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文字間行走的禪學散文
自己堅持寫作也有十幾年之久,在我所讀過的文學論著中,似乎都多多少少和禪學有一定的關聯(lián),雖然有些不是直接的,但在文章的本意觸發(fā)點上,依然不缺少哲思的蹤跡。禪學的思想可以影響到我們寫作的態(tài)度和走勢,也可以隨時轉化為文字間流淌不息的感悟。我們現(xiàn)在好多寫作愛好者,習慣于看事物的表面,直接的視覺感受,而對那些耐人尋味或有更深含義的作品,則以“晦澀難懂”或“看不明白”而棄之不讀,這本身是對詩歌的褻瀆,也是對創(chuàng)作者的不屑,更是詩壇界的悲哀。我很同意謝冕說過的一句話:“我們一時不習慣的東西,未必就是壞的東西;我們讀不懂的詩,未必就是壞詩。世界是多樣的,藝術世界更是復雜的。”(摘自謝冕《在新的崛起面前》)
說得更直白點,其實詩歌就是“比其他文學品種更富哲學意義,更強調通過豐富的意象傳達強烈的思想、感情,這種思想、感情帶給讀者對人生、歷史,對生活的時代更深刻的認識,這種領悟可以說是頓悟。”(摘自鄭敏《詩的內在結構》)詩歌的表現(xiàn)主要有表象(表面)、具象(立體)、意象(多維)等“三象”特征。但作為詩歌這種文體,雖有淺白的大量作品充斥詩壇,但關鍵還是在于“意象”,這就是我們平時所說的“抽象”,因為詩歌畢竟不是“分了行的白話文”。詩歌就是把語言藝術化,讓讀者在欣賞的同時達到一種審美享受并和心靈產生共鳴,且有所收獲、慰藉、升華或啟迪。為此它的立意、編排、組織、架構、意境、層次無不反映詩歌的構成乃是邏輯、象征、形態(tài)構成的空間組合和虛化融合,同時也是作者在情感、理想、人格追求等方面來一次同構與共生,達到前所未有(或與眾不同)的寓意,這種寓意恰恰是多維的。
真正的詩歌構成,有著豐富的情感特性。比如我們看色彩是視覺流程產生的結果,而詩歌卻是心理流程所發(fā)生的聯(lián)想。讀詩即不是視覺結果,也不是聽覺和觸覺結果,而是思想的頓悟。好的詩歌作品就是創(chuàng)作技巧與手法產生的潛在結果。詩歌本身就具有多義性和多解性,也可以解釋為三百六十行個職業(yè)有三百六十種理解。我認為,要想真正讀懂詩歌,惟其穿透表面看本質,不思考肯定會導致不理解。
最近偶然翻閱了蔡志忠古籍經典漫畫《禪說》,之前很久在一位朋友那里看過此書。那時剛剛開始接觸禪學,對于大學期間的整體走勢也是受益匪淺,很是喜愛有加。就我的經驗而言,這是一門最好的禪學之入門書籍,它以漫畫的形式,生動有趣的展現(xiàn)了禪之奧秘。后來朋友又向我推薦釋心道大師著的《纏來禪去》,本來朋友最初是讓我?guī)椭I,可是轉了好幾家圖書超市,竟沒有買到,心有不甘之余變求助幾個熟識的文學社的朋友。最后,終于在北京一家書店找到了,順便就買回了兩本,一本送與我的朋友,一本留為己用,希望自己也能夠慢慢深入的參悟吧。
《纏來禪去》里面詮釋的故事全是白話文,后面加上了一些對文章的理解和點評,而且插圖精美,意境也美,這倒很符合我審美的心態(tài)。之后,我開始嘗試著在一些專業(yè)的有關禪學書里面找一些來讀,譬如:《六祖壇經》、《金剛經》、《景德傳燈錄》、《五燈會元》等等。因為佛教分大乘八宗,禪宗只是其中的一個分支,所以對于初讀者,選擇書籍時盡量還是選擇禪宗的。不推薦南懷瑾大師的,畢竟南老師的有關所謂的言論太注重概念化,而且文章里大多注重以理服人,比較枯燥,就像是聽一個于己無關的所謂政治言論者,對于一般剛入門的禪學愛好者來說,無疑是種折磨。而禪需要的是內心的“頓悟”,是超越語言和文字的潛移默化;另外一個缺點就是注重說其表象而不重視引申義,其實就是神魔鬼怪,無非是喻世上之人而非真正存在,所謂超度,無非是安慰未死之人,它真正超度的是活人。南懷瑾大師非常尊重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這點是好事,但是,由此而反對五四運動,認為那是對傳統(tǒng)文化的破壞,確實錯誤之行了。他認為:中國能夠歷數(shù)幾千年來屹立不倒,甚至外來統(tǒng)治仍能夠處事不驚,乃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扎根之深的緣故。所以近年來,南老不斷大力推動兒童讀經運動,希望能夠將讀中國古書的基礎從此發(fā)揚下去,以便挽回目前中國人幾乎對中國自身文化毫無認知的斷層。惟其發(fā)展兒童讀經運動,以推動“中、英、算”三者并進,非獨厚中國國學也。而所注重之讀經部分,又以四書五經為主,尤以四書為重!凹侥転橹袊杏鼋浭罎裰,而非詩詞歌賦之材也!币苍S南老的這番話有些一廂情愿,況且如今的兒童誰又能熟讀四書五經。對于那些稚嫩的孩子,喜不喜歡讀是個問題,即使喜歡讀就一定能讀得進去?可不要再和古代讀死書的一幫無知子弟一樣,害了祖國的花朵們不堪重負的一生。
據(jù)說外國的漢學家也在研究禪學,對此,我是深感意外。中國的東西能夠被洋人們拿出去,并不斷被傳揚和光大,這無疑是一件造福全世界的好事。所以中國的青年學者們也得趕緊鉆研一下,免得哪天遇到一位精通此類的外國學者,對答不上,丟了中國人的臉面。甚至被懷疑這個所謂的禪學到底是不是屬于中國民族的?!
