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原創(chuàng)小俠在詞語里誕生一座高峻的山里,龐大而逼仄的人群,如蟻排衙般布陳在不同的層級。
待在某一個層級上的人,往下看,就是如來佛看孫悟空,怎么上躥下跳也逃不出那不用圓睜就清清楚楚的法眼;往上看,就是怎么眺望也山外青山的世界,影影綽綽,怎么想象也難見其實。學就變得很重要。學是《論語》所有內容的基點,從這里出發(fā),一切才有可能。學然后知不足是一個重要界碑,但不足,也會是下一段路上最尖硬的絆腳石。向內探察,知不足在哪里,應該不會盲目地夜郎自大,淺薄地以輕易發(fā)現(xiàn)別人的缺點和局限為自己的智慧。知不足就是面對了自己外面或里面的、擺著解決不了的問題。學而時習之,是不是孔子造來、以挪開這解決不了的問題的鐵锨?這話說起來簡單,可是要真的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落實,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擦出自己皮肉的疼痛,迸出鐵杵互碰時的火星來,當是一番煎熬的過程吧。 沒經(jīng)這過程時,會不會覺得艱難,望而生畏?真踏上了,慢悠悠踩實了走,像初中生的每日功課般,是什么樣呢?
張新穎老師有篇短文,《如果可能我愿意是個隨筆作家》,談他寫隨筆的初衷:我有那么多的不足,我得通過一點一點地寫,探觸限制我的邊界在哪里;我得通過一次一次地探觸,試著加把勁,把這個邊界往外推,能推出一點點,就擴大了一點點。讀者多喜歡游刃有余的文章,但對于我這樣一個自私的作者來說,我更看重寫作中的捉襟見肘,這是重要的提示,清楚地標出了自己這方面那方面——知識的、情感的、想象的、表達的,等等——的欠缺。
我常常把自己推到這樣窘迫的境地。這樣才可能——雖然也不是一定就能夠———把自己慢慢變得豐富一點、寬裕一點、從容一點。當然,有時候也不免虛榮,會用文字掩飾自己的窘迫,即便這個時候,心里還是清楚的。這是他文字的修辭立其誠。他相信:這個誠,會讓自己大大受益。讀完感覺,這個一點一點的工夫,又好像很享受。當真是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梁漱溟1928年在廣州中山大學做講演時說:學問之進,不獨見解有進境,逐有修正,逐有鍛煉,而心思頭腦亦鍛煉得精密了,心氣態(tài)度亦鍛煉得謙虛了。而每度態(tài)度頭腦之鍛煉又皆還而于其見解之長進有至大關系。時習就是把自己慢慢變得豐富一點、寬裕一點、從容一點,也是逐有修正,逐有鍛煉,然后,自然而然就來了悅。領略過精神充盈、靈魂歡喜的人,會知道這時刻有多好,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不能表達出一二。雖然,蓋學至于高明之域,誠不能不賴有高明之資。在人群的層級上,有些階可以靠努力爬上去,有些絕對是天梯,心有余而力不足地向往下罷了。
但是,從山腳下爬到半山腰,也是有了見識半山腰風光的時機了。不能適千里就適百里,比莽蒼時有進,時間就沒虛耗不是嗎?有時候,人以靜養(yǎng);有時候,人以practise養(yǎng)。不斷地嘗試著去適,就有東西在擴大,有東西在縮小。心力貫注于事的情勢下,再無什么事糾纏你,使你困于碎屑,使你猶豫憂悶,你自然而然,從內里生出力量來。梁漱溟在1948年寫給兒子的信里,將自己的經(jīng)驗諄諄教誨,學而時習時,要此時只見問題,不見其他,專心致志,坐臥不離。還將自己的步法細細道來,精神有所歸,生活有重心,一根脊梁豎立起來,兩腳踏在地上,眼光放遠,而起腳不妨自近處起腳,胸懷膽量放大,而做事亦不忽略碎細,心里絕不焦急。但心思亦不旁騖。于是,他目力真切所及了——于是在學習上自然滴滴歸根,一切見聞知識都歸到這里,不知不覺系統(tǒng)化、深邃化。這是學之上景。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相關文章:
為人者,悲乎作文12-06
陽剛乎,不陽剛_1000字02-14
日參省乎己作文(通用35篇)02-08
小學三年級作文:寧有種乎?08-06
說勤奮作文05-22
說憂患作文12-06
愛梅說作文06-06
媽媽聽我說作文03-27
媽媽,聽我說作文03-29