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于丹講座觀后感優(yōu)秀心得優(yōu)秀
在觀看完一部作品以后,從中我們收獲新的思想,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觀后感了?墒怯^后感怎么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于丹講座觀后感優(yōu)秀心得優(yōu)秀,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于丹講座觀后感優(yōu)秀心得優(yōu)秀1
今天我看了于丹老師的專家講座,十分有感觸。她教給我很多對我有幫助的人生道理。
于丹老師的演講分為幾個主題,分別是:
1.父母應怎樣認識孩子,如何擬定合理的人生目標。
2.孩子不聽話,愛發(fā)脾氣,作為家長應如何正確引導教育。
3.怎樣教育孩子理解父母、尊敬老師、懂得感恩。
4.培育孩子抵抗挫折能力的重要意義。其中我最有感觸的是第2個主題。
在講這個主題的時候,于丹老師先講了一個小故事,這個小故事想必大家都知道,但它卻再一次的帶給我心靈上的震撼:從前有一個小男孩,他十分愛發(fā)脾氣。有一天,他的爸爸把他帶到院子里的籬笆跟前,對他說:“孩子,以后你每發(fā)一次脾氣就在籬笆上釘一顆釘子。”這個男孩便照著爸爸說的去做了。第一天快結束的時候,小男孩去籬笆跟前看,他這一天就釘了30多顆釘子,他十分驚訝,怎么自己一天中就發(fā)這么多次脾氣呢?他自己都沒感覺到。這時,爸爸走到他的旁邊說:“要想讓釘子更少就只能學會控制自己的脾氣!毙∧泻⒕捅M力控制自己的`脾氣,于是每天釘?shù)尼斪釉絹碓缴伲菏畮最w、十顆、五顆、三顆,終于有一天,他高興地跑到爸爸跟前說:“爸爸,我今天一顆釘子也沒有釘!”爸爸說:“那就把釘子全拔了吧!贝∧泻厌斪尤瘟撕螅职钟謱λf:“今天一顆釘子都沒定這固然很好,但你有沒有想到這上面的釘子孔還是會留在別人的心上的!边@個故事告訴我們不要亂發(fā)脾氣,發(fā)脾氣就像在別人的心上釘釘子,釘子孔會永遠留在別人身上的。
轉(zhuǎn)過頭來看看我,整天對家人發(fā)脾氣,媽媽督促我學習我總嫌媽媽啰嗦,爸爸讓我干什么我總是不耐煩,想到這里,我不禁感到內(nèi)疚:我在親人的心上留下了多少個難以磨滅的傷口啊。我要改正亂發(fā)脾氣這個壞習慣,聽爸爸媽媽的話,做一個好孩子。
于丹講座觀后感優(yōu)秀心得優(yōu)秀2
11月29日,著名的于丹的教授來到煙臺講課。我也慕名而去,聽了她那大約2個小時的演講。雖然她講的還是有點深奧,但是我還說從中獲益不少。
于丹在這場名為《儒道兼濟——構筑人格兩岸》的演講中把《論語》和《莊子》這兩個儒家和道家的代表作解析的淋漓盡致,讓人傾倒。于丹教授歸納說:"儒家叫人進取,用守信的態(tài)度去認同社會規(guī)則,力爭人格在社會上完成自我實現(xiàn);而道家是在自我實現(xiàn)之后的自我超越,讓生命進入一種自然狀態(tài)。兩者融合便是儒道兼濟。"
