fā)展的不平衡,城鄉(xiāng)二元化的巨大差距,改變的不僅是鄉(xiāng)土中國的基本生存狀態(tài),還有人倫秩序。無數(shù)從嬰兒起就與父母被迫分離的留守兒童,像麗琴一樣,與父母的感情產(chǎn)生了不可彌合的裂痕。不知從何時起,父母的叮囑不再是他們依照執(zhí)行的準則,父母的夢想不再是他們愿意付諸努力的希望,就連父母本人也顯得平凡愚昧,即使身為女兒,對他們大聲喊出“老子要如何如何”,甚至動手打架也不再是什么大逆不道的事情!皩ξ覀儊碚f,自由就是快樂”,麗琴依然稚嫩的臉在深圳夜店的紅燈綠酒下被映照得迷離惶惑。未來毫不確定,家卻已沒有歸的意義。
現(xiàn)代中國不知方向的急速前行,早已淘盡了古代田園生活里的那種閑逸,此時此刻問起春運潮中的農(nóng)民工們,徒留隱忍不發(fā)的悲涼與艱辛。只道生不容易,活不容易,生活更不容易。
【歸途列車觀后感】相關文章:
歸途列車觀后感10-31
歸途列車觀后感01-20
歸途列車觀后感8篇11-27
歸途列車觀后感(8篇)12-04
《歸途列車》觀后感(通用11篇)10-10
列車的作文11-20
歸途的作文07-20
歸途的作文04-01
歸途的作文0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