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讀后感的作文合集九篇
在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或多或少都會接觸過作文吧,作文是經(jīng)過人的思想考慮和語言組織,通過文字來表達一個主題意義的記敘方法。為了讓您在寫作文時更加簡單方便,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讀后感的作文9篇,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讀后感的作文 篇1
在寒假里我讀了《文明美德 伴我成長》這本書,它告訴了我們古代世界有四大文明,這四大文明分別來自四個文明古國,它們是:古埃及、古印度、古巴比倫和古中國?墒瞧渲腥笪拿鞫紨嗔蚜,只有中華文明薪火相傳,綿延至今。
我國古代的四大發(fā)明在人們的生活中有很大的幫助,比如火藥變成了各種各樣的煙花;指南針可以讓我們在森林中不會迷路;印刷術(shù)讓我們不必再手抄一段文字;如果沒有造紙術(shù),人們還在一刀一劃地在甲克上劃呢! 我還認識了一個新市場:跳騷市場。他的名字很古怪,詢問了爸爸之后,我才知道原來市場上會賣一些自己不穿的衣服,衣服里經(jīng)常會有一些跳騷,所以取名:跳騷市場。 我們要保護動物,不然的話,一個物種的滅亡會導(dǎo)致與其相鄰的幾十種動植物的滅亡,讓我們加入到保護環(huán)境的行列中吧! 他告訴了我們只要大家通過努力,從一點一滴的小事,傳承文明,踐行美德,一定能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上譜寫中華民族自強不息、頑強奮進的壯麗華章!
讀后感的作文 篇2
這個星期,我學了一篇很長的課文,這篇文章的名字叫《滴水穿石的啟示》。
《滴水穿石的啟示》是篇說理文,內(nèi)容豐富多彩,首先介紹了水滴滴穿石頭的故事。接著,課文舉了三個人物,李時珍,愛迪生和齊白石。李時珍翻山越嶺,走遍了大半個中國,才寫成《本草綱目》。愛迪生失敗了1000多次才成功地發(fā)明了電燈,齊白石晚年才開始學畫,每天作畫三幅,他的畫技才達到爐火純青的境界。你看,雖然他們有的家境不好,但只要有滴水穿石的精神,就一定會成功。本文告訴我們一個道理:目標專一而不三心二意,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廢,就一定能夠?qū)崿F(xiàn)我們美好的理想。
我五歲便開始學鋼琴,雖然有些曲子很難,但我沒有放棄,咬咬牙,一個音一個音地練習,遇到不會的地方就上網(wǎng)聽,接著一遍遍地練習。會彈了,我還不罷休,繼續(xù)練,直到彈得滾瓜爛熟為止。經(jīng)過6年的勤學苦練,我終于考到了鋼琴十級。
我幼兒園和一年級時,什么課外書都沒看過,有些知識人家知道,我卻不知道。于是我讓媽媽為我買書,接著我便開始讀,每天都讀半小時課外書。有一個暑假,我竟讀了130本課外書。這讓我明白了:只要有付出,就一定有回報。
《滴水穿石的啟示》這篇課文告訴我一個道理:做什么事持之以恒,不能半途而廢,讓我受益匪淺。
讀后感的作文 篇3
《遠處的星星》讀后感 最近一段時間,我讀完了《遠處的星星》這本書。它大概講的是紅軍過草地的艱辛,還原了傳說中“紅軍過草地”的故事。
“那小小的青稞苗像指間的太陽,將他們心的角角落落都造了個透亮。一種力量從指尖流淌到全身,那青稞苗在眾人間傳遞。他們都那么在指尖捏著,專注地看,沒人說話,草地上很安靜”這是書背后面的一段話,由此可見,當時的糧食對他們來說是多么重要啊!紅軍在過草地時因沒有足夠的糧食和衣服而凍死餓死了好多人。而我們現(xiàn)在是衣食無憂,所以我們以后要節(jié)約糧食,不挑食,不剩飯,甚至現(xiàn)在還有像我們一樣大的小朋友沒有食物吃。
等他們到達了一個叫班佑的地方時,他們就算過完草地了。那有許多食物,當?shù)厝耸遣孛,當他們得知紅軍穿過草后非常驚訝,給他們了許多食物,但紅軍非給們銀子,藏民們不收,他們不收紅軍也不愿意,那些食物他們就不吃,藏民們只好收下了銀子。紅軍們?yōu)榱瞬淮驍_藏民們,他們睡在街頭,不去藏民家過夜。從這點我知道了要向紅軍那樣和別人做平等交易,不貪圖小便宜。 以后我會多讀這種歷史書,了解更多的中國文化!