在演講中,她多次引用兩部著作中的.名句,并加以詮釋,顯示出了這位國學大師深厚的文化功底。她又提出了論語中的要求要做到"勿臆、勿必、勿固、勿我"和"恭、寬、信、敏、惠"以及莊子中的"想成為大鵬,必須要有君子之德。"雖然這些對我來說有些艱澀難懂,但是它其中的精髓和主旨我還是可以領會得到的,而且感覺的確很有道理。別看這兩部書是上千年前的作品,它們對現(xiàn)代生活的幫助可真不小,發(fā)人深省。如果一個人真能按照它們的要求去做必定十分優(yōu)秀。
在演講過程中的一個小插曲更體現(xiàn)出了于丹的機智與隨即應變能力。演講剛開始不久講臺照明燈光突然熄滅。"這個燈是我講滅的嗎?"于丹妙語一出,立刻化解了現(xiàn)場尷尬的氣氛,博來了大家的一片掌聲。她由此引出
了中國古人有關光明的一些事跡。最后講臺上恢復光明,她說:"這光又被我講出來了。"觀眾們徹底被于丹的機智所折服。
于丹講座觀后感優(yōu)秀心得優(yōu)秀3
一直喜歡著于丹的書與講座,這周學校要求觀看于丹的《中小學生人格教育》講座,自然很是樂意。
長長的講座中,最令我難以忘懷的還是一個小寓言。
用同樣一鍋沸騰的水,用同樣的時間去煮一個雞蛋,一個蘿卜,一把茶葉。當雞蛋再取出來的時候,蛋清蛋黃都變硬了;當蘿卜取出來時,變成了一灘軟綿綿的蘿卜泥;而茶葉卻舒展開了,變得飽滿充實,它使一鍋無味的水變成了香氣撲鼻的茶水。這正是三種人融入社會后的態(tài)度。沸騰的水是社會,雞蛋。蘿卜。茶葉是三種融入社會后的態(tài)度。第一種人在社會中熬得心如鐵石,忿世嫉俗;第二種人在社會中心軟了,人很善良,但是失去了自己的原則;而第三種人完全融入了社會,他在社會中展現(xiàn)了自己,用自身的能力改變了環(huán)境。
一個再普通不過的生活小常識,當延伸了意義后,令我深思。社會,沸水。態(tài)度,茶葉。人的一生離不開社會,只有和社會融為一體才能展現(xiàn)自己的才華創(chuàng)造美好的人生。融入社會,看似簡單的幾個字,卻又有誰能完全做到?這是一種展現(xiàn)自己的同時,影響周邊環(huán)境的高難度境界。難!但是這值得去奮斗,達到了這種境界,是一種別樣的成長,不同尋常的成功。我想,要成為茶葉,恐怕最重要的是對社會的認識。社會需要我們?nèi)フ嬲腵認識理解,社會是供我們展示自己的平臺,是供我們鍛煉自我的地方。不能像第一二種人,沒有自己的認識,輕易被社會而改變。當正確的面對了社會,此時的社會就是一個助我們攀上巔峰的階梯。
如今的我仍是學子,未涉足真正的社會。但實際上班級正是一個小的社會。如何做好茶葉?我想,作為班長,要想成為好的茶葉,就是和同學、老師處理好關系,在學習上展現(xiàn)自己,和同學將我們班變?yōu)檎嬲募w,將我們這個小集體,又融入更大的集體——學校。
社會如沸水,態(tài)度決定成敗。我,決心做片茶葉!