我們熟知的慧能大師是頓悟派的代表:主張不受外界事物(如時間,空間)的干擾,直接切入主題。而另一位神秀大師則是漸悟派的代表:主張漸次修行,反復修行,以達到理想的境界。從這點來看,顯然,慧能大師更勝一籌。不要小看佛教徒的兩個宗派,他們對儒家思想亦不無影響。神秀以漸悟立宗,在北方提倡勤修苦學的學風,使北方的儒家思想也養(yǎng)成了幾個樸實精進的學派;勰茉谀戏揭灶D悟開山,使南方的儒學也染上了一種夸誕虛無的風氣。
本來這兩個學派,本不該是對立的。大家都知道,沒有漸悟作為基礎,便無法獲得頓悟。不承認漸悟的頓悟,只是狂人之語。任何事物都是從量變到質變,從漸進到飛躍,從矛盾到統(tǒng)一的,而至于如何解釋慧能的“頓悟”從何而來,恐怕很難給出一個詳細的答案。畢竟自然界的生物之間都是產生必然聯(lián)系的,不可能脫離到一個孤獨的世界學會領悟。
如果從禪宗史和禪宗思想史兩方面考察,我們會注意到這樣的一個結論,即《景德鎮(zhèn)燈錄》的著作者:馬祖道一的禪法更具有獨特的內涵,其邏輯性與理論闡釋,層層遞進。針對修行者而言,有三個方面:一,“即心即佛”是思想的基礎,確立自信;二,“非心非佛”是解脫的關鍵,破除妄念偏執(zhí);三,“平常心是道”是根本目的,堅持應世利人。“平常心”是馬祖道一禪法的突出特點和根本旨趣,它排除了善惡、染凈等二元對立的區(qū)別性,主張在平平常常的生活中體現(xiàn)心性、張揚真理。它繼承并發(fā)展了慧能等祖師們的禪法思想,也深受《華嚴經》“事事無礙法界”等義理的影響!捌匠P摹彼w現(xiàn)出的平民化、世俗化、生活化、簡易化等品質。促進了中國禪宗追求大乘入世的信仰價值趨向。
禪是天竺之語,具云禪那,中華翻為思惟修,亦名靜慮,皆定慧之通稱也。 禪主要是人的一種精神修持方法,是信奉者的一種體悟真理或最高實在的方法,是其擺脫外界干擾,保持內心平靜的方法,是其明心見性的方法,是其思維修煉的方法,是其獲得神通,獲得功德,獲得智慧,獲得解脫的方法。 “佛”的意思其實也就是一個“悟”字,而詩歌中的“詩”字,本身就是語言的寺廟,就是藏經所。既然有別出心裁的“經典”,就要有苦心孤詣的研讀。讀詩就是靠“感悟”。我認為,詩歌類似禪學,禪學不主張解釋,解釋只能限制思想。作詩,就象嬰兒啼哭,他只是想哭,也就哭了,哭是生命的本能,我們不必求索他為什么哭,你只有去體會他的哭。“禪”注重“意會”,而意會可以因人而異,因情而移。這就需要觀者長期地用自己的心靈去品味。
記得,在我開始最初寫詩的時候,我就曾讀到過禪學對詩學的理解:作詩要有妙語,要有來自靈魂的呼吸,主性靈,要有突然襲來的靈感作為詩的骨架,這樣詩歌才不會顯得單一。如此一來,做到這點,我們這些寫詩的驅趕者,好像都是慧能的門徒了。宋朝以后,不管詩歌如何演變,有許多“打是不打”之類的“機緣”語,很像是我們當代朦朧詩的締造者。
最后要說的是,作為網(wǎng)絡文學詩歌版塊的編輯,審核文章時,貴在自己對文體由內而外的體悟,自己悟到了作者的寫作意圖才是詩歌的內核,才能對得起作者的一番苦心。不要被文字表面的一知半解所拘束,更不要無故的背上了以“字”取意的枷鎖,從而桎梏了思想前進的腳步。
【文字間行走的禪學散文】相關文章:
行走在兩個端點間的我們散文04-30
行走于季節(jié)散文04-30
于曉剛:在流域間行走05-02
隨風行走的散文04-27
行走在人生的路散文05-02
徜徉山水間散文05-01
在眸間,是你散文05-01
愛尚文字散文05-01
在眸間,是你傷感散文04-27
躲在文字里想你散文0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