讀后感的作文 篇4
“你什么也靠給我”這是他的豪言壯語!霸跀橙搜燮ぷ拥紫,竟像一個沒事人”是他的英雄氣概!皽喩頉]有多少肉,干瘦的像老了的魚鷹”的他卻有著高漲的愛國熱情。他,在抗日戰(zhàn)爭中憑借這自己薄弱的力量保護著家鄉(xiāng),保護著蘆花蕩!
一個年近60歲的老頭子,有著短短的花白胡子和曬得干黑的臉。即使這樣,他還是能夠在敵人的眼皮底下自由的穿梭。按常理說,他應(yīng)該到后方過著普通人的該有的生活,讓我吃驚的是他卻像青壯年一樣,英勇善戰(zhàn),無所畏懼,渾身有著想打死XX鬼子的勁兒。
他有著讓人可歌可泣的愛憎分明的精神。他對素不相識的大菱二菱非常親切,但因為自己的一時大意讓大菱受了傷。他斬釘截鐵地對女孩們說:“他們打傷你,留了這么多血,等明天我叫他們十個人流血!”老頭子對女孩們非常親切,卻對冷酷無情的日本鬼子恨之入骨。張他的意識中:中國人才是白洋淀真真正正的主人,這里容不得其他人在這片土地上撒野!
他有著強烈的自信心。每一次執(zhí)行任務(wù),他都不帶一槍一炮。他堅信自己有豐富的對敵經(jīng)驗和水上本領(lǐng)。但同樣是因為這些,使自己過于自信,放松了警惕。在這次護送女孩進部隊的任務(wù)中讓大菱受了傷!拔覜]臉見人”,一句簡單而真切的話,說出了他對大菱的愧疚。
魚香、米香、荷花的香,編織著蘆花蕩的靚麗風景;像要滴落下來的星,白綢子似的水鳥,迎風飄撒的紫色蘆花,這是蘆花蕩的色彩。這份美麗與嫻靜是屬于中國人的,不是外人可以肆意剝奪的。孫犁的《蘆花蕩》是抗日戰(zhàn)爭時期的獨特記憶。孫犁筆下的老頭子是個沒有豪言壯語的英雄,是那么的樸實無華,是那么的機智勇敢!在此之前,我一直認為戰(zhàn)爭只有殘酷與血腥,是不會像蘆花蕩這樣的如詩如畫,是蘆花蕩改變了我對戰(zhàn)爭的看法。
老頭子他雖然過于自信,但我覺得他是個真英雄,畢竟“金無足赤,人無完人”。
讀后感的作文 篇5
由于帝國主義的侵略和反動政府的媚外,造成了民族文化的嚴重危機,同時革命內(nèi)部在對待中外文化遺產(chǎn)的問題上存在著相當混亂的觀點。在當時的背景下,魯迅先生寫了《拿來主義》一文,揭露了帝國主義侵略政策和反動派的賣國罪行,闡明了無產(chǎn)階級正確中外文化遺產(chǎn)的基本觀點。而“拿來主義”延續(xù)到今天,又給我們這些后人帶來新的警示,更有了幾分啟示。
當年,魯迅先生告誡國人不能只“送去”,還要“拿來”,要放出眼光,自己來拿。
今日,大多數(shù)人已經(jīng)能夠脫離純粹的“送去”主義,學會“拿來:陌生人初次見面,微笑著伸出手,以為對方要跟你握手,正要伸手時卻發(fā)現(xiàn)對方堆著的笑臉是在索要見面禮;有求于人,低聲下氣親登三寶殿,對方平放手掌看似胸有成竹,了事易如反掌,正要道謝才看穿對方那隱晦地勒索“勞動費”的“假動作”……
類似的例子多不勝數(shù),拿得準,拿得狠,不拿白不拿,拿了還要拿。如此看來,國人是否有點矯枉過正呢?