于丹講座觀后感優(yōu)秀心得優(yōu)秀4
我是周日才知道老師布置給孩子的作業(yè),看陜西四套的《中小學心理健康與學習習慣》節(jié)目,我只能通過網(wǎng)絡查到該節(jié)目,已經(jīng)是晚上21:00了,于丹老師結合實例,深入淺出的講解給我留下了深刻地印象,同時也讓我對孩子的所作所為進行了了深刻地反思。講座的主要內(nèi)容是:關于家長如何對自己地孩子進行家庭教育,怎樣將自己的孩子教育成一個知書達理,有責任感的人。這里提到了具有普遍現(xiàn)象的隔輩教育,也有大家比較關心的課外輔導班的方面,更有如何讓孩子感受來自家庭的愛,可以說,囊括了家庭教育的方方面面。其中于丹老師通過一小事,培養(yǎng)孩子的責任感的'做法對我的觸動最大。一般人看來,這件事本不關孩子的事,可于丹老師目光犀利,發(fā)覺這正是培養(yǎng)孩子責任感的一個契機,順勢對孩子進行引導,讓上小學的女兒對此事負起責任?吹竭@里,我覺得臉上火辣辣的。生活中的一幕浮現(xiàn)在我的眼前?赐旯(jié)目有以下幾點可以總結:
1.讓孩子主動承認錯誤,勇于承擔責任。
2.孩子的壞習慣是怎樣養(yǎng)成的,長輩該如何管教孩子。
3.讓孩子知道要做一個負責任的人。
4.學會自立、自強、自信
5.熱愛祖國、尊敬父母、團結才是力量
于丹老師還強調(diào)父母不要強迫孩子參加課外班,要根據(jù)孩子地愛好,根據(jù)孩子地意愿報課外班。她還特別舉了自己女兒的例子:她女兒愛好踢足球,她就鼓勵孩子去踢,在家里絲毫不加約束?赐曛v座,感觸很深,于丹老師不阻止女兒踢球,是因為那是她女兒地愛好,這樣做表現(xiàn)了她對女兒地尊重。每個人都有愛好,我對孩子呢?
聽完于丹老師地講座,我的內(nèi)心無比的激動,能在孩子未成年前看到這么好的講座,我相信會讓孩子在未來少走彎路,培養(yǎng)孩子自強、自信、自立。
家長:xxx
20xx年4月10日
于丹講座觀后感優(yōu)秀心得優(yōu)秀5
晨風拂過發(fā)稍,煩悶的心似乎清爽了許多。耳畔,于丹老師的話語久久不能散去。
于老師談到教育,像《論語》中“入則孝,岀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仁有余力‘則以學問文”,分為3部分:家庭教育、社會教育、書本教育。讓我們認識到最重要的不是書本教育,而是家庭教育。
作為一位獨生子女,我是比較孤單的,時不時以自我為中心去要求他人?赐曛v座,我明白了他人的給予對他們來說不是本分,而是情分,他們選擇不給予,那才是本分。我們中學生應該在給予他人中獲得尊重,感到快樂。作為一位獨生子女,我也比較容易發(fā)脾氣。聽完“釘子”的故事后,我懂得了控制好自己的情緒才能獲得更多的快樂。
于老師還說,生活的可能性比決定的知識更重要。想想,也的確如此,科學家們不都是用生活的可能性去創(chuàng)新嗎?他們最后不都完成了自己的發(fā)現(xiàn)然后功成名就?科學家們在創(chuàng)新的過程中會遇到很多挫折,他們有躲避它們嗎?沒有。所以他們走向了成功。我們也應該學會勇敢地面對挫折,不逃避。
中國人自古以來就崇尚“孝”的`美德。古,孔子說“孝”為“色難”。如今,多數(shù)人也認為如此。好像父母為我們做事是理所應當?shù),我們(yōu)楦改缸鍪聟s是為一種美德。按理說,父母賦予我們生命,哺育我們成長,我們應時存感激之心,孝敬父母是再正常不過了,為什么會是一種美德?也許是因為我們一出生就被父母捧在手心呵護而形成的一種錯覺吧。既然我們明白了,是否應該多與父母溝通?是否要多給予他們一些關愛?是否要在日常生活中多幫幫他們?一晃眼,正午的太陽照得我暖洋洋的——要去幫父母做飯了!
【于丹講座觀后感優(yōu)秀心得優(yōu)秀】相關文章:
于丹講座論語心得09-02
于丹講座論語心得5篇03-22
《于丹講座》觀后感11-27
于丹講座觀后感07-29
于丹講座觀后感03-01
最新于丹講座觀后感04-24
觀于丹講座有感11-02
于丹講座觀后感(11篇)11-21
于丹講座觀后感12篇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