未必如此。
現(xiàn)在的“拿”的思想也許與講求經(jīng)濟效益的社會發(fā)展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像從前的無私奉獻只會出現(xiàn)在極少數(shù)人身上,畢竟這是不符合經(jīng)濟利益的,只是不切實際的美好愿望。等價交換才是原則。然而如此個“拿”法,未免讓人們產(chǎn)生恐懼,同時萌生從別人身上“拿”回來的欲望,于是便是一個惡性循環(huán),沒有盡頭的墮落。
與上述的情況一樣,盲目地追新跟風,盜版商無休止的盜取,不法分子肆無忌憚的掠奪,在人們眼中似乎已是司空見慣,不足為奇的“拿”了。然而魯迅先生的拿,是放出眼光的拿,是文明的拿,而不是橫沖直撞的拿,像野獸爭奪獵物的拿!先生的.原意慘被曲解。
說到底,到底該怎樣拿呢?
要拿之有“法”!胺ā庇袃蓪雍x,一是“法律”,二是“方法”。要拿,就要堂堂正正地拿,正如要拿別人的技術(shù),別人的資源,要通過正當途徑去拿,而不是投機取巧,藐視法律的存在;也不能生怕吃虧就拼命去拿,要如先生“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不是一成不變的生搬硬套,那不是拿,是抄。
要拿之有“道”。不能以個人主觀因素決定,什么該拿,該怎樣拿,是由客觀因素所決定的,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zhuǎn)移的。亂拿一氣還不如不拿。
要拿之有“利”。利人損己的大概沒有人會做,但是損人不利己的蠢事還是有不少人做得出來。要拿對自己最有利的部分,但是不能不顧后果,應(yīng)該尊重被拿一樣的意愿,最好讓對方心甘情愿地被拿,才能實現(xiàn)雙贏,這樣才是“新拿來主義”的最高境界。
大膽地拿,小心地拿,“拿來主義”將在新世紀得到發(fā)揚廣大。
讀后感的作文 篇6
在這個假期里,我去了書店買了一本名叫《莫莉的假期》這本書。我覺得這本書很好看,于是,我把這本書看了一遍又一遍,對它愛不釋手。
《莫莉的假期》這本書的作者是龐婕蕾。她從中學時代起,作品經(jīng)常發(fā)表于《兒童文學》、《當代學生》、《少女》等報刊雜志,曾獲得首屆“新概念作文大賽”二等獎。已出版小說《穿過歲月憂傷的女孩》、《女生宿舍》、《和媽媽一起長大》、《天上掉下個帥同桌》、《胖妞其實挺可愛》等十六本書。是個十分優(yōu)秀的作家,我很敬佩她。
這本書寫的是莫莉在外婆家過暑假時,她與好朋友俞庭還有被別人稱“猩猩”的周鑫發(fā)生許多有趣的故事。如一起去了一次華麗的冒險、一起去偶像的書店打工等故事。在這個假期里,莫莉的表弟也去了外婆家住了一陣子,他讓莫莉?qū)λ母杏X改變了,使莫莉?qū)λ麤]那么討厭。這本書還寫了莫莉經(jīng)過這次假期,感覺大家一下子都長大了,有了這樣那樣的煩惱和秘密。
通過這本書,讓我體會到了小學生的煩惱與憂慮,開心與快樂的事。
這本書最吸引我的故事是第三章——如果我們心有靈犀。這一章寫的是莫莉表弟也要來外婆家,莫莉想起表弟小時候讓她傷心的事,外婆那時重男輕女。于是,莫莉十分討厭表弟,可是到了最后,莫莉才發(fā)現(xiàn)表弟變了。表弟送了一個電子表給莫莉,讓莫莉十分感動。我的感受是:表弟雖然小時候經(jīng)常欺負莫莉,可是現(xiàn)在他也希望讓表姐莫莉原諒,所以我認為莫莉也應(yīng)該原諒他,我也被表弟那想求表姐原諒的做法深深的感動了。
第三章吸引我的地方是表弟那純潔、善良的心靈。他想讓莫莉原諒他小時候所做的事,想盡一切辦法去彌補這個過錯,讓表姐莫莉原諒了他。這一章還吸引我的是龐婕蕾姐姐那優(yōu)美文筆,十分細膩的寫出這生動有趣的故事。我要向龐婕蕾姐姐學習那寫作方法與寫作手法,提高寫作水平。
這本書寫得十分生動有趣,讓大家看了后有一種深刻的感受。看完這本書,讓我學會了一些寫作手法,提高寫作水平。還讓我羨慕莫莉那美好、快樂的假期。
讀后感的作文 篇7
在春節(jié)期間,我和媽媽一口氣看完了《蘭心的秘密》這本書。看過后,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靜下來。
《蘭心的秘密》這個故事的作者是德國的米切爾·恩德。書中的主人公蘭心在仙女的幫助下,如愿以償?shù)匕炎约旱母改缸兂闪诵“恕T蚴翘m心覺得自己的父母老跟自己唱反調(diào),于是找到了仙女,她按仙女的指示只要爸爸媽媽跟自己唱反調(diào)就把從仙女那拿來的方糖放到了爸爸、媽媽喝的茶里。爸爸、媽媽喝了放過方糖的茶,身體就按二分之一的比例縮小。父母一次次跟蘭心唱反調(diào),一次次縮小,最后小得還差點被貓當老鼠吃掉。
在風雨交加的夜晚,沒有了父母的庇護,蘭心害怕極了。蘭心手指弄破了,爸爸媽媽連幫忙包扎的力氣都沒有。正當蘭心發(fā)現(xiàn)沒有父母的嘮叨,感覺恐懼的,孤獨的時候,仙女的紙片悠悠飄落在腳邊,答應(yīng)幫助蘭心把父母變回原形。自從父母變回了原形,蘭心又在父母的關(guān)心愛護下生活了。
其實,在生活中我和蘭心也一樣,經(jīng)常跟爸爸、媽媽唱反調(diào)。記得有一次,媽媽讓我復(fù)習功課,但是我就想玩電腦游戲。那時我也很不明白媽媽為什么老阻止我喜歡的活動,總讓我做些不愛做的事情。那時,我也真想把媽媽變得不會吭聲。
自從和媽媽一起看了《蘭心的秘密》這個故事后,我明白了媽媽與唱反調(diào)是對我的關(guān)心和愛護。我決心以后不再跟父母唱反調(diào)了,做個懂事的孩子。
讀后感的作文 篇8
《拿來主義》是魯迅先生另一作品,西化的論調(diào),也針對革命文化陣營內(nèi)部拒絕借鑒盲目排斥的錯誤態(tài)度,他提出概要大膽吸收借鑒外國文化,也包括本國文化遺產(chǎn),又要分清華,要批判吸收,以期改造民族素質(zhì)創(chuàng)造民族的新文化,新文氏。
文中巧妙運用“繼承一座大宅子”作比喻,闡明批判繼承文化遺產(chǎn)的道理。局部比喻也十分生動,貼切,用“潺頭”比喻懦弱無能的逃避主義者;用“昏蛋”比喻割斷歷史盲目排斥的虛無主義者;用“廢物”比喻崇洋媚外,主張全盤接受的投降主義者。
而點明中心主旨的拿來主義含義是:對于外國文化外國事物要運用腦髓,放出眼光,占有挑選一切事物,根據(jù)事物的性質(zhì)和對我們的用處而分別對它們采取或使用,或存放,或段滅的態(tài)度,即吸其精華。
文中的兩個句子用得準確、生動、有的含有諷刺意味。
如:1、還有幾位“'大師們”捧著幾張古畫和新畫,在歐洲各國一路的掛過去,叫作“發(fā)揚國光”則是反語,諷刺送去主義者的自愿其說往自己臉上貼金。
2、總之,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說,也可以算得顯出一點進步了。運用了反語修辭手法,諷刺送去主義者由送物到送人。
讀后感的作文 篇9
這部書描述的是三名美國人在二戰(zhàn)過后到北非旅游的故事。這是本游記么?顯然不是。雖然書中也寫到北非,特別是撒哈拉沙漠地區(qū)的風、沙、日、月,然而這些環(huán)境描寫只是為了襯托,襯托三名旅者之間和各自的故事。
波特和姬特是一對結(jié)婚十二年的夫妻,由于波特喜歡到處旅行,而且他認為他不同于游客,而是旅人,二者之間的區(qū)別在于,游客總會在旅行一段時間后歸心似箭,旅人卻沒有歸途,此地和彼地之間并無區(qū)別,腳步總是很慢。所以他們之間的婚姻生活似乎很少有安定的時間,妻子姬特總是陪伴著丈夫,然而她似乎并不想總是四處漂泊,但她仍然堅持陪著他,并且盡量克制著抱怨的頻率和刻薄的程度。
至于同行的另外一名年輕男子特納,外表英俊、身材強壯,對姬特有著不一般的感情,他想得到她,她對特納卻毫不理睬,她雖然抱怨波特,但她仍然愛他。波特和姬特都希望通過這次北非的旅行改善二人之間的關(guān)系。同時,也是為了尋找一處二戰(zhàn)過后的世外之地,也許是桃園,也許是荒漠,管他呢,只要沒有被戰(zhàn)爭波及和影響就好。
波特喜歡旅行,走過那么多地方,卻依然沒有找到自己的“家鄉(xiāng)”。他喜歡孤獨,即便在條件惡劣甚至暗藏兇險的薩拉哈沙漠地區(qū),仍然喜歡獨自往更黑暗、更偏僻、更荒涼的地方行走。他看著那些食不果腹、衣不遮體、眼神空洞的本地窮人,沒有什么特別的感受,正如那些窮人麻木的看著他。
姬特有些神經(jīng)質(zhì),總會因為一些很小的事情而自作煩惱,比如不小心崴了腳或者打碎一個水杯或者做了一個噩夢,她總認為這些壞事是一種征兆,意味著更大的麻煩或者可怕的事情即將發(fā)生。所以,當波特四處游走時,她常在旅館里待著,看看書,喝點茶或者酒,站在窗口看看窗外的風景,以此消耗掉旅途那漫長的時間。
相比之下,特納似乎更像正常人一些,他喜歡旅游,但又不會偏執(zhí)的去特意尋找孤獨,他不神經(jīng)質(zhì),只是用一切手段來避開波特追求姬特,其實也不用專門避開,波特和姬特已經(jīng)分房而睡,只是還沒有離婚。當然,在追求姬特的業(yè)余時間,他也會去泡泡當?shù)鼐瓢衫锏娘L塵女子。總之,他是三個人里最接近普通人的,沒有特別的嗜好,又有正常的欲望。
喜歡孤獨的波特,在我看來,是一名哲人而非旅人,他其實就是作者保羅鮑爾斯本人的化身,他說的話常常帶著對人生的思考,盡管妻子姬特已經(jīng)厭煩了他的哲學思考。當姬特說她曾經(jīng)以為“人生會不斷累積動量,它每一年都會變得更多,更深刻。你會不斷學到新東西,讀后感變得更聰明,更有簡潔,更接近真理——”時,波特大笑道:“人生更像是吸一支煙。最初幾口你覺得無比美妙,完全沒有想過有一天它會消耗殆盡。然后你突然發(fā)現(xiàn)它已經(jīng)快燒完了。這時,你也嘗到那苦澀的滋味。”
說到死亡,也許這就是還活著的人們能夠感受到的最大的恐懼,而鮑爾斯本人卻自稱想體驗死亡,不是從旁觀者的角度,而是身臨其境,成為那個垂死的人。主人公波特在小說進行到一半時便因疾病死在撒哈拉,這是由于鮑爾斯本人曾在北非旅游時罹患傷寒卻僥幸未死,于是他在小說里用波特的死來償還當年欠下的一條命。
波特的死,對于姬特來說,就是再也無處可藏,因為波特就是她可以遮蔽自己的天空。天塌了,藏匿在天空之后的恐怖滾滾而來。終于,姬特崩潰了。之后的情節(jié),初看似乎讓人不可理解,但想到一個崩潰的女人,完全沒有了曾經(jīng)自我的防御,釋放的是天性,或者說是本能,似乎便也釋然了。人,終究還是動物的一種,在精神世界崩塌之后,唯有本能可供驅(qū)使,所以,姬特成為了一個阿拉伯部落商人豢養(yǎng)的玩物,而她得到的僅是可以果腹的食物和肉體被玩弄的另類欲望滿足,除此之外,她別無所求,也無需任何的思考。甚至于在她因自己失寵而逃離出來后,并不想重新回到正常的文明世界中,文章的結(jié)尾,她消失在“被拯救”的路途上,也就不足為奇了吧。
讀完此書,我想起一個詞,叫做“羈絆”。我們從出生到成長,從學習到工作,從親人到朋友,都是一個不斷與周圍的人產(chǎn)生羈絆的過程,由于羈絆產(chǎn)生感情,由于羈絆產(chǎn)生不舍,由于羈絆產(chǎn)生比較,由于羈絆產(chǎn)生欲望,由于羈絆產(chǎn)生“活下去”的支撐。遮蔽的天空,便是羈絆的力量,當一個人斷了所有的羈絆,便失去了這種力量,便沒有了可供遮蔽的支撐,這也許才是最終的孤獨。孤獨的終點,大約就是絕對的自由,而絕對的自由除了意味著本能的釋放,也意味著精神的死亡。
【【實用】讀后感的作文合集九篇】相關(guān)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